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特點,并對此提出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事業發展需要采取的策略。
關鍵詞:中國外直接投資;現狀;特點;對策
一、引言
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與特征對增強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提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地位以及加快融入世界經濟進程也有指導意義。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及特點
1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鼓勵有條件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尤其入世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從2002年不足1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約521.5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在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不斷的提升。
2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特點
(1)對外直接投資地區過于集中
我國對外投資的地區過于集中,亞洲以及拉美地區仍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集中地區,2007年存量為1039.2億美元,占比為88.1%,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主要是我國對拉丁美洲的投資有所下降所致。從流量上來看,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向主要集中于亞洲和拉丁美洲,占中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90%以上。從非金融類投資流量分析來看,2007年我國拉丁美洲地區的投資下浮比較大,對亞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資增長一倍以上。
(2)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布比較集中
從流量上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流向批發和零售業、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倉儲業、采礦業、制造業、金融業的投資占到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91%。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批發和零售業66億美元,占24.9%,其中有四成的投資屬于當期利潤再投資。從存量上來看,行業分布比較齊全,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金融業和采礦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合計占80%。
(3)對外直接投資主體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逐漸放寬了對外投資政策,對外直接投資主體逐漸由國有企業主導向投資主體多元化方向發展。200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繼續保持多元化格局。國有企業所占整個境內投資主體的比重繼續下降,有限責任公司占投資主體的比重上升到43.3%,位于境內投資主體數量的首位。這表明有限責任公司和民營企業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新生力量,投資主體結構進一步優化。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應對策略
由于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的時間還比較短,仍處在起步階段,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踐過程中,難免存在問題,現提出如下對策:
1 調整地區結構,拓展投資市場多元化
從整個海外投資布局來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仍明顯偏少,從而影響了我國對外投資市場的進一步拓展。除已進行投資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以外,從近期來看,發展中國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國家,擁有眾多的人口和龐大的消費群體,經濟增長較快,并且中國許多產業相對于其國內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是許多國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理想的目標國。另外,周邊國家如東盟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比較接近,又有“10+1”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更可成為中國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伙伴和對象。
2 調整行業結構,豐富行業多元化
從產業角度來看,我國目前并不具備在國際競爭中占壟斷優勢地位的產業。實際上,按照日本小島清的邊際產業理論,我國應將邊際產業轉向其他國際產業分工層次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因此,選擇拉美、非洲、中東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進行邊際產業的轉移,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而且隨著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外市場份額的擴大,我國企業面臨的反傾銷訴訟也在增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繞過貿易的壁壘,充分利用我國企業所擁有的小規模適應性技術,同時勞動力成本又不至于增加,這樣既可以帶動相關設備、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又有利于我國企業形成穩定的海外市場。
3 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相關政策法律法規
為開創海外投資事業新局面,國家應積極采取措施,運用國家政權力量盡快制定與完善海外投資立法,以信貸、保險、投資保證等各方面為企業海外投資創造條件。應盡早制定與國際法、國際慣例相接軌的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法,以達到保護和促進本國海外投資的健康發展。建立高效的對外直接投資促進體系,注重發揮政府部門、信息中心和社會團體的資源優勢,積極向企業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
四、結語
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是中國企業尋找新的市場空間、應對貿易壁壘、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獲取先進技術信息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到了一個特定階段后,必然出現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