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彥愷 陳鋒正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師德。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在構建和諧校園過程中,高校教師如何實現“明德”、“親民”從而“止于至善”呢?這就要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師德理念。
首先,高校教師要確立敬業、愛崗、奉獻的基本師德觀。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群之一,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良好思想道德是學生思想行為的指向標。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那樣,“教師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不在于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于他對人的態度(對學生、對未來公民的態度),能為人師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和青年校長的談話》)教師敬重、熱愛并專心致力于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國家和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法律義務。一切在職的和未來的人民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不斷增強作為一名教師的職業自豪感,用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教育學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和感化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愛崗的直接前提和具體表現,是教師的天職,是師德的關鍵,是獻身教育的情感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客觀條件,而且師愛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還可以直接轉化為學生學習和進步的內在動力。同時,這種情感還可以使教師更深刻地感受到從事教育事業的樂趣,促使教師樹立成為堅強有力的人類精神財富傳播者的意識。在當今商品大潮的沖擊下,“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觀念不斷侵蝕著人們的靈魂。教師作為思想上的“中流砥柱”,就應該抵制這些不良風氣,勇于奉獻,樂于奉獻,發揚奉獻精神。
敬業是師德的基礎,愛崗是師德的關鍵,奉獻是師德的根本,三者互相聯系,共同構成了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形成基本的教師職業道德體系。在此基礎上,高校教師還要努力追求更高的和諧師德境界,從“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79章)中體悟師生關系的平等性;從“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第8章)中感悟師德的無私性;從“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2章)中,洞悉師德的曠達性。
1,“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諧師德境界之平等性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指出,天道對于萬物是不分親疏、沒有偏愛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5章)圣人師法天地,同天地一般平等無偏地對待百姓。同樣,為人師表的教師也應師法自然之道,平等無偏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正所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也就是說,無論良善的學生還是不良善的學生,為師的善待他,這樣做就可使人人向善;無論是誠信的學生還是不誠信的學生,為師的信任他,這樣做可使人人趨于誠信。在我們的胸懷中要有一種觀念:沒有一個學生是一無是處的,沒有一個學生是不可救藥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有一雙洞察入微的眼睛,去發現學生之長;教師是否有一顆包容的心,包容學生的差異。正所謂“不善人者”也有“善人之資”。教師要像普照的陽光,把溫暖帶給每個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要善于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不能遺棄任何人,從而有利于每一個體去充分實現其獨特的社會價值。
2,“善利萬物而不爭”——和諧師德境界之無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借用老子講水性,這里以水的性格比喻師德,因為水有兩大善性:“善利萬物”就是前面所講的奉獻精神;“處下不爭”是指奉獻精神之上的一種更高境界——無私,這正是師德的生動寫照。為師之利人如水之利物。水利萬物,默然奉獻,悄無聲息地滋養著萬物。沒有水,草將枯,花將萎,地球將是一片死寂。同樣,為師之利人,在于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沒有師,人將愚,心將昧,人間將成為沒有開化的荒漠。水貴在滋養生命,師貴在提升生命。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職責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更在于塑造靈魂。因此,教師應以博大的胸懷、深沉的智慧關懷每一個體生命,喚醒每一個沉睡的靈魂。教師要“居善地”,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引導學生超越自己。教師要有甘為人梯的精神,為師的不是與學生爭勝,而是為其鋪路開道。誠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教師只有以真誠無私之心施教,才能得到學生的崇敬與愛戴,其價值也才能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與延伸。教師愈是無私奉獻,其精神收獲就愈多,其心理滿足就愈大。正因為教師的無私,反而“能成其私”,教師的人生價值也就在無私中得以實現。
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諧師德境界之曠達性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淡泊曠達,要求為師者因勢利導,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老子告誡我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23章)踮起腳跟想站得高些,反而站不穩,大步前進想走得快些,反而走不遠;自我表現的反而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反而沒有功勞,自滿自大的反而不能長久。有道之師應遵循學生身心成長的自然規律采取積極主動的引導方法,“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一切是那樣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無痕跡。同時,教育又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為師者要有“功成身退”的心態。為師者看到為師之道,不是居功自傲,不是自視己能,而是功成不居、功成身退。任何一位取得成功的教師,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一定要有虛己之心、曠達之志,盡快讓自己從成功的峰巔狀態回復到零的新起點,“而今邁步從頭越”,才能超越自我,才能攀登教育藝術的至勝之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學這泓深譚要澄碧如鏡,藏珍蘊寶,就必須堅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的理念,不斷加強師德建設,努力構建和諧師德境界,促進高校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