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地位是技術判斷等五則
8月31日-9月13日
市場經濟地位是技術判斷
英國商務大臣、前歐盟委員會貿易專員曼德爾森訪華時表示,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技術標準問題,不應將政治因素摻雜其中,從而阻礙對這一問題的客觀技術評估。
【評點】對于歐盟和美國來說,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既不是技術標準問題,也不是政治問題,其核心是經濟利益問題。中國加入WTO時,之所以不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就在于歐美想抑制中國的出口。除非有重大政治和利益交換,否則,在規定的15年過渡期結束前,歐美讓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企業崗位總體仍為凈減
中國人保部部長尹蔚民表示,盡管當前企業崗位仍處于凈減狀態,但崗位流失速度在趨緩。
【評點】失業統計一直殘破不堪。官方公布的失業率最高為4.3%。但事實上,從2008年10月以來,工作崗位一直以7%-8%的幅度在減少。如果加上每個季度新增就業人數,那么,失業人口顯然遠高于官方數據。近三個月企業崗位凈增,屬于觸底反彈。在可預見的將來,就業問題都很嚴峻,因而,加快發展服務業是上策。
深圳公布“三定”方案
深圳市政府新機構“三定”方案9月8日公布,此次改革減少15個政府部門,并減少內設、下設及派出機構151個。領導職數減少394名,編制減少492名,其中,公務員編制減少356名。
【評點】中國的行政改革常常是干部越改越多,權力越改越大。深圳作為特區城市,在改革方面一度領先全國,但經濟發達后,政府辦公效率下降,權力意識強化。此番改革能否讓深圳再領風氣之先,有待觀察。
(以上由本刊研究部評點)
數據氣象
工業產出
地區——德國
時間——2009年7月
趨勢——溫和回暖
即使經過工作日調整,德國7月工業產出同比降幅仍然達到17%。雖然這一降幅較6月有所縮窄,但考慮到2008年基數較低的情況,德國工業產出并未出現明顯好轉。從2008年5月開始,德國工業產出同比增幅就快速下降。以四個月平均值來看,1月到4月,同比增幅為5.4%。在此后四個月,同比增幅已經下降到1.1%。在2008年9月至12月,工業產出同比增幅已經由正轉負,12月創下11.3%的年內最大降幅。
另一方面,工業訂單目前仍保持不錯的增勢,7月工業訂單量環比上漲3.5%,這將對產出信心有所提振。
此外,由于2008年下半年工業產出基數呈現階梯性下降趨勢,即使工業產出絕對值不發生明顯改變,今年下半年德國工業產出跌幅也可能縮窄。
《財經》經濟學家答疑
明年中國會出現通脹嗎?
問:今年的貨幣投放和信貸增長都很快,為什么物價指數還是負的?明年中國會出現通脹嗎?
——南京讀者 鐘益誠
答:經濟學家通常認為,如果其他因素不變,錢太多了,價格水平就會上漲。但是,貨幣投放不是決定價格水平的惟一因素。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由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貨幣投放增加通常導致收入增加、消費需求增加,從而帶來消費物價水平上漲壓力。但是,如果同時存在過剩的供給,或者生產成本下降,則消費物價水平不一定上漲。
2月以來,居民消費物價水平同比有所下降,可從供需兩方面找原因。
從供給方面看,近年來,中國食品之外的一般消費品生產能力增長較快,市場競爭性較強,商家提價能力原本不足;國際金融危機中,外需減弱,一些出口企業又轉而供應國內市場,進一步抑制了價格上漲,某些商品價格甚至下跌。此外,在多個月份內,食品尤其是豬肉供應相對寬松,價格從高位回落;而食品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占比高達約三分之一。
需求方的情況更為復雜。今年以來,消費需求并未大增。原因可能在于,由于國內經濟增長滑坡,不少居民的收入并未顯著增長,或者對未來就業及收入前景持謹慎態度。
今年資產價格已經上漲。如果將資產價格計入價格指數,“錢多了,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的說法仍大體成立。
明年,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居民收入水平及對未來的預期普遍改善,則可能導致需求增加,給居民消費物價帶來上漲壓力。但是,前景還取決于供給因素,尤其是豬肉、糧食等食品供應是否會受到生產周期及氣候的影響。■
本刊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