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進大學,很多學生都要面臨重新定位的問題。睿文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掛掉睿文母親的電話,我有點兒郁悶,對下午的會面很沒情緒。
睿文是我做導師那個大一班級的學生,某知名高中畢業(yè)。家長們大都會為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那所中學驕傲,據(jù)說每一年那里很大部分的畢業(yè)生都會去清華和北大。但在母親看來很倒霉——睿文高考時卻因“發(fā)揮失常”,掉到了第二志愿里。這樣的情況在我們這里并不鮮見,北京八中的、北京四中的、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統(tǒng)統(tǒng)是“發(fā)揮失常”才到了這里,仿佛很丟臉的一件事情,卻從未聽到哪個學生對自己有過反省。“發(fā)揮失常”成了一塊再好不過的“遮羞布”。當然,這布也容易遮住自己的眼睛,讓自己看不清當下與發(fā)展。睿文也是這樣。
近來,一直對學習成績“耿耿于懷”的她行為有些怪異。上自習是個不錯的學習習慣吧,但是睿文經常深夜才回到宿舍,開燈洗漱,聲響如常。室友半夜被驚醒,多次提醒無效,苦不堪言。為此她和室友們時常吵架,卻覺得自己為了學習晚歸沒有錯,喜歡“混日子”的同學出于妒忌才會對自己好好學習的行為進行“阻撓”,目的就是“她們拿不到獎學金,也不想讓我拿到,可謂居心險惡”!
勤學好問值得表揚,但是睿文把老師們搞得也很無奈。答疑時間里她會出現(xiàn)在辦公室,非答疑時間也會找上門來,甚至在大半夜打電話向老師請教。都說“帶著問題學習很可貴”,但在很多老師看來,睿文提出的問題并非“經過思考的”,有些甚至在當天課程中剛剛講過。
“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會讓我很激動、很興奮,讓人覺得他在掌握了教授的知識基礎上對問題有了延伸性思考,但是睿文就差得很遠了。”一位力學老師如是說,“我很懷疑她上課有沒有進入聽講的狀態(tài),那些問題明明就是我講過而且作為重點重復的,她卻一遍一遍跑來問。她的問題很沒水平,更像是在考驗我的耐心!”
盡管“民怨”四起,睿文還是我行我素,不知是不在乎,還是意識不到。而睿文母親恰逢其時打來電話,希望和我談談“孩子在學校受同學欺負、排擠”的問題,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我已不再優(yōu)秀
其實,對睿文的關注從入學就已經開始了。軍訓晚飯時間過后,我去營房熟悉學生,看見她悶悶不樂地坐在操場邊的大泡桐下。看到我走近,她立刻站起來向我鄭重地行了半鞠躬禮,大聲說“老師好”!這舉動讓我在被尊重之余覺得不甚自在,本有促膝而談的想法,卻被這鄭重大禮又重新“架”回到老師的位置上。我坐在她旁邊,她卻一直站著不肯坐。我心下忖度,現(xiàn)在的小學生恐怕也沒有這么“規(guī)矩”吧!
我說:“喂,你那樣站著我就得仰視,脖子酸得不行了,能不能坐下?”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坐下了。
扯了幾句“訓練苦不苦”的套話,我問她: “一個人郁悶什么呢?”原來,畢業(yè)于知名高中的她從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天起就有“天昏地暗”的感覺。盡管母親說“沒關系,努力了就行”,但她覺得那笑容和安慰都很勉強。親朋好友也都問:“文文考得怎么樣?”父母在回答“發(fā)揮失常”時底氣不足的樣子讓她很覺刺心。
新生報到之后,郁悶的事情更多,原來在同學中,自己這個“名校生”一點兒優(yōu)勢也沒有。大家聊天時,聽到她是某某高中畢業(yè),大都帶著幾分羨慕之情。但是一比成績,幾個郊區(qū)考來的同學比自己的錄取成績還高了20多分!成績不如人就很顏面掃地了,更糟糕的是自己除了學習,似乎什么也不會。為軍訓晚會籌備節(jié)目,身邊的同學要么拿過國標少年比賽金獎,要么鋼琴10級能上臺伴奏,最不濟的還能湊個小合唱呢,可是自己在這些方面都不靈,只有一個鋼琴4級,也派不上什么用場;連隊板報評比自己也報了名,但是因為字寫得不夠漂亮、不會畫畫也被“刷”下來;就連內務、打背包都比別人慢,連隊內務評比時還因為自己的被子疊得不合格被扣了分,沒有拿到紅旗,大家雖然嘴上不說什么,可心里未必不譏笑。
“老師,我覺得很沒勁,還不如是一個普通學校畢業(yè)的呢!以前在高中,身邊同學優(yōu)秀的也很多,可我沒有這么難受過。現(xiàn)在……我已經一點兒都不優(yōu)秀了。”睿文開始流淚。
我說:“《軍訓特刊》最近一期上那篇《軍訓隨想》是你寫的吧?”睿文愣了愣,點點頭。我告訴她,自己看到睿文的名字和文章時很高興,因為我們女生連隊發(fā)的文章不多。而那篇文章寫得不錯,很流暢。難道因為自己能寫出不錯的文章而別人寫不出就代表你優(yōu)秀而別人不優(yōu)秀嗎?同樣,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和別人擅長的去比較,然后告訴自己不優(yōu)秀,這樣做意義何在呢?更重要的是,從前是不是畢業(yè)于什么所謂的名校并不重要,盡管那個光環(huán)很好看,現(xiàn)在的起點是新的,和過去的“名校”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勤奮、努力和把握機遇才會成就我們的優(yōu)秀。
那一刻,睿文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自由的空氣不是那么好呼吸
睿文受到的重大打擊來自期末考試。
認為自己一直刻苦學習的睿文入學后第一次期末考試竟然有一門不及格。我很奇怪為什么這樣。請教了任課教師才明白,她的卷面成績(通常占總評成績的60%)勉強及格,而平時成績得分偏低(通常占總評成績的40%),小論文缺乏觀點,只是材料的拼湊,甚至還有兩次未交作業(yè)的記錄。綜合種種,期末總評不及格。睿文回憶說,課程太多了,那兩次沒有按時交作業(yè)是因為自己“太忙了”,而想起該交作業(yè)時又找不到老師了,他們又不像中學老師們除了待在課堂就是教室。至于小論文,睿文覺得自己做得很好,材料都是自己檢索來的,還很認真地抄了一些數(shù)據(jù),至于“觀點”這東西嘛,老師又沒說一定要有觀點!這下,輪到我沒語言了。
“破屋逢漏雨”,第一次參加CET四級考試,睿文的成績還不到400分。她很不明白,過去自己的英語一向不錯,高考英語還得了120分左右,怎么四級考這么慘呢?而身邊的有些同學并沒有像自己這么刻苦,反倒輕松過級。她把這一切歸咎于“時間投入不夠”。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睿文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英語學習。那些磚頭一樣厚的單詞手冊、寶典隨身攜帶,除了專業(yè)課作業(yè),睿文的剩余時間幾乎都用來對付英語單詞,甚至自習到深夜才回宿舍。
睿文說,大學里的課是不像中學那么多,看起來空閑時間不少,可是要應付的事情也多啊。入學這半年多,自己過得比高三還累,卻很難找到游刃有余的感覺。記得高中老師經常和大家說:“考上大學你們就輕松啦!想怎么玩兒,怎么放松都可以!”把大學說得跟“天堂”一樣,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騙人。
適應不只是說說而已
對于睿文來說,對大學的“適應”面臨著兩大問題。
第一是自我價值感方面的困惑。當大家經歷了“廝殺”一樣的高考,從晨昏顛倒的學習中抬起頭來的時候,似乎才有機會更加全面地審視自己。到了這會兒,才猛然發(fā)現(xiàn)原來除了學習成績之外,自己和旁人竟然還有許多方面的差距,比如知識、才藝等。盡管自己學習刻苦努力,成績不算差,但是這些很難補償內心那種“見人矮三分”的不良感覺。
第二是如何適應大學學習的問題。在大學里老師們很少監(jiān)督,很少主動指導,也沒有人制訂具體的學習目標,考試一般不公布分數(shù),不排名,每個人都在獨立地面對學業(yè)。學習氣氛可以說是外松內緊的。課堂學習后,學生不僅要消化理解課堂內容,還要大量閱讀相關文獻資料。自學能力的高低成為影響學業(yè)成績的最重要因素。它包括能獨立確定學習目標、對教師所講內容提出質疑、查詢相關文獻、確定自修內容并將自修內容表達出來與人探討、寫學習心得或學術論文等。學習方法的適應、摸索和轉變是每個新生的必經之路。此外,對于課程類別要逐漸明晰。很多已經上了1年學的學生還不明白“考試課”、“專業(yè)課”、“選修課”到底意味著什么,甚至分不清“學分”和“綜合測評”加分的區(qū)別。作為新生,對專業(yè)課的學習應目標明確具體;對待公共課,要認識到其實用的價值,努力把對公共課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學習興趣;對選修課的學習,應注意克服僅僅停留在“口味調劑”層面。
和睿文母親還是會面了。她很不明白自己優(yōu)秀的、名校畢業(yè)的女兒為什么在一所市屬院校里都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我想,讓她明白這一點可不是一句兩句就能奏效的事情。對此,我的同事有一精辟總結:很多孩子一降生,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寶貝兒能上哈佛;上了小學才知道,頂多上個清華北大;末了到了中學才發(fā)現(xiàn),能上本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只求結果,不在過程里“適當”地付出和投入,恐怕“謊花”(指開花不結果)也就開得多了。
圖/郭德鑫 編輯/蘆淼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