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都在成長
樊西會(陜西 咸陽)
我很喜歡2009年第8期《撫平童年的傷痛》一文。就像文中所講,童年的創傷人人都有。
心靈受到的傷害不像外傷那樣容易被人發現,而是不知不覺中隱藏在幼小的心里,隨著歲月的流逝,直到成年后才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輕者自身迷茫、困惑,重者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因此要想有效地解決問題,關鍵是找到“創口”,然后清創、消毒、治療,最后使之愈合。這個過程一定會很艱難,但應相信,當我們可以用充滿愛和呵護的精神去面對自己時,治療也就不再是痛苦的事,而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希望貴刊繼續刊出更多更好(或者說更具深層理論)這樣的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本期的每個欄目都非常精彩,謝謝你們的付出,真心祝福刊物越辦越好。
子女的音訊是父母的最佳禮物
韓春桃(廣西 南寧)
我看了《青年心理》總第92期的《最佳禮物》,我感慨不已,我們往往最忽視的是我們的親生父母,他們其實就像小孩子一樣,害怕孤獨與寂寞,他們需要的也許不是我們能寄多少生活費,而是需要我們把“忙”字拋開,多花些時間和精力陪在他們身邊,和他們聊聊天,說說工作上的事情,生活上的煩惱。
不懂事的我,也經常把“忙”字掛在嘴邊,每當節假日,我都以各種理由來搪塞父母。其實我都沒有想到,在他們內心深處,是多么的想讓我回家陪他們吃餐飯。百事孝為先,孝不在于平日里的轟轟烈烈,而在于父母內心深處最需要的關懷。我想,以后無論多忙,都要抽時間多看看父母了。
努力工作才能找到“職業錨”
楊濤(山東臨沂)
我是一個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青年,起初還為自己剛步入社會就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而慶幸。但接下來,卻由于對工作情況不熟悉,經常會因犯一些小錯誤,而受到領導的批評,這時,我就會想,是不是這份工作不適合我,就動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讀了2009年第九期的《青年心理》雜志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職業錨》這篇文章,我躁動的心才得以平復下來!原來,我也和文章中說的那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在面對別人問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的時候,我也同樣會輕浮而草率地回答:我想干的事多了,我什么都能干。但捫心自問自己是什么都能干嗎?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之所以也會這樣輕浮地回答,完全是由于剛步入社會,茫然與浮躁的心態所致!
通過這篇文章,我意識到了以前對待工作的心理誤區,漸漸明白,只有在工作中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因一時的不順而淺嘗輒止,才能在職場這個無邊的海洋里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錨”,做出一番大的事業來。
每個人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張曉琳 (廣東深圳)
自張韶涵唱的《隱形的翅膀》傳遍大街小巷后,我就喜歡上了這首歌,這首歌也唱出了我的心聲。9月,看到《青年心理》雜志中刊登《張韶涵: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翔》這篇文章。張韶涵說,她“隱形的翅膀”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在我心里引起共鳴。
我小的時候,因為是獨生女,母親對我很溺愛,從不放心我一個人獨自外出,所以,自小我就養成了很強的依賴性。高中時,爸爸就有意培養我的獨立性格,并多次考驗我,雖然當時我很害怕,但最后也安然無恙。慢慢地,我覺得一個人遠行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大學時我一個人到新學校報到的,不像現在,很多人都需要父母陪同到學校報到。現在,感覺自己身上也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那就是信心與勇氣。
編輯/吳桐
本期雜志中,是否有某篇文章能給您一些幫助或啟示,您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希望您能講給我們聽。來信請寄:100027北京市朝陽區北三里屯南30樓南院 青年心理雜志社“編讀往來”欄目 Email:bj2066@21cn.com。請留下您的聯系方式和真實姓名,以便我們給您郵寄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