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應用的普及以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廣泛開設,高等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越來越具挑戰。計算機基礎作為計算機基本操作能力的入門課程,經過多年來的教學改革和實踐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分析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教學效果;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
一、引言
《計算機基礎》是我國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開設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學生的計算機素質,使學生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能夠把計算機做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到各自的專業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不斷涌現出新的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更有效地開展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二、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筆者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深有感觸,它們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我校是面向全省招生的高職高專院校。由于學生所在地域計算機課程的開設情況不太一樣,有些地方計算機的文化氛圍比較好,學生經過系統學習并獲得全國計算機認證證書,而有些地方計算機的文化氛圍比較落后,甚至學校基本上沒有計算機的文化環境,這部分學生完全沒接觸過計算機。因此,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這樣的生源構成,造成學生接受計算機科學的能力有所差異,“統一教學”帶來的問題是基礎差或沒基礎的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基礎好的同學卻因重復學習而產生倦怠情緒,這種情況給教與學帶來很大的困難。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實行有針對性地講授,既要解決大多數學生計算機基本知識普及的問題,又要滿足一部分學生提高計算機技能的要求,傳統的統一教學模式巳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 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的高校中,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一般是采用多媒體教室授課,有黑板、投影儀和多媒體課件演示,這樣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并且使得講解的內容更加形象直觀。但是目前來說這樣的教學方法仍顯得單一。
首先,它沒有改變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的現象,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興趣也就無從提起,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更談不上了。
其次,多媒體課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思路,使得多媒體課件往往成為屏幕上的教科書。
最后,由于多媒體課件信息量大、速度快,往往學生還沒看清屏幕上的內容就已經進入下一頁了。
3 理論與實踐分離
隨著近幾年教學環境的不斷改善,學校普遍使用了多媒體教室,演示型直觀教學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然而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開進行使學生無法及時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教學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反映老師上課的時候都聽得懂,但是一劍上機自己做就不會了。很明顯,因為實踐太少,導致了學生動手能力差。
4 教材情況的滯后
教材對于保證理論教學內容的相對穩定起到了必要的作用。目前出版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材很多,雖然版本不同,但大同小異,且很少能找到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的教材,因此如何解決教學內容的相對滯后與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5 考核弊端
考核方式偏重考試成績。學校多以考試成績為主,平時作業為輔,為這樣很難確定每位學生對不同知識模塊的掌握情況。
三、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1 教學內容的實體化
教學內容實體化,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實際生活中,映射到具體的對象上,而不能一味地將書本的知識傾注給學生。比如作者在講授計算機網絡與應用時,從介紹如何在宿舍中建立局域網,到介紹校園網的組建,再到整個因特網的介紹,學生在課堂中就不會分神。再比如計算機系統結構,有的教師在講這章內容時主要是口頭描述,再加上幾張圖片,這樣一來學生覺得很抽象,到最后還是什么都不懂。所以這部分內容如果改到機房上課,找幾臺舊電腦讓學生分組進行拆裝,相信會比教師在講臺上講百句都有效。
2 以學生為主體,授之予漁
大學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就決定了教學不能再像中學那樣采用灌輸的方式,要給學生授予“漁”而不是“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絕不能成為主體,這也正是基于建構主義思想及其教學理論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例如計算機安全這章內容的教學就可以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首先,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他們調查和收集關于當前網絡中傳播的計算機病毒種類、名稱、特點,以及各種殺毒軟件和防火墻等信息。學生收集信息的過程同時也是思考問題和學習的過程,如什么是計算機病毒?什么是防火墻?對這些問題教師就可以不再多做解釋。然后,上課時讓學生將各自所搜集的信息、資料結合身邊的例子進行介紹,互相交流。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加深計算機安全的重要性的認識。最后,由教師演示殺毒軟件和個人防火墻的使用和配置。
3 激發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興趣不但能使人以最大的熱情完成某件事情,而且能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興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講授多媒體圖像信息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上網找了一些有趣的圖像,這些圖像就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然后以這些圖像為引線轉入課程內容的學習。另外,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本學科前沿知識和最新動態的引入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4 創新理論和實踐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效果
在理論教學方面,采用案例模式,以典型應用為例,對許多相似但易于分辨的如軟件啟動、編輯、保存、退出及窗口組成、工具欄、繪圖工具等只以一至二個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在歸納小結時再講解一些區別較大的難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效率更高。在教學過程中,精心做好每一個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在布景作業時適當以學生的感興趣的項目為題設計案例,上講臺講解,師生一起點評,從而發揮學生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習、實踐、創新的熱情,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在實踐教學環節,應該盡可能利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關鍵還是動手操作,像Word,PowerPoint等軟件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講解,而需要學生多練習來達到熟練使用的目的。但上機的課時是比較緊張的,Word基本操作實驗為6學時,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實驗為3學時,在這短短幾次課的時間內是不可能達到熟練運用程度的。如果適時下達一些任務,如讓學生制作介紹自己家鄉的PPT或者出一份自己感興趣的電子刊物等,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熟練應用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成效顯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有明顯改善;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特別是充分發揮了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課堂及實踐課中的積極性,并對其他學生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及激勵效應,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提高了主動發現、分析、解決、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學生的基本技能有明顯提高,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5 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平臺
校園網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可以在一次課結束后將這節課的視頻錄像以及要補充的相關內容和資料傳到服務器上供學生下載,這樣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在空余時間反復學習,逐漸縮小與其它同學的差距。學生也可以將作業通過網絡上交,或者將自己的意見以電子郵件或留言方式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介紹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提供好的學習資料和參考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此來彌補課堂教學內容的局限性。
6 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筆者認為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它決定著教學雙邊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關系融洽,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去參與學習。反之,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苦學,使學生厭學,則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當然更談不上課堂效益的提高。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原動力,對提高課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由于部分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師生關系頗為緊張,有的學生因不喜歡某位教師而不喜歡他所教的課程,從而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據調查,在造成學生厭學、逃學、恐懼、緊張、抑郁等原因中,師生關系緊張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因素。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處理得不好,即使自己的學識再豐富也很難達到“傳道、授業、解感”的目的。
四、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廣泛普及,使計算機基礎教育越來越重要,同時也為計算機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根據新的形勢增加新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是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