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經濟正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霾,各國都開始尋找重振增長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發展低碳經濟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力,是“后危機”時代實體經濟的方向與出路,并且各國都積極推行這一新的經濟模式。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后危機”時代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個好的機遇,但也同樣面對著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低碳經濟
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體受到嚴重沖擊,在各國政府積極出臺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的作用下,于金融危機爆發一年后發布的各項經濟數據,無論是10月30日美國商務部發布的美國第三季度經濟首度出現的正增長,還是中國第三季度的GDP增長達8.9%,都顯現了世界經濟復蘇的跡象。可見,全球經濟已經渡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后危機”時代。
在“后危機”時代下,經濟發展重新回歸實體經濟,如何在重振增長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成為了當下的焦點。出席2009年夏季達沃斯年會的代表認為,發展低碳、綠色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力。在為期三天的達沃斯論壇上,低碳經濟成為與會的經濟領袖和政界人士討論的重要議題。北京首創集團總經理劉曉光在論壇上說,發展低碳經濟是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突圍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可見,低碳是“后危機”時代實體經濟的方向與出路。
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由于氣候變化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面對的殘酷現實,人類必須利用自身智慧解決這一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
“低碳經濟”最早是由英國在其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提出的。作為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英國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照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到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在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之后,英國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并且希望通過利用其自身能源基礎設施更新的機遇和低碳經濟技術領域的優勢,提高經濟效益和活力,占領未來的低碳技術和產品市場,贏得國際政治主動權并增強其國際影響力。盡管減少碳排放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目標,但毫無疑問,提高經濟競爭力和獲取政治優勢是其主要驅動因素。
在當今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逐漸成為全球的熱點,一些發達國家也已經把低碳經濟作為新的增長極。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后簽署的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成為“綠色新政”的開端。歐盟其他國家以及日本等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也基于各自在能源、環境、產業、政治等方面的優勢及其全球戰略,不斷在“低碳經濟”的各個領域取得進展,通過多種模式引領全球低碳發展的潮流。中國也正成為大力推行低碳經濟的國家之一。
每個國家實施低碳經濟都要適合自己的國情。由于各國的社會經濟背景不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起點和條件不同,追求的目標也有所差異。發展中國家處于成長階段,其目標首先是發展,并且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費水平,在當前階段只能通過降低能源強度和提高碳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減排的逐步掛鉤,而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直接就承諾量化減排。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低碳經濟在實質上與我國提倡的科學發展觀是高度一致的,它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本質和靈魂,它又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從而在操作中有明確的“抓手”,低碳經濟一針見血地抓住了“應對氣候變化、解決能源安全、發展創新經濟”的要害。但是,盡管低碳經濟前景被看好,低碳在中國的發展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1 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工業是消耗能源的主要部門。但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落后,又成為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個阻礙。所以,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個重大課題。
2 中國“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而此種結構在碳排放強度方面是特別不利的。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所以,中國在向低碳發展的過程中必定困難重重。
3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更換大量設備。但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這又成為我國低碳發展的一大制約。
4 中國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是中國走向低碳經濟的最大限制。所以實際情況下中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但這巨大的資金投入顯然又是中國的沉重負擔。
總之,作為長期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必然面臨諸多困難。從長期趨勢看,中國走低碳道路是必然趨勢,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模式改變,對于中國來說絕對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實現的,因為它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需要全新技術,需要觀念的更新。由“高碳”走向“低碳”,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宏觀上它需要國家的戰略支持,在微觀上它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長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