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華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對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樣。中國古代的清明節就是通過祭掃陵墓來緬懷親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謝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懷,是一種富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禮俗。感恩與敬畏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對敬畏的思考反映出傳統感恩的內涵與特點。
一、敬畏的內涵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關于孔子的天命《中庸》有一個解釋,說天命就是使萬物生長發育的本性。孟子認為,對人來說,這個本性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人身上仁愛、正義、秩序和理智的力量。它們使人沛然如江河,不能自已。君子敬畏天命,就是敬畏人內在的道德意志和理性潛力。為什么要敬畏“大人”呢?“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離婁下》)“大人”是那些把內在于人的道德意志和理性潛力發揮得暢快淋漓,充分展現出人性光芒的偉大人物,他們在人性上具有開創示范作用。為什么要敬畏“圣人之言”呢?圣人不但在人性上具有開創示范作用,而且還能總結傳播真理,他們傳播的真理值得敬畏??梢娙寮宜次返氖莾刃牡牡赖聸_動,是與道德沖動有關的事物。
老子說:“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老子》53章)老子擔心走錯了道路,他認為按照天道而行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道路,可見他最敬畏的是天道。老子說:天道就是自然界在無為中實現完美和諧的神秘力量?!叭朔ǖ兀胤ㄌ欤旆ǖ溃婪ㄗ匀弧?。(《老子》25章)只有把人類置身于自然之中,從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統一的角度去把握人類生活的準則,人類才不會自我迷失。如果從自然界中深入觀察,就會發現自然界的奧妙與人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完全相反,與其敬畏人類自身,不如敬畏天道。
關于敬畏,佛教還有一種深刻的見解,那就是:要敬畏宇宙的浩瀚與生命世界自身的神秘,敬畏那無限遼闊的虛空。佛教認為,人類的悲劇就是以自己的貪(貪欲)、嗔(無知)、癡(癡迷)把主觀設想當作事物的標尺,對事物的改造充滿了幻想,缺乏對我們的身(身體)、口(言語)、意(思想)所產生的一切后果的反思,因而陷入痛苦與無常的深淵。人如果只敬畏人內在的道德沖動,不是一個完整發展的人;如果只敬畏自然界的規則,也沒有找到最后的真理;只有深刻認識到身、口、意所產生的后果的不可預見性,從內心深處破除人我二分、物我二分的觀念,對浩瀚的世界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謙恭,人才能真正找到光明,才有可能使世界復歸于簡單明晰。
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敬畏的論述來看,敬畏是有特定內涵的。首先,敬畏不是恐懼。敬畏是對恐懼的思索??謶质谷水a生卑怯,而敬畏使人崇高。其次,敬畏不是軟弱??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心存敬畏的人謙虛謹慎,但有時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第三,敬畏往往依托神秘力量,但它從根本上說是對威懾性崇高的深刻的驚訝和尊重,是對超然性的辨識。敬仰神靈的人一定有所敬畏,沒有神靈依托的敬畏是更加深刻的敬畏。
二、敬畏與人品
敬畏是人類最可貴的涵養。
心存敬畏的人身心和諧。心存敬畏的人即使在內心出現情感和理性的矛盾沖突時,他也能找到最自然、最恰當的解決方式。鄭國派子濯孺子率兵侵衛,衛國派庾公之斯帶兵抵抗。兩軍相遇,正值子濯孺子生病,拿不起弓來。庾公之斯對子濯孺子說:我射箭的技術來自尹公之他,而尹公之他又是你的學生,你是我的師爺,加上你身體不適,我不忍心用你傳授的箭術把你害死。但今天你是侵略者,我不能背叛我的君主。庾公之斯抽出四支箭來在車輪上敲打,把金屬箭頭敲掉,將箭射在子濯孺子身上,帶兵離去。庾公之斯既敬畏師徒情義,又敬畏國家公義,他不愿自己的行為造成內心緊張與痛苦,力求把二者的矛盾處理得恰到好處。老子說,心存敬畏的人能夠在荊棘中發現道路,在黑暗中找到光輝。
心存敬畏的人慈悲為懷。儒家認為心存敬畏的人仁民愛物,推己及人。道家也指出,敬畏天道的人能包容萬物,對萬物的境遇充滿慈愛。佛教認為心存敬畏的人具備緣眾生而起慈心的眾生緣慈,他見到一個一個的眾生而起慈悲心,又具備超越了具體的眾生的形體與感情,認識到眾生煩惱和造業受報的原因而起慈悲心的謂法緣慈,更有通達了一切皆空之后而起慈悲心的無緣慈。
心存敬畏的人善于停止??鬃诱f,心存敬畏的人時行則行,時止則止,他不會一意專行,不會剛愎自用,不會固執己見,不會惟我獨尊。他能知道在適當的地方停止,能充分享受自足的寧靜和愉悅。老子也說,心存敬畏的人有自知之明,知道最大的災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44章)
三、敬畏與文化
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觸角。是什么促使古人逐漸從野蠻走向文明?人類對于生存恐懼的思索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古人深刻地認識到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對自然之道不斷探索。傳說伏羲發明八卦:“仰則觀象于天,俯則察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創作八卦的目的就是要貫通自然神奇的德性,用來類歸天下萬物的情態。敬畏使古人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敬畏是文明發展的維度。進入文明社會后,敬畏的內涵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更新并被制度化和習俗化。如對自然的敬畏被規范為國家對天地山川的祭典,對人類自身道德本性的敬畏被規范為以君臣、父子、夫婦為核心的倫理綱紀,對生命世界復雜性的敬畏被轉化為身(身體)、口(言語)、意(思想)的各種戒律。對敬畏的內涵的制度化和習俗化能力越高,其文明的穩定性就越高,對敬畏的內涵的更新和升華越快,其文明的變化也就越快。
敬畏是文明成熟的尺度。判斷一種文明的成熟程度,敬畏的內涵的廣度與深度是一個重要的標尺。成熟的文明一般有三個基本表現:它敬畏生命的神圣,敬畏自然的神圣,敬畏歷史的神圣。而一個不夠成熟的文明,其社會充滿物質和功利化傾向,人們對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的意義麻木不仁,對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盲目迷信,對歷史文化傳統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價值無動于衷,不知道以禮敬的態度善待民族傳統。
由上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敬畏的對象是人內在的道德和理性力量,是在人性上有開創示范作用的圣賢,是天道,是無限遼闊的虛空。敬畏使人謙恭、自省、慈悲、自足,又使人勇往直前。敬畏推動了文化的發展與變化。傳統文化中的敬畏深深影響了民族感恩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