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國公司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商業賄賂問題卻愈演愈烈。本文從商業賄賂發生的原因入手,對商業賄賂問題的解決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跨國公司;商業賄賂;原因;對策
力拓“間諜案”硝煙未散,CCI“賄賂門”又曝光于世人。近日來,關于賄賂門的討論愈演愈烈。美國控制組件公司已經承認曾有賄賂行為,并將接受美國司法部1820萬美元的罰款,而中國先后有九家大中型國有企業被曝涉及該案件。據統計,自2005年5月20日德普(DPC)案發以來,已經至少又是一家跨國公司的巨額商業賄賂事件牽涉到中國。
以鮮明的財富規則輔導和教化著封閉已久的中國企業,以巨大的經濟能量激活與攪熱長期沉悶的中國市場,以先進的制度元素革新和再造中國經濟機制——跨國公司帶給中國的似乎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標桿力量。然而,當一起又一起商業賄賂丑聞被無情的抖落出來后,這些頭頂耀眼光環的龐然大物開始黯然失色。公眾凝聚于他們身上的價值評價也不得不大打折扣。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些公司不惜冒損害自身名譽,接受法律制裁和懲罰的風險做出行賄行為呢,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政府官員,國企工作人員作出接受賄賂的行為呢?下面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跨國公司為什么行賄。
商業賄賂伴隨市場經濟的產生而產生,并伴隨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是市場經濟交往過程的副產品,其本質上屬于一個經濟問題。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資源是有限的,資源的稀缺導致人們經濟行為的精明與理性,為什么會存在市場經濟,根源在于私有制,在于資源是稀缺的,人們只能通過市場進行稀缺資源的交換。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交易規則,而商業賄賂就是一個典型的市場“潛規則”。經濟學家布坎南認為,政府以及我們每個人在市場活動中部是“經濟人”,經濟人是以自利為最大目的從事媒介交易的人,其具有三個特點:一自利性,二理性,三規則性。在市場交易活動中,每個人包括組織,是自己利益最大的忠誠的管理者,商業賄賂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在人們以逐利為目的的交易活動中普遍存在,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企業為了獲取稀缺的資源,正當途徑應當是依法協商合同或者競標來獲取,但是這樣的話,在同樣的起點競爭者眾多,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企業將會付出很大的成本,才有可能戰勝其他競爭者。每個企業都希望能通過最小的成本來獲取最大的效益,這就是經濟人的理性與自利性的體現·為了避免這種激烈的但公正的市場競爭,企業就有可能通過-商業賄賂的形式買通政府官員和國企工作人員,從而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稀缺資源,這個時候企業也就實現了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那么,國企工作人員,政府官員為何受賄。
商業賄賂有三點解析:其一,“商業”。“商業”一詞決定“商業賄賂”目的和動機在于“利潤”,如果沒有“利潤”可圖,是不會有人去“賄賂”他人的。行賄人即要支付“賄賂”利益或好處,又要支付一定的價格。但是,問題在交易的對方,即受賄者一方。既然都是支付,為什么就要分開接受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受賄者”不可能是交易客體所載權利的“真正主體”,或“真正所有人”。其二,“公開支付價格”的高低并非獲得交易機會的“唯一”理由。如果“公開支付價格”是獲得交易機會的“唯一”依據,商業賄賂同樣不可能存在。這些理由為“受賄者”找到了各種表面“合法”、“合理”或者規避責任的“擋箭牌”。而且只有不正當的降低銷售價格或提高購買價格,或者在價格相同前提下“偷工減料”或“降低質量”,才可能為“行賄者”提供“獲得更大利益或好處”的機會或可能性。其三,“獲得更大利益或好處”是行賄者目的,但這些好處從哪兒來?只能從損害交易對方的利益來實現。損害的方式可能有各種具體表現,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兩種:一種是交易對象不變,而價格被提高或降低(相比較于市場價格);一種是交易價格是市場價格,而交易對象的品質發生變化,主要是通過降低質量的方式,但受賄者因受賄不但對品質的降低不予揭露,而且還會幫助掩蓋交易對象品質降低的事實。
由此可以看出,賄賂發生之根源在于受賄者作為交易一方的決策者并非“被交易權利”的真正所有人,即歸結底是個產權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商業賄賂的根源在于交易的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以代理人的身份代替真正所有人參與交易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對商業賄賂作如下解釋,即商業賄賂是委托代理交易中,代理人與交易對方串通損害委托人利益,而從中代理接受賄賂,而行賄人通過損害委托人利益而獲得不正當利益,并間接損害其他競爭者利益的行為。收受賄賂本身是違法行為,但“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經濟人”,面對巨額的利益,國家工作人員自己會分析成本與收益的問題,自己的前途與眼前的利益以及可能面臨的風險,權力尋租現象的頻繁發生,本身也說明我們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做出了“賄賂收益遠大于自己可能承擔的風險成本”的決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業賄賂產生的根源一是市場經濟中經濟人“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利益”的自利目的,一是受賄者非“被交易權利”的真正所有人。
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治理商業賄賂:
首先。加大商業賄賂的成本,消滅“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利益的”可能。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包括取消價格雙軌制,取消經濟特權,取消經濟壟斷,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貿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糾正政府過度干預,減少政府失效程度。通過制度上的創新和完善,堵塞經濟體制中權力尋租的漏洞,并且加大商業賄賂執法力度,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發生以商業賄賂腐為代表的腐敗現象。
其次,基于商業賄賂產生的根本根源在于受賄者非“被交易投利”的真正所有人,加強和完善對代理人的選拔、任命和監督糊度;強化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激勵機制相容;完善代理人競爭市場,通過代理人之間的相互競爭機制,約束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完善法律責任機制,破壞行賄者與受賄者之間的博弈合作,讓行賄與受賄者之間激勵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