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管理水平對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對當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為讀者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問題;對策
一、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概述
1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概念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來物質形態的資產,一般分為六類:房屋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其他固定資產等。其價值標準為:一般設備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專用設備價值在800元以上。單位價值雖然不在規定標準,但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資產,應當作為固定資產核算。
2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會計處理方式
事業單位在購建固定資產時,按資金來源分別借記“專用基金——修購基金”、“事業支出”、“專款支出”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同時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固定基金”;接受捐贈固定資產時,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固定基金”;融資租人固定資產時,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其他應付款”,支付租金時,借記有關支出科目,貸記“固定基金”,同時借記“其他應付款”,貸記“銀行存款”科目,盤盈的固定資產,按重置價借記“固定資產”,貸記“固定基金”,因報廢、毀損及盤虧等減少的固定資產,按減少固定資產的原值,借記“固定基金”,貸記“固定資產”,相關殘值變價收入和清理費用列入“專用基金——修夠基金”;出售固定資產時,按實際收到的價款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專用基金一修購基金”,同時按原價借記“固定基金”,貸記“固定資產”。
二、當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所存在的問題
從上不難看出,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只核算帳面價值,不計提折舊,通過提取修購基金來應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更新和維護。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財政體制的改革、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擴大,這種會計處理已不能準確反映事業單位真實的財務運營狀況,嚴重影響了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質量。
1 固定資產的范圍界定欠合理
購入固定資產按實際列支,對一些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資產,如電話機等簡易辦公設施也在固定資產中核算。隨著經濟的發展及物價水平的提高,單位價值在500元以上及專用設備價值在800元以上的價值標明顯偏低。
2 虛增資產總額
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在資產負債表上,固定資產不能以累計折舊來反映使用過程中的損耗,其新舊程度無法體現;另外不計提減值準備,使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無法得以反映。由此虛增了資產總額,使得固定資產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相背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的差額會越來越大。
3 虛增凈資產
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提取的修購基金直接增加專用基金,同時固定資產與固定基金數額未有變化,這使得凈資產中既包括固定資產的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購基金。這樣使凈資產虛增,凈資產信息失真。
三、完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核算的具體對策
1 引入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單位價值雖然不在規定標準,但耐用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資產,可作為低值易耗品核算。事業單位一次性購入大批同類資產時,借記“低值易耗品”,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并可在一定期限內攤銷,攤銷時借記“事業支出一低值易耗品攤銷”,貸記“低值易耗品”;零星購入時可直接列支,借記借記“事業支出一低值易耗品攤銷”,貸記“現金”等科目。由于物價水平的提高,可相應提高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
2 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及減值準備
增加“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兩個會計科目,作為固定資產的備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資產的減少情況,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資產購置時,可直接借記“固定資產”,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計提折舊時,借記“事業支出一折舊費”,貸記“累計折舊”。并在資產負債日進行資產減值測試并確定可收回金額,如低于資產帳面價值,應將兩者差額計人資產減值損失,同時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同時,應將“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反映,這樣更能準確地列示固定資產的凈值。
3 固定資產處置的會計處理
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也應定期進行清查盤點,對于出現的盤盈、盤虧,出售、報廢和毀損,也應增設“固定資產清理”科目,以核算反映因上述情況轉入清理的固定資產價值、在清理過程中所發生的清理費用和清理收入以及清理的凈損益。出售、報廢和毀損轉入清理的固定資產轉入清理時,借記“固定資產清理”,貸記“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等科目;清理發生的相關費用,借記借記“固定資產清理”,貸記相關科目;清理中發生的價款及變價收入,借記有關資產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固定資產清理后的凈損益可計入當期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