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元
喬羽,山東濟寧人,聞名中外的詞作家,原國家歌舞劇院院長,年逾八十仍活躍詞壇和文化娛樂界,被人親切地稱作喬老爺;振民姓禹,河北沙河渡口村人,不久前剛從河北電臺農村部領導崗位退下來,高級編審。乍一看,這不同時代、不同籍貫、不同行當的兩個人,似乎不該有什么瓜葛。但隨著振民的散文集《故園情》、《雪泥鴻爪》相繼問世,喬羽與振民間數十年不為人知的忘年交和心靈溝通,終于呈現給讀者。
振民的散文集中有《喬羽情系渡口村》、《喬羽的鄉思》、《喬羽歌詞的美》、《不為積習所蔽 不為時尚所惑》等數篇文章記述了不同時期作者對喬羽的印象及與喬羽交往。振民的故鄉渡口村是太行深山的革命老區,喬羽在參加革命后的解放戰爭時期就到過這一帶,綠水青山和淳厚的民風給喬羽留下深刻印象。新中國誕生后,喬羽先后多次在渡口工作和體驗生活,渡口成為喬羽的第二故鄉。1950年喬羽住在振民的老鄰居、當時在省內外很有影響的太行區勞模劉青云家,當年還是光屁股頑童的振民就對喬羽有了別樣的懵懂印象:穿一身洗得發白的中山服,和互助組員們嘮家常談生產,學干農活鬧出不少笑話,閑時在房頂擺弄洋戲匣子唱豫劇,夜深人靜時還伏案寫作的戴眼鏡的文化人……
1958年喬羽再來渡口,仍然住在劉青云家,而且帶來了夫人。這時已讀初中的振民,知道喬羽是了不起的作家、詩人,也切身體驗到喬羽在渡口期間創作的詩詞、歌謠以及歌劇戲曲所發揮的鼓舞士氣激勵群眾的作用。喬羽創作的抗旱歌謠:“一條扁擔,兩只青罐,你說擔的是水,我說擔的是棉,這話你要不信,秋后咱再來看”,通俗形象,極富哲理韻味,當時不僅在太行山區流傳,而且被收入中小學補充教材。這在振民年幼的心靈留下極深的印記。振民1964年高中畢業后回鄉,當社員,辦俱樂部,業余時間搞創作寫報道,當村黨支部副書記,以致后來被選拔到縣宣傳部從事新聞報道,這一段的發展和成長,喬羽在渡口的活動影響不能不說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實際上,振民與喬羽的真正交往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加深的。1978年春,已到河北電臺工作的振民,滿載渡口父老鄉親的重托,給時任中國歌舞劇院院長的喬羽寫信,寄去了鄉親們的問候,表達了盼他重返故地的愿望。喬羽在回信中深情地回憶起渡口的山水林田,回憶起父老鄉親的音容笑貌,寫道:“我沒有直接寫過渡口的生活,但渡口在我寫作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故鄉,對一個作者來說,無論離開多少年,都是他的本源。第二故鄉,則經常是他成長壯大、發枝結果的地方。時間使二者無形中結合起來,便形成一個作者的氣質、風格、個性,一個作者所獨具的色彩,是從這里產生的。”在后來的一封信中,喬羽表達了再返第二故鄉探望故人的強烈愿望,并說,“雖然時間相隔已久,只要再去住個不太長的時間,便會把過去和現在連接在一起,便會使我懂得許多事情,因為我在那里有‘根”。喬羽對基層民眾的一往情深,對生活與創作關系的闡釋,對振民以后的創作影響至深。
喬羽對第二故鄉渡口一直懷有不盡的鄉思,并多次表露要重返渡口看看的愿望,但種種原因終未成行,這對年逾古稀的喬老來說不能不說是件憾事。而振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總要抽出時間回渡口住上一些日子,即使父母雙親過世多年后,也從未間斷過。他住老屋、睡土炕,喝稀飯、吃菜團子,正月天圍坐在炕頭上和鄉親們聊天,春夏時節,一大早躺在炕上聽布谷或明雞兒叫,秋天里和鄉親們分享豐收的喜悅。他也不時把故鄉的新見聞、回鄉的新感受通過書信或電話向喬老匯報溝通,在一定程度上聊慰喬老的思鄉之情。后來,振民把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化成了一篇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內容深邃的散文。在他的筆下,勤勞能干,深受群眾擁戴,當了一輩子隊長“酷似南園井臺上那棵大柿樹”的等來哥;一輩子就知道埋頭干活,農忙常起五更下地,被大家譽為“紅臉”的貧農老同;少年放牛,當了二十多年工人退休后仍然放牛,打了一輩子光棍,心腸軟、無心計、童心未泯的老鄰居喬來等等,一個個性格各異卻同樣憨厚實在的鄉親構成了那個時代農村的群雕圖。對那把鄉親的希望變成現實的高高場的細致描寫,對小時候家鄉河流永遠歡歌的頌贊,對家院梧桐、村頭轆轤、村中連環院的深情詠唱,呈現于我們的是豐富多彩的山村田園風光。而對家鄉廟會、小吃攤、過年、元宵節、看戲等等的回憶和描寫,匯成了厚重廣闊的太行山民俗畫卷。
《故園情》等散文集面世后,家鄉的父老鄉親紛紛打電話寫信,憶往事談感受;一些大學的師生邀振民談寫作體會和技巧;電臺的同事們則相約到振民的村子去考察采風,體驗生活。喬羽先生讀了《故園情》后特別高興,在給振民的信中寫道:“讀過序言便使我狂喜,許久沒讀到過這么真摯的文字了……此中涉及的許多人物、故事我都仿佛如在目前。在時間上,你所寫的正是我在你的故鄉生活的那幾年的事情,只是我是一個外來人,你卻生于斯、長于斯,所以感受難比你的深切,記憶難比你的鮮亮。但畢竟我也算是一個親歷者,可惜的是,看來我已沒有可能從我的角度上來寫這些事情了。”其對振民的贊許及肯定,對第二故鄉的眷戀情懷躍然紙上。可以說,對渡口山鄉的共同鄉思,構成了喬羽與振民這兩代人心靈溝通的紐帶。(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