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園 陳媛媛
【摘要】本文以幾個媒介事件為例,研究受眾在媒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我審視之責。文章分析了這種責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受眾 自我審視 缺失
這年來,新聞界出現了不少“熱鬧”事情,楊麗娟追星、“艷照門”……一件接一件,大小人物粉墨登場,被炒得是沸沸揚揚,人們把這些事情當成茶余飯后的話資后,往往還會附帶鄙視一通媒體,感嘆世風日下,指責媒體責任感缺失。不錯,媒體失職之責固然不能回避,但是,我們的受眾自身是不是也需要承擔一點責任呢?因為媒體畢竟是以受眾為服務對象,受眾的需求是媒體集體瘋狂的原動力。本文將從受眾的“自我審視”這個概念出發,嘗試探索受眾在媒介傳播環境中所應履行的責任。
“自我審視”一詞并不是一個新詞,國內外早有學者提出該概念。
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曾子也認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p>
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在《大眾傳播的責任》中,引述蕭伯納的一段話:“每一個人所負于文明社會者不少,而且從孩提開始便享有社會的保護與利益。因此,相隔一個時期,他便應該自動走到一個合格的陪審團面前,申述他有何種理由活于世間而無憾;如果他無法申述,便應該即時又不帶一點痛苦地把生命結束。”
他們說的“三省”和“申述”,即“自我審查”“自我審視”的意思。
傳媒界一直在受眾與媒體的天平左右搖擺,從“槍彈論”觀點的產生:他們認為在傳播過程當中,媒體起決定作用,受眾只能接受媒體的信息,不可抗拒;到“受眾中心”觀念的萌發——人們在傳播過程中逐漸發現,受眾并不是硬生生地接受媒體傳播的信息,他們在傳播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認為應重視受眾的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似乎存在著一個誤區,即以“受眾為中心”并不等于盲目地遵從受眾的意愿、迎合受眾的低俗趣味。同時,“受眾中心”的觀念,實際上是將受眾與媒體賦予同等的地位,那么媒體在用權利實現自身責任時,受眾也應該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及時實現自身擔負的責任。但是在更多的時候,受眾只是享有權利而忽略義務的承擔。
在遭遇一個媒介事件時,受眾習慣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對媒體進行指責與批判,而對于受眾自身的行為是否合理卻視而不見,或者是無意識的忽略自身的過失行為。筆者認為,在“受眾中心”觀念的下,受眾有必要將權利與義務意識化。
一、 受眾“自我審視”的缺失
受眾自我審視缺失是一個大環境下呈現出的媒介現象,其共同的表現是受眾成了為媒體“搖旗吶喊”的吹鼓手。來看幾個我們熟悉的例子。
2007年,我國媒介最發瘋的集體事件的莫過于楊麗娟追星事件。從媒體開始報道這一事件后,事態便隨著受眾的關注加溫,新奇的事件配上劉德華的明星效應,關注度呈雪球般越滾越大,直到楊父因此丟掉性命。媒體的炒作并沒有提前料到楊父的死亡結局,追求娛樂化的受眾也沒有想到此事件的結果是這樣。在媒體與學界開始反思與挽回影響的時候,受眾始終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媒介事件中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因為長期以來,他們都沒有履行受眾責任的自覺意識,所以,在是誰害死楊父的問題中,受眾始終認為媒體是罪魁禍首。
娛樂至死的媒介事件還有在臺灣的白冰冰愛女被撕票的事件,媒體是如何失責,這里已無需再重復,只是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受眾何以在一邊罵著媒體無良知的同時,仍然選擇夜間守在電視機旁看著媒體的采訪行動。它從側面反應了受眾的自持能力相當薄弱,在他們自己感覺到媒體行為存在不妥的同時,仍然無法管住自己想要去窺視這種不妥行為帶來的視覺刺激。而這種薄弱的自持控制力給了媒體繼續報道和失責的動力。
戴安娜王妃車禍事件也是受眾自我審視缺失最早、最典型的一個事件。媒體的失責往往與它們過度迎合受眾的獵奇趣味有關。在媒介事件當中,往往有一個公眾人物的陪襯,公眾人物的黏性依附力讓媒體失控,也讓受眾愿意出錢購買雜志和收看電視。戴妃的枉死,受眾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如果人們不會去關注她那么多的隱私,也許她就不會坐上飛快逃避狗仔隊的車子走上“不歸路”了。媒體的過失明顯,人們指責媒體無可厚非,只是在媒體這樣瘋狂的背后,最直接的過失承擔者其實是滿足了私欲卻又能置身事外的受眾們。
二、受眾自我“審視缺失”原因分析
傳統新聞學認為,有什么樣的讀者就有什么樣的報紙??菄烂C新聞沒有受眾關注,刊登娛樂新聞卻又讓其追捧的現狀使媒體處于一種尷尬的狀態。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的壓力驅使媒體拋下社會責任,滿足受眾口味,也從另一方面推動了“娛樂至上”的新聞選擇。
一方面,這種泛娛樂化的報道讓受眾用一種看客心理消解了自身的是非觀,混淆了正當需求與過分要求的差別。另一方面,媒體對市場力量的過度重視,使受眾成為選擇新聞的主導力量,媒體成為被牽引者。
1、媒介批評觀的缺失
從報紙開始,到廣播、電視、網絡直至手機媒介,媒體作為一種傳承文化的載體對人們的影響增大,如何辨別新聞真假、正確使用媒介,這是受眾需要媒介批評的理由。
以上案例所折射出來的正是我們注意到卻又沒落實的媒介批評觀。
由于沒有正確的批評觀,媒介批評的權利被權威所獨占,批評的標準可能被少數人的非理性的解讀所左右。這樣,受眾對新聞的理解大都是模糊的,趣味性、顯著性成為受眾接受和批評新聞的主要出發點。
2、受眾閱讀趣味剖析
媒體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讀者興趣與媒體之間的關系,肯定了受眾的地位,但是新聞需求與受眾的閱讀興趣并不等同,興趣是伴隨著人的學習生活經歷、個性差異而逐步形成的,有很強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也使得它有高雅和低俗之分,而需求則是面向社會的全體成員,它要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新聞需求,具有廣泛的普遍性。
媒體在“以受眾為中心”的觀念中將受眾偏好娛樂的閱讀趣味混淆于受眾對新聞價值的需要,娛樂性新聞更讓受眾喜歡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活節奏加快,受眾需要情節輕松、娛樂性濃的新聞為自己解壓。升學、就業、房貸等壓力是當前受眾群體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因種種壓力而帶來的郁結情緒需要有個正當渠道得以疏導,而這種泛娛樂化的新聞正好在無形之中充當了疏導者的角色。輕松化的風格讓受眾的壓力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遺忘或緩解,受眾也更傾向于這種新聞風格的呈現。
第二,窺視欲的不正當推動。這種窺視使媒體不加引導地滿足受眾興趣,也使得公眾人物面臨隱私危機。公眾人物因其身份緣故,其隱私權的范圍相對于公眾本身要狹小一些,但在此基礎上受眾仍不加遮掩地對其穿著、行為甚至于私生活進行細節性地窺視,使公眾人物的隱私權完全喪失,并對其生活造成影響。每人都有窺視別人的需要,但這種需要是有底線的,至少不能影響公眾人物的正常生活。
第三,缺少正確的新聞“審美觀”。 新聞“審美觀”主要是受眾在新聞的選取與閱讀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是非觀。是非觀的缺少讓受眾在閱讀上更傾向于泛娛樂化的新聞選擇,對于嚴肅新聞提不起興趣。
第四,受教育程度的區別。因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讓受眾對經濟新聞等專業性質較濃的版塊產生不認同感和排斥感,而對于無需太多專業知識或知識累積的娛樂性質新聞產生親切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受眾的閱讀口味。
3、媒體依賴過強導致的受眾責任感的缺失
對于受眾而言,因為缺少自己的立場,使得他們對媒體的聲音過于依賴,這種依賴一旦遭遇媒體行為的失控則會成為一個連環反應鏈,使得媒介環境出現不和諧。
三、解決受眾“自我審視”缺失的幾點對策
1、媒介素養教育終身制的建立
面對越來越多的媒介,如何正確看待它們,如何正確解讀新聞背后的新聞運作范式,如何選擇、閱讀、理解和反思新聞中的信息,這是受眾需要在生活學習中進一步完善的,這其中包括學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努力,也包括家庭媒介素養的指導。
而媒介素養教育不應該僅局限為一個階段的教育,它應該是一個終身制體系,因為隨著網絡等科技進步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媒介素養教育僅在學校開展是不夠的,它需要一個終身制的影響對策。媒介素養的提高需要社會各部門的配合,也需要新聞制度,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
2、自我審視意識的強化
以“受眾為中心”的觀點不應只尊重受眾的新聞需求,也應尊重受眾對媒體行為的集體監督與理性反饋,它包括受眾在媒體集體失控或是偏離社會責任的時候,以信息互動的方式呈現受眾的理性觀點,讓媒體不僅知道錯了,更作為外在的一種推力,“強迫”媒體去改正。
受眾應在完成這種監督力的同時完成自我認同感的實現,即明確了解到自己的責任。
3、外在因素的制衡
受眾自我審視的執行從根本上說還是要靠受眾的自我認同與覺悟,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情感忠誠度和行為忠誠度的完美平衡。但是,在受眾尚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審美趣味與新聞追求時,外在的制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個制約因素既能監督媒體,也能監督受眾行為。例如專門的媒介批評人員和學界人士。目前我們的新聞單位也在操作這個方法,但操作的力度要加強;推進新聞立法也是必有之策,這對規范新聞媒體及從業人員的行為等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受眾的“自我審視”之責,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責任,要讓我們的受眾負起這個責任,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需要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需要媒體的引導與自制,需要法制的完善和監督等等。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會意識到這個責任的重大,并自覺地承擔起這個責任?!?/p>
參考文獻
[1]胡興榮. 新聞哲學.2004 年9月第一版.北京:新華出版社
[2]李希光.畸變的媒體.2004年6月第二版.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3]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2001年1月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園,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新聞系學生;陳媛媛,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新聞系專職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新聞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