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勻 胡程棟
[案情]2007年9月17日,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銷售合同書》一份。雙方約定,乙公司于2007年11月20日向甲公司提供電子設備若干套,設備的具體數量與型號在雙方簽訂協議的附件中已約定明確。雙方還約定,甲公司付清款項后乙公司發貨至甲公司倉庫。如乙公司未按時履行發貨義務,應按照合同總價款(280000元)的千分之四每日承擔違約金。2007年12月14日,乙公司發函給甲公司稱,由于德國生產商遷移廠址,需將交貨期限延至2007年12月19日。2007年12月19日,雙方交易的最后一筆設備運抵甲公司倉庫。而此時,甲公司尚有16000元的貨款未支付給乙公司。2008年6月25日,甲公司訴至法院,要求乙公司承擔逾期交貨的違約金。案件審理過程中,乙公司提出反訴,要求甲公司付清剩余的貨款并承擔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逾期付款的違約金,
[爭議]有關甲公司的訴訟請求,出現以下兩點不同認識:
一、甲公司的訴訟請求應當得以支持。從乙公司發給甲公司的函來看,乙公司在2007年12月14日明確表示自己無法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交貨義務,故應當推定甲公司聲稱的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已多次通過電話等形式催促乙公司交貨的事實成立。雖然雙方在合同中約定應當由甲公司方先履行付清款項的義務,但是,從乙公司發給甲公司的函上可以看出,乙公司未按期履行交貨義務的原因在于德國生產廠家的遷址,而不在于甲公司的未按期付款。相反,乙公司明確表示不能按期交貨才是甲公司未按期付款的原因。如此,乙公司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明確表示不履行主債務,應當承擔預期違約責任,甲公司的訴訟請求應當得以支持,
二、應當駁回甲公司的訴訟請求。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發貨條件是“甲公司付清款項后”,庭審中,乙公司亦表明合同履行過程中已多次催促甲公司履行先行付款的義務,但甲公司一直未付清款項。雖然乙公司在2007年12月14日致甲公司的函中言明是由于德國廠家的遷移新址而請求延期交貨,但雙方在庭審中均未述及該設備為德國廠房的專屬性,亦未就如甲公司按期付款乙公司可否從其他途徑獲取該批設備從而完成交付的問題,況且在此后乙公司已實際完成貨物交付的情況下甲公司仍未按照合同約定付清全部貨款。在這種情況下,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承擔逾期交貨的違約責任,顯屬不合理。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首先,在雙務合同中,負有先履行義務一方在后履行義務一方存在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時可以按照《合同法》第68條的規定行使不安抗辯權自然無可非議。但是這種不安抗辯權行使的結果是賦予負有先履行義務一方以中止履行權。如果后履行義務一方在合理期限內仍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則賦予中止履行權人以合同解除權。本案中,甲公司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乙公司存在有可能喪失債務履行能力的情形,進而行使不安抗辯權并中止履行合同以對抗乙公司的付款請求權是合理的。甲公司通過這種延期抗辯已實現了對自己的防御性保護,而其在此后并未行使合同解除權(雖然存在有可能被濫用的情形)。在合同得以繼續履行的情況下,乙公司的明示請求延期交貨并不能免除甲公司的先行付款義務。如此負有先履行義務的甲公司在未完成乙方義務的情況下自然無權要求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其次,根據《合同法》第108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這便是合同法中規定的所謂預期違約責任,預期違約責任的設立目的是將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前從低質合同的泥淖中解脫出來,以免造成無謂的損失,這種預期違約責任的行使沒有合同先后履行順序的限制。如果甲公司有確切證據表明乙公司已完全喪失履行能力,則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解除合同并要求乙公司承擔己方由于履行該合同造成的損失,或者在己方已完全履行給付貨款義務且履行期限屆滿即對方已構成實際違約的情況下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并承擔預期交貨的違約金。但本案顯不屬這兩種情形。
最后,在甲公司未履行先行付款義務之前,乙公司函告甲公司要求延期交貨,可視為乙公司在合同履行過程中要求對合同進行變更的一種要約,而甲公司未在先履行付款義務之前行使合同解除權則可視為一種承諾。如此,雙方便就債務的履行期限問題達成新的一致,而有關合同履行的先后順序則未發生變更。在本案中,乙公司在甲公司完成先付款義務之前完成了交貨義務,自然具備要求甲公司付清貨款并承擔逾期付款違約金的權利,而甲公司要求乙公司承擔逾期交貨違約金的請求則屬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