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5月底,已有34個國家和地區發起了637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立案已達320起,涉及4000多種商品,影響中國約186億美元的出口貿易。針對愈演愈烈的反傾銷之戰,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呢?
關鍵詞:傾銷;市場地位;貿易戰略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外貿只是外貿、商業、糧食、物資、供銷社構成了五大流通體系之一,國家對外貿實行嚴格管制,外貿企業實際上相當于代理商的角色。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外貿體制的改革,實行了匯率并軌、頒布《對外貿易法》,實行統一的外貿制度。尤其是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更是加快了對外貿易的步伐,進入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時期,取消實行了五十年的外貿權審批制,實行登記備案制度,讓對外貿易真正成為了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我國的外貿環境大大改善,外貿高速發展。
1 外貿的規模不斷擴大
1978~200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2.56萬億美元,增長了123倍,年均增長17.4‰尤其是2001年人世以后這一階段,是我國3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外貿平均增長26%,比經濟增長快一倍多。進出口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從1978年的0.78%提高到8%左右,全球貿易排名由32位提高到第3位。其中,出口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擴大到2008年的1.4萬億美元,增長145倍,占世界比重從0.75%提高到9%左右,出口排名由全球第34位升至第2位,僅次于德國,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
2 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我國外貿的質量效益也有很大提升。2008年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為6,8%。
(1)從產品結構看: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促進產業升級。上世紀80年代,抓住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加工貿易帶動了珠三角的崛起。90年代以來,抓住機電和IT產業轉移的機遇,通過加工貿易拉動了長三角的加速發展。近年來,又抓住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外移的機遇,積極承接高端研發制造和服務外包,全面推動產業調整升級。
我國出口主導產業就經歷了由輕紡到機電,再到資金密集型產品的轉變。2003年以來鋼鐵、汽車、船舶等行業出口平均增速都在40%以上,正在成為新的出口主導產業。
近30年來,制成品出口比重從46%提高到94%,機電產品從3%提高到56%,高技術產品從不到1%提高到29%,這三個比重超過了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制成品進口比重也穩步上升,從1980年的35%提高到2008年的73%。
(2)從市場結構看:貿易伙伴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220多個,發展中國家占我貿易比重從1978年的42%提高到2008年的50%。去年前5大和前10大貿易伙伴分別占我貿易總額的60%和80%,與2000年相比,都下降8個百分點以上,市場多元化戰略初現成效。
(3)從主體結構看:30年來,三大類型經營主體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發生重大變化,國有企業從1981年的99.5%降至2008年的24%,外資企業從0.3%提高到55%,民營企業從0.2%提高到21%。2008年民營企業出口增速高達28%,比全國平均速度高11個百分點,成為外貿生力軍。
二、反傾銷定義及相關法規
傾銷就是指在世界市場上已低于正常價值得的價格向某一國進行出口。傾銷不是隨便就能裁定的,需要專門的組織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調查,正常價值一般就是國內銷售價格或成本價,但是由于中國不被認為是市場經濟國家,所以對于中國經常采用第三國的價格,比如印度。低于這個價格,并且對進口國的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的才可與認定為傾銷。
反傾銷就是政府采取的為了保護自己的幼稚產業或者主要支柱產業而對外來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等措施,通過這些手段使其進口價格與國際市場拉平,以保護自己哦內的產業。在這方面,中國雖然是世界上被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相關國內組織對出口企業的管理力度卻并不到位,導致出口混亂,出口商競相壓價,最后反被施加一反傾銷措施,甚至被縮小配額。
WTO關于傾銷的定義采用的是GATT 1994第6條協定,有三個標準,違背其中任何一個標準,即可被裁定為傾銷。這三個標準是(1)價格標準:一國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內,則該出口產品被視為傾銷產品;(2)損害標準:該產品對進口國相同或相似產品工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產生實質性威脅,或實質性地阻礙某一相似產品工業的建立;(3)相互關系標準:傾銷與損害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如果一國進入另一國市場的產品符合以上三個標準,進口國為了抵銷或阻止傾銷,可以對傾銷產品征收不超過該產品傾銷幅度的反傾銷稅。
三、我國外貿戰略調整
一些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起訴一波高過一波,其根本目的是保護其國內就業市場。只要中國出口產品威脅到進口國的就業率,那么傾銷還是照反不誤,“第三國價格”只是進口國或WTO關于反傾銷苛刻條款中的一條,當這一條款不能限制中國產品進口時,一些國家還會用其他若干帶有彈性解釋的條款阻礙中國產品進口。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反傾銷及其相應的條款,是進口國保護本國市場的借口。當一個借口失效,就馬上會尋找另外一個借口。因此,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應該是我國貿易戰略的一個目標,而不是一個戰術目標。
為此,長城金融研究所所長徐滇慶教授提出的“出口企業應另辟蹊徑,發展海外工業園區,繞開反傾銷障礙,讓利于人,共同發展”卻可以作為我們貿易結構調整的方向,是一條長期可走的道路,這條道路,也是貿易出口劇增國家遭遇反傾銷后普遍走的一條道路。如日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為了避開反傾銷,日本采取了建立海外工業園區、大量零部件出口、國外組裝、與第三國合作等方式,讓利于人共同發展。
而我們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造成了極少的貿易額但被反傾銷起訴案件卻很多的怪現象,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威脅了進口國更多的就業職位。如果這樣的產品走出國門,與第三國合作,那么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就會喪失殆盡,中國產品將不會再具有如此的競爭力,這也是事實。但是,商品生產一般經過購買、生產、銷售過程,這些過程可能還有許多的中間鏈條,我們可以將一些鏈條讓給產品進口國,從而增加反傾銷難度。
就我國出口商品看,除彩電外,小商品遭受嚴重反傾銷的是溫商產品,這和溫商的經營方式有關。溫商幾乎在全世界都有一個自己的銷售網絡,即溫州產品只要進入溫商的銷售網絡,就會便捷、快速、低成本地進入世界市場。但是,正因為如此,給進口國反傾銷提供了便利:如果一個國家對這樣的產品反傾銷,那么,這個國家沒有一方利益被侵害,反而會保護本國就業職位。浙江義烏商品批發市場的經驗可以借鑒。目前,有許多外國進口商從浙江義烏批發市場進口中國產品,由他們組織國外銷售,由于他們的利益是進口國國民利益的一部分,因此當進口國準備對這些產品反傾銷立案或反傾銷裁定時,會充分考慮這些進口商人的利益,反傾銷的力度就會小得多。統計表明,溫商商品遭受的反傾銷投訴或制裁要遠遠大干從浙江義烏市場出口的商品。
四、結論
讓利于人,共同發展應該是我國外貿結構調整的方針。爭取國家或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各企業積極應訴反傾銷投訴、各企業應建立健全會計制度以應付反傾銷調查、加速我國的市場化進程等等,都是積極的反傾銷措施。尤其是對于遭受反傾銷的企業,更因該積極應訴。因為應訴還有一線希望,而放棄則沒有任何希望,當然,企業應訴成本也是相當高的,高昂的法律成本或許是企業放棄應訴的一個最主要的條件。但是,這些措施都不是應付反傾銷的根本性措施,理論和實踐證明,要避開反傾銷或增加反傾銷成本,企業貿易戰略必須由封閉型變成開放性,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尋找第三方共同合作,這才是防止我國出口產品反傾銷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