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鐘聲
2008年9月26日,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我州雷山縣西江苗寨召開,同時舉行第一屆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和第二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以此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推動全州工作的重要舉措,作為推動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經過全州上下的精心籌備,我州承辦的“一會一展一節”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國內外游客的廣泛認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及第一屆多彩貴州中國貴州原生態攝影大展、第二屆中國貴州凱里文化藝術節在我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成功舉行,不僅奠定我州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探索出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范式,而且加快了我州鄉村旅游發展的步伐,使西江經濟發展提速5年以上。但是從目前全州的旅游發展狀況來看,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持續發展問題非常突出,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旅游設施及服務不配套、農民利益未能全面兼顧等矛盾已日益凸現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二是鄉村旅游景點的二次開發較為滯后,內容豐富獨具魅力的旅游文化內涵未能充分挖掘,出現了表演“千人一面”、游客“視覺疲勞”的狀況;三是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游客“行路難”的狀況非常突出;四是導游隊伍數量不足、講解能力弱,難以借助民族建筑、歌舞、服飾、飲食、習俗等文化來詮釋黔東南豐富的旅游資源;五是旅游商品不僅量少而且品種單一,缺乏強占市場的拳頭主打產品;六是一些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衛生還存在臟亂差現象,等等。針對存在問題,為加速黔東南旅游業發展的步伐,今后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發展鄉村旅游不動搖”的思想,大力發展以本地資源為依托的鄉村旅游。
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州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必然選擇,這是我州州情所決定的,因為我州旅游資源的優勢主要集中體現在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歷史遺存,原生態民族文化是我州最大的資源和賣點,而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鄉村,這就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其次從市場選擇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出行旅游已逐漸從山水風光轉向民族文化和鄉村旅游,最后回歸自然,這就為我州發展鄉村旅游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要堅持“發展鄉村旅游不動搖”的思想,按照系統開發、整體開發、點線面連片開發的要求,通過三到五年的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閑娛樂型、旅游度假型、參與體驗型、觀光欣賞型等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使之成為我州旅游業發展的亮點和旅游目的地,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帶動點和經濟增長極。
(二)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竭力改善旅游景區景點特別是民族旅游村寨的道路、停車場、表演場的狀況。
當前,制約我州鄉村旅游發展的障礙仍然是道路等基礎設施,一些好景點由于道路不通而“藏在深山人未識”,沒有顯現其應有的價值,群眾盼通路、盼開發、盼游客的愿望也較為迫切。因此,要通過項目支持、多種形式籌資的辦法加大道路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完善旅游村寨的建筑包裝、停車場、表演場及標識標牌等配套設施,使游客花較短的時間、走較短的路程能夠看到較多、較好的景點。針對今年“十一”黃金周西江旅游接待中的問題,要通過鎮村主導的辦法引導西江苗寨群眾大力發展農家樂接待,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提高對游客的誠信度;要探索“黃金周”和重大節日有計劃接待的機制,使進入西江的旅游量與接待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西江旅游業良性發展。
(三)加大民族旅游村寨旅游二次開發力度。
前,我州多數民族旅游村寨旅游項目和內容都較為單一,基本上表現為“攔門酒——看表演——拍拍照——農家樂——就走人”的簡單重復,使表演者疲憊、旅游者疲勞,而最具活力的文化內涵沒有開發出來,長此以往,旅游將會失去可持續性和生命力。因此,各縣市區要高度重視民族旅游村寨的二次開發問題,從苗侗民族的建筑、服飾、歌舞、婚喪嫁娶、飲食、習俗等方面去研究、開發和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此作為民族旅游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以此吸引全球旅游者的眼光。旅游、文化等部門及要發揮推進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主導作用,切實履行職責,制定好開發規劃,組織專門隊伍深入研究,及時組織實施;各級各部門要積極支持配合,真正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格局。
(四)加大村寨環境整治力度,營造良好的鄉村旅游發展環境。
村寨是鄉村旅游的載體和主戰場,發展鄉村旅游必須進行村寨整治。從目前看,我州一些村寨包括民族旅游村寨還存在柴草糞土亂堆放、房屋圈舍亂擺布、傳統習慣未改變以及人畜雜居、臟亂差嚴重的情況,這已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加強對村寨的綜合整治已顯得突出和緊迫,各縣市區要高度重視,切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總體要求是要全面開展“整臟治亂”進村寨、“整臟治亂”進農家活動,要圍繞“五通五改”即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電視、改寨改房改廚改廁改習慣和農戶室內外衛生要求,制定整治規劃和標準,分期分批推進,力爭用三、五年時間把我州民族旅游村寨環境全面整治好,以增強我州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五)切實抓好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和營銷。
緊緊圍繞我州富有特色的銀飾、蘆笙、泥哨以及民族服飾和民間工藝,充分發揮能工巧匠和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組織規模化生產和加工,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同時以州體育場周圍門面和凱里市三棵樹鎮為集散地,發揮專業協會和民間經紀人的作用,將旅游商品推向國內外市場。
(六)加強導游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永不走”的導游隊伍。
旅游產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吸引力,從一定意義上講,導游起著重要作用,針對我州導游員隊伍存在的數量不足、講解能力弱的狀況,州旅游、文化部門和各縣市要加大對導游員的培訓,著力提高導游的講解素質,使之成為活躍在我州各旅游景區景點的生力軍。要樹立培養“本地導游為主”的思想,真正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導游隊伍,使之成為我州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