劉 偉
為備戰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廣東省自行車隊男隊6名運動員于2009年2月初至3月25日赴云南呈貢(海拔1906.6米,氣溫4度至27度,年平均氣溫15度相對濕度73%,年平均風力2.3米/秒)進行了為期53天的賽前高原訓練。
運動員上高原后,由于訓練的原因,機體的耗氧量大為增加,運動員要承受高原缺氧和運動訓練的雙重刺激。因此,加強對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況的生化監測,為教練員提供客觀準確的指標信息,是保障高原訓練科學有效進行的重要措施。為了避免單一指標的片面和誤差,我們綜合采用多個生化指標:血清睪酮(T)、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N)與每日晨脈測量對運動員機能狀況進行綜合監控和評定,配合特殊營養措施為圓滿完成高原訓練提供最大支持。下面附表是高原冬訓期間及高原訓練前后運動員T、HB、HCT、CK、BUN的監控數據。
1高原冬訓對運動員血清睪酮的影響
從附表中可以看出,上高原前運動員的血清睪酮處在相對比較好的水平,這與上高原前的訓練和調整等準備工作做得相對充分有關。
上高原一周后,運動員的T值輕微上升,在第二周時仍比高原前稍高。這一方面是由于上高原后的第一周訓練內容以適應性為主,總體負荷強度和量都不大;另一方面,受高原氣候條件影響,人體在初上高原后血液血容量下降,血粘度升高,這也可能是導致T值稍有升高的原因。高原訓練進行到第四周,運動員血清睪酮水平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說明運動員對高原氣候和訓練內容產生明顯反應,身體機能水平有所下降。經過一周的調整訓練輔之以強化營養措施,隊員的T值得到調整開始平穩上升,從下高原后10天的測試結果來看,高原冬訓后隊員的血清睪酮水平得到明顯提高(P<0.01),說明高原訓練對運動員的機能狀況產生積極影響。

2高原冬訓對運動員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壓積的影響
在上高原的第一周血紅蛋白濃度稍升高,這可能與高原環境下人體相對丟失水分較多,血液相對濃縮、血漿量下降有關。在訓練的第二周和第三周血紅蛋白濃度變化不大,但到第四周明顯下降(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隨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持續加大,運動員承受的總負荷量也不斷加大,紅細胞破壞增加,血紅蛋白水平不能較快恢復所致。第五周是調整周,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由于得到控制,血紅蛋白水平得以提高到比較好的水平,第六周血紅蛋白水平基本維持不變,第七周血紅蛋白水平稍有下降,這是訓練量和強度增加后的正常反應。
下高原后10天測得的血紅蛋白濃度達到165g/L,與上高原前相比顯著升高(P<0.01)。高原或低氧訓練常被作為耐力運動員訓練計劃的基石,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適宜的低氧刺激和運動訓練使機體產生生理適應性變化,紅細胞數、血紅蛋白含量等相應增加,使攜帶氧和運氧能力提高,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最大有氧代謝能力。高原后10天的訓練監控結果表明,高原冬訓為運動員最大有氧代謝能力達到較高水平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3高原冬訓對運動員肌酸激酶濃度的影響
高原冬訓期間,運動員承受高原缺氧和運動訓練的雙重刺激,組織缺氧相對嚴重,在高原條件下訓練,運動員機體對訓練強度的反應明顯。除了上高原后第一周,由于是適應性調整訓練,運動強度不大,CK值相對較低外,其余各周CK值都較上高原前為高,從第二周開始,運動員的CK指標開始升高,到第三周和第四周升高到冬訓期間的最大值。這與訓練負荷的持續加大關系密切。同時,從第三周開始,為了保證高原冬訓期間運動員肌肉力量素質的保持和提高,每周安排有二到三次力量訓練課(以公路爬山為主),這也是造成運動員CK值持續升高的重要原因,隊員反映腿部持續酸疼也印證了這一點。從第三周出現的肌肉明顯反應,到第四周CK值仍在較高水平,表明運動強度的持續加大,隊員們為了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付出了艱苦的努力。第五周調整的訓練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隊員的CK值降到200U/L左右,在高原訓練的第七周,按照訓練計劃的安排,訓練強度又提高到較高的水平,所以CK值又有所升高。結束高原訓練后10天,CK值恢復到200U/L左右。
4高原冬訓對運動員血尿素的影響
對BUN的監測結果表明:運動員從第三周開始血尿素值明顯升高,達到6.5mmol/L以上,到第四周和第五周達到最高,接近7mmol/L,之后,在第六周和第七周稍有下降,但仍在6mmol/L以上。這樣的動態變化是與訓練安排緊密相聯系的,高原訓練從第一周開始,運動量持續加大,到第四周時達到一周訓練量1000KM,周運動時間也持續增加,在第五周適當調整并施加營養措施后,第六周和第七周訓練量稍減,但訓練強度有所提高。這是影響到運動員BUN監測指標明顯升高的重要原因。經過高原訓練后,在下高原后的第10天,運動員血尿素水平恢復到高原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