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翔
洲際導彈是一種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的戰略彈道導彈,它主要用于打擊敵方政治經濟中心、軍事和工業基地、導彈發射井、核武器庫、交通樞紐等重要戰略目標。洲際導彈一般需要用固體火箭或液體火箭發動機三級推進,它的飛行路線是先穿越厚達100千米-200千米的大氣層進入真空世界,然后在真空中跨洲際飛行,最后返回大氣層打擊空中目標。
洲際導彈實際上是冷戰的產物,美國和蘇聯為了在對抗中增大自己的砝碼,相繼研制了能打擊對方國土上重要目標的洲際導彈,在這一輪競賽中,蘇聯捷足先登。1957年8月21日,一枚代號為SS-6的洲際導彈在蘇聯發射成功。它的最大射程為8000千米,彈體全長30米,直徑8.5米,起飛重量達300噸,戰斗部威力相當于5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這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導彈采用無線電制導方式,因此,攻擊精度差,圓概率誤差最大時可達8000米。
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洲際導彈,美國也不甘落后,于50年代末也成功發射了洲際導彈“大力神”,這種導彈的射程達到了11000千米,彈體全長29.9米,彈徑3.1米,起飛重量為99.8噸,戰斗部是5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采用無線電和慣性混合制導。作為第一代洲際導彈,“大力神”Ⅰ號顯然比SS-6要先進一些,但仍然存在許多缺陷,特別是命中精度也較低,達2000米,而且反應時間也較長,為15分鐘。“大力神”Ⅰ號和SS-6一樣,要真正有效地攻擊對方還是很困難的。所以它們很快被新的洲際導彈所替代。
在蘇聯,取代S8-6的是SS-7、SS-8和SS-9,在美國,取代“大力神”Ⅰ號的是“民兵”Ⅰ、民兵ⅠⅠ等,這幾種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導彈成為第二代洲際導彈的代表。
第二代洲際導彈比第一代有了明顯的進步,技術性能也有了很大提高。發動機已由以往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改為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均采用全慣性導航,因而反應時間只有60秒,命中目標的圓公算誤差為2000米,射程也提高到11000千米。美國的“民兵”Ⅰ反應時間為60秒,而命中目標的圓公算誤差減少到1600米。該導彈還改變了以往地面發射的方式改成井下發射,核彈頭也加裝了突防裝置,從而使洲際導彈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爆炸威力都有了提高。
對抗必將促進武器的進一步發展,第二代洲際導彈剛裝備部隊,第三代洲際導彈又相繼出現了。主要是美國的“民兵”Ⅲ,蘇聯的SS-11、SS-13、SS-16等。這些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洲際導彈,突防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命中精度也非第二代可比,它的最大特點主要是采用了分導式多彈頭。美國的“民兵”ⅠⅠⅠ是1970年裝備部隊的,它采用3枚各為17.5萬噸級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最多可載7枚10萬噸級核彈頭,其威力進一步加強,導彈射程增大到13000千米,慣性制導,井下發射。
20世紀70年代以來,洲際導彈又發展了第四代、第五代。從第四代的情況來看,主要有美國的MX和蘇聯的SS-17、SS-18、SS-19及SS-20。這一代洲際導彈可攜帶性能先進的分導式彈頭,美國的MX就有10個子彈頭,每個子彈頭的當量為50萬噸級,使導彈威力大大提高;同時導彈射程進一步增大,像SS-18的最大射程已達16000千米,而命中精度又越來越高,MX的圓概率誤差只有90米。總的看,第四代洲際導彈的生存和摧毀目標的能力都有顯著提高。
第五代洲際導彈則是從8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主要有美國的“侏儒”和蘇聯及之后俄羅斯的SS-24、SS-25,其特點是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高精度,生存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侏儒”導彈采用全封閉式加固的機動發射車牽引,能在美國西部軍事基地12個區域20萬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公路機動發射,其射程為12000千米。命中精度160米,它是美國21世紀陸基戰略導彈的主戰導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