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福建實際情況,筆者詳細分析了當前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性的從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主要包括建設三大城市群、加快產業集群、發揮港口優勢、發揮臺灣緊鄰優勢、監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
關鍵詞:福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這些年,福建經濟雖然擺脫了前幾年持續減速運行的局面,呈現出逐步回升的新態勢,但從經濟總體運行看,仍處于調整性的增長期,發展后勁仍顯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全省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本文主要分析福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對福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所裨益。
一、福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1 中心城市發展滯后,空間輻射力不足
首先,中心城市規模小,發展滯后。福建作為一個人口4000多萬的沿海省份,省會的福州市區人口200多萬,第二大城市廈門市區人口100多萬,占福建經濟總量四分之一,泉州市區人口只有70萬。此外,在中國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廈門、福州和泉州排名分別為第十六位、第三十二位和第五十五位。其次,城鎮的關聯度不高,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甚于“墨汁”效應。閩西北在總人口約占全省1/3,土地面積約占全省2/3的情況下其GDP總量占全省的份額卻從20年前的高于1/3下滑到目前的約1/5,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都遠遠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
2 產業集聚不突出,產業聯系較弱
福建產業聚集不突出,區內產業聯系也較弱,合力效應較低,使得省內并未形成真正的經濟區,影響了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水平的提高。雖然部分地區集聚了相當數量的企業,但是規模小,而且多是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的輕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少。這不僅使產業的區域吸附能力較弱,而且缺乏省級產業合作基礎,對省外資源缺乏吸引力或爭奪力。

其次,集群區關聯產業的集合度低。福建省60多個省級開發區,缺乏產業配套,無法構筑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外資項目到福建投資,必須自成體系,投資成本高,只好外移;各地區產業關聯性不強,形成不了全省經濟的分工與協作關系。特別沿海和山區之間,由于沿海加工業主要是“兩頭在外”,山區資源依存度不高,導致沿海與山區產業之間的協調程度、關聯程度較低。
3 交通運輸滯后,交通體系不夠完善
由于福建曾經的前線定位這歷史原因導致福建交通投資相對落后,交通體系不夠完善。改革開放后,雖然有所改善,但在總體能力上仍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公路和鐵路發展滯后(右表),不僅里程和密度低于國家平均水平,而且布局不合理。如經濟最發達的東南沿海一帶,卻沒有鐵路相連,僅靠高速公路運輸,運力不足。許多港區均沒有鐵路進入,限制了港口腹地面積向內陸省份的延伸。二是港口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低,海岸線長僅次于廣東居全國第二位,深水港資源居全國首位,但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國港口國際標準集裝箱吞吐量排名中,福建只有廈門港擠進前十名,排在第七位。
4 區域經濟差異大
(1)資源察賦差異
資源是區域一切經濟活動賴以進行的基礎。個層次無論在自然、人力及信息等資源方面都存在差別。新時期的經濟發展對于人力和信息的依賴程度更為顯著。第一層次主要是省會、各市轄區,科研機構的數量和人力資源優勢明顯,科技發達,人口素質高,信息資源豐富,產業結構和布局基本合理;第二層次科技力量和人口素質較高,其地理位置稍次,交通條件尚可,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第三層次為福建省的偏遠地區,人力資源明顯不足,科技落后,人口素質低,信息資源貧乏,產業布局和結構不合理。因而造成個層次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
(2)產業結構的差異
由于產業結構的演進與不同的社會技術經濟條件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在特定的經濟環境和技術進步條件下,各產業處于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總有一些產業比另一些產業發展得快。因此,產業結構不同的區域,其經濟發展速度、水平不同。第一層次地區集中分布電子、機械、化工、紡織等工業部門,其旅游業和其他服務業也較發達,三次產業的比例基本協調第二層次地區集中分布冶金、食品、建材、造紙等傳統工業部門,旅游業發展也較快,農業較發達,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產業結構不甚合理第三層次地區交通閉塞,技術條件落后,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各產業發展水平都低,第一產業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從而制約地區經濟發展。
二、福建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加快福州、廈門、泉州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建設
福建區域空間的整合要通過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福州、廈門、泉州)的建設,打造經濟發展的區域“發動機”,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構建以廈門為中心的廈門灣城市群,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口城市群和以泉州為中心的湄洲灣城市群。具體體現在:廈門市要發揮經濟特區龍頭作用,以建成東南沿海的商務中心、物流中心為重點,以漳洲市和龍巖市為次中心,帶動閩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福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輻射功能,以產業集聚為重點,以莆田、寧德、南平為次中心,帶動閩東北經濟發展;泉州市要以發展民營經濟為重點,以三明市為次中心,帶動閩中地區經濟發展。最終形成以廈門市為龍頭,泉州、福州兩市為支點,連接漳州,莆田、寧德市為閩東南沿海主軸線,向內地山區龍巖、三明、南平橫向輻射的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點線面逐步發展的格局。
2 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
目前,福建要積極落實《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從加強規劃引導,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業,提供現代化物流服務;加強產業鏈培育,引進項目時配套考慮上下游產品的生產線引進;完善健全產業集群相關軟硬環境的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快促進產業集聚,最終形成福州電子信息、汽車、紡織產業集群;廈門航運物流、金融服務、會展旅游等服務業和軟件、生物制藥、海洋技術等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集聚;泉州輕紡、石化、建材、紡織服裝等產業集群。
此外,整合沿海與山區的資源,如利用閩西的原材料加工產品與閩南電子通信等制造業產品之間互補性貿易,山區的農產品與沿海具有優勢的食品加工業加強協作等。加強沿海與山區產業關聯度,形成沿海組裝和山區加工或沿海出口和山區制造的產業關聯鏈條。
3 發揮港口優勢,形成以港口為核心的綜合交通運輸網體系
福建要以港區為依托,連接公路和鐵路,真正形成東出西進、南聯北接的綜合交通網絡。首先,港口建設方面,突破行政區劃,加快把漳洲港中與廈門港相近的港區納入廈門港統一規劃,擴大廈門港發你為;開發福州港的外海深水區;將湄洲灣南北兩岸整合為一個完整港,從而在沿海形成三個核心港口;其次,鐵路建設方面,縱向上,加快建設連接三個港口的福廈鐵路,推進連接兩大三角洲的溫福和廈深鐵路,橫向上,對接內陸省份,以沿海豐港區為起點向西推進,提升橫南、鷹廈、外福鐵路建設;冉次,公路建設方面,現在三亞高速公路已經初步將三個核心港口連接起來,接下來要重點建設每個港口與周邊輻射區之間高速公路,加快三大城市群的形成。如寧德與紹武、泉州與三明、龍巖與漳洲之間高速公路的建沒。
4 打好“臺灣牌”,從“海峽經濟區”的高度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
充分發揮福建對臺灣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產業互補性很強的優勢,站在“海峽經濟區”的高度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一是可以借助臺灣發展自己,二是確保福建和長三角、珠三角任嘲一個平臺上進行競爭。打好“臺灣牌”,首先,要加強閩臺兩岸的經貿合作,探索閩臺經貿合作的新模式。如可以積極主動向中央爭取優惠政策,考慮先在比較有條件的廈門島、平潭島或是馬尾設立自由貿易區試點,然后逐步建立閩臺自由貿易區,也可以參照香港CEPA模式,對臺灣商品實行零關稅,加快閩臺投資自由化與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其次,通過各種形式加強閩臺的文化交流。
5 建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促進協調發展
改變現有區域協調管理體制的缺位狀況,建立和強化區域協調機制。第一,省政府要制定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總目標和各個城市的子目標,同時通過財政、投資導向,行政監督等手段保證目標的有效實施。第二,建立專職的區域協調機構。機構由省里領導牽,各市的副市長出任,保證協調機構的權威性。機構下可設產業協調部、基礎設施協調部和市場協調部等職能部門,進行協調和仲裁。第三,制定統一的公約和法規,約束和規范各經濟主體因各自利益而產生的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的行為。第四,定期舉行高級領導的互訪和發展思路的對接,制定共同的發展章程,形成規范的對話與協商制度,并從對話協商方式逐步向有約束力的協議方式轉變。第五,擴大區域協調的主體,鼓勵半官方和民間的組織參加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行列,如充分發揮各種的商會、行會、企業聯盟和學術界等的作用。
區域產業協調發展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干部分。具體包括個方面圖其一,區域之間產業發展競爭與分工。通過競爭,可以有效地發揮市場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引導和選擇作用,并通過市場供求與選擇作用,引導各區域發展自己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在產品市場中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合理分工其二,區域之間產業發展合作。通過把有關區域之間的相關產業聯結成一個整體,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優勢互補,提供競爭力和效益其三,區域之間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是引起區域產業結構有序調整、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自主選擇、互惠互利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產業轉移需遵循的基本原則。
綜合考慮全省市場、區域優勢及地域分工的要求,在鞏固原有優勢產業如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建材、林業和水產業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新必產業群,帶動海洋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第一層次經濟發達區優勢產業是機械、電子、紡織業等,應在原有優勢產業基礎上,著重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產業及旅游、信息、咨詢、金融、貿易、房地產等新興的第三產業上。該層次中的福州、廈門、石獅、晉江、福清等地,其工業部門尤其應注意合理分工。第一層次其他地區及第二層次地區應在積極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漁業、花卉、果蔬等初級產業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新型加工工業和流通服務業,不斷提高加工深度。第三層次地區應在優化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基礎上,對第二、三產業實行適度規模投人,積極發展水電、林果加工業和旅游業,為將來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奠定基礎。
三、結束語
當前隨著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先行,環渤海經濟區的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我國以區域經濟為特色的經濟競爭格局正在形成,福建要從更高的角度整合區域優勢,在鞏固、擴大和創造優勢上下功夫,要增強海峽西岸的整體意識,減少行政區劃阻隔,加快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從而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