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澤松
摘要:部分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特別是農民工和礦工的權益缺乏保護,引起了輿論界、學術界乃至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筆者認為,保障職工權益,不但要依靠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而且還要積極探索其他有效途徑。
關鍵詞:職工權益保護途徑
部分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農民工和礦工的權益缺乏保護。引起了輿論界、學術界乃至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筆者強調在加強行政執法和政府鼓勵措施的同時,要積極發揮諸多行政執法力量之外的資源,包括充分利用跨國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外部監督作用,教育職工以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主張自己應享有的權益,同時發揮律師在提供法律意見和法律援助方面的作用,來實現勞動權益更好的保護。筆者認為,就保障職工權益而言,鑒于行政執法資源的有限性,不能單純依賴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保護職工權益,而要積極探討通過發揮諸多行政執法力量之外的資源來加強職工權益保護的有效途徑。
一、企業職工權益保護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企業單純追逐利潤。單純強調利潤,忽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觀是職工權益保護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某些企業,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惜漠視甚至嚴重損害職工權益。
2政府監管缺位。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CDP增長,擔心加強勞動維權工作會影響招商引資和經濟增長,放松了對企業勞動安全的監管,忽略了職工權益的保護,助長了血汗工廠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不獨立也是造成職工權益保護薄弱的原因之一。在機構設置上,監管部門從屬于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比如,煤炭安全監督機構過去就從屬于生產企業。監管部門沒有獨立的監管權力和資金來源。因此。在沒有業主和地方政府部門支持的情形下,監管部門只能是“沒有牙齒之老虎”,也就當然無力擔當懲戒違法違規業主和保護職工權益的重任。勞動法規得不到實施,職工權益受到侵犯也就難以獲得救濟。
3勞動力供給絕對過剩。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導致很多勞動者在雇主面前根本無討價還價的權利。同時,眾多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并且無維權手段。這些情況進一步造成了職工權益保護薄弱的現狀。
4工會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新公司法第18條第一款規定:公司職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組織工會,開展工會活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公司應當為本公司工會提供必要的活動條件。公司工會代表職工就職工的勞動報酬、工作時間、福利、保險和勞動安全衛生等事項依法與公司簽訂集體合同。另外,勞動法規也對集體合同和相關問題作出了規定。從理論上說,如果這些立法能夠得到充分實施,工會在保護職工權益方面應能起到建設性的作用。然而,實踐中卻是另外一番情形。一方面,多數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根本不設立工會。一些企業擔心工會與雇主對抗,另一些企業則認為設立工會太麻煩。即使在那些設立了工會的企業中,工會組織也是從屬于雇主和行政機構的,工會當然也就不可能為了職工的利益與雇主抗衡。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中都設立工會組織。但是,在現實中,國有企業中設立的工會組織主要只負責職工福利、安排娛樂活動。并且更為關鍵的是,工會完全從屬于企業的管理部門且完全有賴于企業劃撥的資金來運作。所以,工會在國有企業中的聲音也是很微弱的。
二、加強企業職工權益保護的若干建議
科學發展觀要求企業奉行以人為本的戰略,而當務之急就是加強職工權益保護。筆者就職工權益保護提出如下建議:
1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公司的經營管理層在作出商業決策時,不僅要考慮股東的利益,同時也應考慮職工、消費者、企業所在地居民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此。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加強對職工權益保護。隨著社會責任意識在中國的深入普及,企業社會責任將在職工權益保護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在供應鏈環節發揮跨國公司的監督作用。基于發達國家勞工和消費者群體的壓力,大的跨國公司不僅為其自身采納了經營運作過程中的“行為守則”,同時,也利用其在供應鏈中的控制地位要求它在發展中國家的承包商和供應商采納經營運作過程中的“行為守則”并使他們的經營運作行為接受外部監督。將跨國公司的經營運作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是一種有效的市場監督機制。對于那些品牌意識強的企業來說,負面的宣傳比政府監管機構的制裁更致命。
這種監督機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它能替代某些國家薄弱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政府監管機構。這種供應鏈環節的監督機制的運作獨立于政府監管機構或其它公共強制執行機制,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運作的。可以說,它的存在完全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結果。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監督方式,同時也能有效地節約政府部門監管的成本,因而是值得積極倡導的。
3積極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監督作用。在發達國家,非政府組織是職工權益保護的積極倡導者和監督者。但是,在職工權益保護和倡導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卻幾乎聽不到中國非政府組織的聲音。
中國非政府組織一直在呼吁取消雙重監管,讓非政府組織登記更為方便。這也引起了眾多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據《南方周末》報道。新的社團條例將于年內出臺,民間組織將獲適度鼓勵。這將意味著中國的非政府組織今后有望能為推進職工權益保護和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發揮作用。
4加強職工對自身權益的教育。教育或者培訓職工的目的是為了使職工知曉他們應有的權益并在必要情形下通過法律手段保障這些權益的實現。有見識的職工是持續改變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基礎。全球反血汗工廠倡導者一致認為:監督不能取代職工的參與。因為只有在職工們能為他們自己說話的時候,監督才能有效地起作用。
保護職工權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職工們自己主動采取行動。在美國,160萬沃爾瑪女職工為了爭取公平的薪酬和平等的晉升機會將雇主告上法庭。在中國,一位長期在充斥著有毒氣體的工作環境里勞動的工人,在自學了勞動法之后,向雇主爭取到了自己應享有的勞動權益。一方面,具有良好權益保護意識的職工能更好地主張自己的勞動權益;另一方面,在律師的幫助下,通過個人訴訟的方式,有良好權益保護意識的職工能很好地促進企業承擔起對其職工的社會責任。在政府機構無力或不愿意要求企業承擔其對職工應盡的社會責任時,個人訴訟也很可能可以誘導企業在將來的經營運作中自愿承擔起其應盡的社會責任。沃爾瑪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被女職工告上法庭后,沃爾瑪近期宣布,它將力求成為一個更好的雇主。
5發揮律師在保障職工權益方面的作用。律師在促進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力量。一方面,律師為受害者提供法律支持,支持他們提出訴訟。比如,在山東濟南,就有一個律師團體,專門幫助農民工維護勞動權益,給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免費的法律支持。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律師能向企業管理者提供法律建議,使得他們意識到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并在經營活動中予以考慮。律師不僅應在短期目標上提供建議,比如就企業及其關聯企業和供應商的社會責任審查提供建議,還應該就企業發展社會責任的長期計劃提供建議,比如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的風險管理、質量和環境管理計劃,搭建供應商社會責任檢查管理制度等等。
對保障職工權益而言,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在保障職工權益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基于行政執法資源的有限性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介入勞動力市場是有限度的。因此,充分利用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的外部監督作用,教育職工以使他們能積極主動主張自己應享有的權益,發揮律師在提供法律意見和法律援助方面的作用等,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各種手段本身并非目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誘導企業將職工保護等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意識自覺并入經營運作理念中,以求社會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