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產業梯度系數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工業優勢產業,針對湖南省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結構性問題,提出了突出優勢產業發展、整合國內外資源、調整輕重產業發展等提升湖南省工業競爭力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產業梯度轉移;產業集群;外向型產
一、湖南省工業現狀和發展趨勢
2008年,湖南省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4280.2億元,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156.64億元,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8.4%,全省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8.0:44.2:37.8,與全國三次產業構成11.3:48v6:40.1相比,湖南省第一產業比重明顯高于全國水平,湖南省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低于全國水平,這說明相對于全國而言,湖南仍然是一個農業大省,但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湖南省工業拉動GDP增長4.91%,高于全國4.1%的水平,說明工業增長是促進湖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與我國工業大省相比,湖南省工業的整體實力仍存在較大差距,如2008年湖南省的GDP為廣東省的31.25%,但工業增加值僅為廣東省的24.8%。但在中部六省中,湖南省工業增加值僅次于河南省和湖北省,排名第三,其中與湖北省差距極小,這說明湖南省工業在中部地區還是有較強的競爭力的(見下表1)。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數據整理得出。
從發展趨勢看,工業崛起是湖南省經濟崛起的關鍵所在,要夯實和提升湖南省工業的競爭力,首先就要優先和重點發展湖南省的優勢工業,只有選擇在區域內有明顯優勢的工業重點發展,才能做大做強湖南省的工業,實現湖南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轉折發展,促進湖南省經濟的發展。
二、湖南省工業優勢
1 湖南省工業優勢產業
本文采用產業梯度系數模型來分析湖南省的工業優勢和劣勢產業,該模型包括三個指標,一是產業相對規模,二是產業相對勞動生產率,三是產業相對資本產出率,能夠較好地顯示產業的比較優勢,模型如下:
產業梯度系數=區位商×比較勞動生產率×比較資本產出率
一區位商=地區某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全國某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
比較勞動生產率=地區某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某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地區某產業從業人員
占全國某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
比較資本產出率:(地區某產業工業增加值/地區某產業的平均資本資本)/(全國某產
業工業增加值/全國某產業的平均資本)
以上三個因子都是從全國平均水平上來衡量區域產業狀況的,也就是說研究區域各個因子的數值大小體現了該區域在全國范引內的相對優劣勢。一個地區某產業的某項因子數大于1說明在該產業具有某一方面的優勢,如果其三個因子都大于1則說明該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絕對領先的優勢。梯度系數可以綜合評判地區某產業的相對水平,梯度系數大于1說明該產業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上,且在地區間的產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屬于優勢產業。
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8、湖南統計年鑒2008,計算了湖南省38個工業大類的產業梯度系數(湖南省無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將產業梯度系數大于1的產業歸列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湖南省工業大類中按梯度系數大于1的產業由高至低的產業依次是農副食品加工業、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壓加工業、石油加工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家具制造業、木利加工業、印刷業、專業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皮革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這十一大產業在全國范圍內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是湖南省應該優先和重點發展的產業,是振興湖南工業的希望和趨勢。
2 湖南省工業區域集聚度高
近年來,湖南省工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繼提出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后,湖南省又提出了“3+5”城市群區域發展戰略。2008年,長、株、潭3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38.4%,“3+5”城市群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71.8%。區域工業集聚度的提升加快了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整臺和發展,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群和產業龍頭企業,產業群規模效應逐步開始體現。在“3+5”區域內,以華菱為龍頭的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有色控股為龍頭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長嶺石化、巴陵石化為龍頭的石油加工業、以湖南中煙為龍頭的煙草制品業、以中聯、三一為龍頭的專用設備制造業通過外引內聯,確定了明顯的產業競爭優勢。
三 制約湖南省工業發展的障礙
1 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較少
受湖南省工業基礎制約,湖南省企業總量規模偏小仍是一個突出問題。2008年,湖南省規模以上企業12391家,主營收入11285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平均銷售額為0.91億元,在中部6省中排名倒數第一;大中型工業企業家數為904家,在中部六省排名第四;大中型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為5907億,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五,僅高于江西省的4068億,遠低于排名第一的河南省的13004億元。由此可見,要壯大湖南工業經濟的整體實力,務必將擴大總量規模擺在突出位置。
2 外部投資對產業發展推動力度弱
受地緣因素和湖南省產業結構影響,湖南省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呈現家數少、產值低的特點,以2008年為例,湖南省規模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為1010億,排名第5,僅高于山西省的626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額97.8億元,港澳臺商投資額102億,在中部六省排名均為第六。相比之下,與湖南比鄰的廣東省港澳臺投資額和外商投資額分別高達1562億和936億元。湖南經濟發展處于一種外源性支持乏力的狀態。難以實現跨越式高速發展。
3 外向型產業發展嚴重滯后
湖南省的產業基本上是內向型產業,出口拉動作用極小,產業發展主要依賴國內市場,嚴重地制約了湖南省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例如:2008年湖南省進出口總額僅為125億美元,在中部六省排名末位,在全國進出口總額中占比更是不足千分之五,在全國31個省、直轄市中僅排名21位。因為外向度低,對國內市場依存度大,使湖南省工業一方面易受國內經濟周期的影響而出現較大波動,另一方面無法利用我國入世后國際市場急劇擴大的市場機會實現工業和經濟的外向型發展。
4 輕、重工業結構不合理
從長遠看,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拉動可能造成結構失衡,導致產能過剩、投資消費失衡的困境,因此,加快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對促進消費,改善經濟增長結構有著重要和現實的意義。觀察湖南省工業結構,可以發現,湖南省工業內部結構中,投資品產業偏重、消費品產業偏輕,裝備制造、鋼鐵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都是重化工業。2008年,湖南省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1144.54億元,重工業增加值2426.3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輕、重工業比值為0.32:0.68,工業經濟結構中重工業突出,工業產品銷售主要依賴投資需求,易受國內經濟周期波動影響。
四、促進湖南省工業發展的對策
1 發展優勢工業產業、推進區域間產業轉移
湖南省工業要實現趕超,就必須有所取舍,只有將資源重點投入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才能保證發展的效益和速度,湖南省必須堅決地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門類齊全、固守一方的工業小而全的封閉狀態,重點發展優勢產業,通過區域競爭和合作,加快優勢產業在區域內的整合力度,利用“中部崛起”的政策和機遇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機遇,促進區域內優勢產業的遷徙,通過提升湖南省優勢產業的競爭力,加快對區域內資源的引入和整合,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和規模優勢,同時將不具備優勢的產業外移到其它地區,使優勢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2 延伸優勢工業產業鏈、促進產業群發展
湖南省應以優勢產業為核心,延伸產業鏈,充分利用長、株、潭作為全國唯一擁有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城市群的優勢,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通過發展核心產業,促進上下游產業向核心產業的集聚,延伸湖南省產業鏈長度,要圍繞龍頭企業,發展零配件工業,大力推動關鍵配套產品和零部件生產,提高省內配套率,促進關聯企業地域上的集聚,加速形成產業集群,要鼓勵兼并重組,支持骨干企業大力引進戰略合作伙伴,以產業鏈為紐帶加快省內外兼并重組,形成企業集團。
3 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和國外市場
湖南省要加速推進工業化,提升工業戰略地位,就必須立足全球視野,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湖南省應抓住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以發展加工貿易為重點,積極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的轉移,應創新招商引資理念和機制,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招商引資平臺,積極引導外資和港澳臺資金重點投向湖南省的優勢產業,實現優勢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積極培育和扶持出口支柱產業和出口龍頭企業,使湖南省的工業產業優勢逐步轉化成出口競爭優勢,重點支持中聯、三一、山河智能為龍頭的專用設備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實現湖南省產業優勢與出口優勢的結合和發展。
4 加快優勢輕工業發展、改善工業產業結構
湖南省要加快發展農副產業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木材加工業和家具制造業等優勢輕工產業,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產品升級和規模擴張,將金健米業、亞華集團、唐人神、正虹等區域內的龍頭企業培育成全國的龍頭企業,要大力促進湖南省優勢輕工業的整合力度,推動產業群發展,重點發展長沙、株洲、益陽的服裝產業、郴州的皮革工業,使區域名牌產品真正發展成全國名牌產品,優化湖南省的輕重工業結構,提前做好我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增長方式轉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