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翔
氫彈和中子彈是核武器家族中繼原子彈后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其威力要比原子彈爆炸時大很多,可達到幾千萬噸TNT當量。
事實上,人們對聚變反應的認識早于裂變反應。美國在研制原子彈前,就有人將研制氫彈的方案提了出來,只不過當時的條件還不成熟,因為聚變反應實質上是一種熱核反應,必須在10000萬度以上的超高溫中進行,這個苛刻的條件把科學家給難住了。當時,人們還無法制造這么高的溫度,于是氫彈方案就此擱淺。而原子彈的成功爆炸,使氫彈的爆炸成為可能。因為原子彈核爆炸的中心具備了三四千萬的超高溫,科學家們設想,讓原子彈爆炸產(chǎn)生的超高溫完成聚變反應,達到氫彈爆炸的目的。
當蘇聯(lián)的原子彈爆炸后,美國政府受到很大的震動,為了保持優(yōu)勢,杜魯門總統(tǒng)下達了研制氫彈的命令。經(jīng)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美國終于研制出了一枚名為“邁克”的氫彈,核爆炸威力為1040萬噸TNT當量。試驗的地點設在太平洋上的伊留吉布小島。1952年11月1日凌晨,世界上第一次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后撤在40海里外的科學家們看到了蔚為壯觀的一幕:首先是一顆耀眼的火球將太平洋照的如同白晝,接著火球迅速升空變成了紫紅、青藍、灰綠三色混合而成的巨大云團。而爆炸過后的海面上,已再也看不到伊留吉布小島和那幾百米高的鋼架的蹤影,它們已融化在太平洋的波濤里。
氫彈試驗成功,使美國在核對抗中占有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只過了9個月就打破了。1953年8月12日,蘇聯(lián)的氫彈試驗也取得了成功,這對美國來說又產(chǎn)生了巨大的壓力。于是,美國科學家又出新招,研制出一種威力更大的氫彈,就是使爆炸的過程變成裂變一聚變一裂變。由于這種被稱為“三相彈”的氫彈比“邁克”類氫彈多了一道裂變的程序,爆炸產(chǎn)生的放射性沾染比氫彈嚴重得多,故有“臟彈”之稱。美國曾在1954年3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一顆當量為1500萬噸的“三相彈”,結果它形成了長257千米,寬64千米的放射性沾染區(qū)。
氫彈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因此,它廣泛用于各種導彈,甚至在地雷、深水炸彈等中都有它的蹤跡,成了核武器中的重要角色。
相關鏈接:
1961年1月24日,一架B-52戰(zhàn)略轟炸機像往常一樣在空中“游弋”,突然,轟炸機右側機翼結構出現(xiàn)故障,兩枚氫彈離機而下,向地面墜去。機上人員大驚失色,一旦爆炸將成為千古罪人。美戰(zhàn)略空軍基地指揮官得知此事后,一面向上報告,一面采取措施尋找失落的氫彈。有趣的是,兩枚氫彈都沒有爆炸,一枚掉在地上,一枚掛在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