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創新”是金融監管的核心等四則
8月31日至9月13日
焦點
“鼓勵創新”是金融監管的核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 李揚 全先銀
“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分析評價及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金融》2009年第16期
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后,主要國家和地區進行的金融監管改革,對中國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全面覆蓋、鼓勵創新、信息聯通與共享,以及建立實體化、法治化的監管協調機構,重視國際協調與協作等,都是在建立健全中國金融系統監管體系過程中,需遵循的原則。
首先,“全面覆蓋”并不意味著用單一的標準去對待所有的監管對象。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建設也需要強調監管的層次性,根據金融發展的需要和金融市場、機構、產品的風險水平,采取不同強度的監管措施,完善多層次、多機制、綜合性的監管體系。
其次,“鼓勵創新”是金融監管的核心。過度管制很容易削弱本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導致金融資源的外流。因此,我們不能因擔心市場風險而阻礙金融創新,相反,必須將金融創新的主導權還給市場。
“信息聯通與共享”是金融監管的基礎。現代金融體系產生、傳遞與處理著大量信息,但是,如何有效獲取真實且符合監管需要的信息,尤其是涉及金融體系穩定的信息,仍然是一個難題。
再次,作為金融監管的保障,需要建立實體化、法治化的監管協調機構。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組建有明確法律權限、有實體組織的金融監管協調機構,以監督指導金融監管工作。
金融監管應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為目標,整體金融穩定是金融監管的重心。應在明確系統性風險標準的前提下,確立監管系統性風險的專門監管機構。根據中國目前的情況,可以考慮將這一職責賦予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牽頭監管”模式,并與其他監管機構密切合作,解決監管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盲區”。
最后,應重視國際協調與合作,及早參與有助于爭取主動,確立規則,最大程度地維護自身利益。
政策
社保總費率偏高影響企業復蘇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朱玲
“降費率,促就業”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論文數據庫
2009年9月1日
2009年初,各地政府為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下滑的沖擊,先后降低除養老保險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率,以減輕企業負擔,刺激企業活力。可是,企業目前繳納的社會保險總費率依然高于發達國家,嚴重影響其復蘇能力和就業崗位的創造。在企業社會保險總支出中,養老保險繳費比重最大,費率甚至高于歐洲福利國家。降低這一費率對于減輕企業負擔和促進就業,必有更強的政策力度。
制度
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不宜全國集中統一管理
社科院勞動社會保障研究中心 王延中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的幾個重大問題——對《中國的社會保障報告》的評論與建議”
《中國工業經濟》2009年第8期
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進一步改革的方向,是把它改造成為補充性制度,規模不宜太大。
這個制度可以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主要針對正規就業人員。為了避免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個人賬戶基金可以適當集中到省級個人賬戶管理中心,而且不宜搞全國集中統一管理。
市場
新能源市場容量有限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 李俊峰
“新能源革命與金融危機”
《中國金融》2009年第16期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再次強調能源新政。中國政府也把發展新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但是,新能源能否成為下一輪經濟起飛的引擎尚不確定,對新一輪新能源投資可能產生的金融泡沫應當加以警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前新能源的市場規模很小,發展空間受限。
一般而言,裝備建成之后的經濟壽命為20年左右,技術壽命更長一些。中國的電廠大都是2000年以后建成的,新能源在短期內難以替代傳統能源。因此,新能源發展的最大市場空間是新增容量。
根據樂觀的估計,今后五年到十年,風電和光伏發電市場規模可以支持數家企業或多個城市的新能源發展,但是,在短期內還不足以打造成為一個全局性的產業,其市場規模實在難以支撐全國一哄而起的新能源產業大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