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傳統的體育藝術類項目教學內容單調、枯燥,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本文對體育藝術類項目開展背景與現狀,發展趨勢和改革對策進行了論述,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健美操教學時尚健美操教學改革
一、高校體育藝術類項目開展的背景
1 現在,由于人才市場供求矛盾和激烈競爭,對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的素質,所具備的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否與人才市場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能力等素質直接面對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接受其檢驗和挑選。體育藝術類項目可以培養學生自我運動能力和積極態度,滿足學生通過美的情感體驗,表現內心需要,展現自我,并可鍛煉想象力和創造力,故深受學生喜愛。
2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和提高,人們越來越能夠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全面提高自身健康,對體育的鍛煉價值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學校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教學應緊緊圍繞培養社會需要的多層次的、綜合性的人才進行。
3 國家教育部已將藝術體操、健美操、集體舞列入了中、小學體育教材中,這就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具備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教學能力。據調查,目前大多數普通高校的健美操教學內容為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全國健美操大眾鍛煉標準1—6級》中的等級動作,由于教學內容高度統一、單調枯燥,學生自主選擇性差,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不利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健美操的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出來。近年來,時尚健美操的興起為高校健美操教學帶來了新活力。
二、高校體育藝術類項目開展面臨的問題
1 無論是藝術類項目中的哪一個,都要進行柔韌性、協調性等素質訓練,要進行姿態訓練等,并且都具有一定的美學特征,例如形態美、動作美、音樂美等,要把美學貫穿教學的始終,必須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優美、安靜的教學環境,是完成藝術類項目教學仟務的基本保證,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對學生產生一系列良性的刺激,增加學習和練習的欲望,達到預期的效果,
2 體育教師是完成體育教育任務的具體實施者,學校體育的目的能否實現,教學質量如何,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教師,除了具備一般體育教師所具有的素質外,還要具備美學、藝術等方面的素養,對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適應新形勢下新教學要求,完成教學任務。
三、高校體育藝術類項目改革與對策
1 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美的情操
由于大學生年齡階段所處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發育期,生理和心理的惰性以及我國現行教育體制重升學、輕體育的“文雅”教育的影響,使他們更愿意參加輕松活潑、上手性強和對抗性弱、無身體接觸、運動量相對較小而現代感較強的體育項目,如有氧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現代舞等,他們參加此體育項目普遍存在著“鍛煉身體,改變體型,好找工作”的需求心理。根據學生的現狀和順應市場需求,對體育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整合改革,增加學生柔韌、協調、靈敏等素質方面的訓練,使其在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美的情操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成為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2 合理安排體育藝術項目的順序和時數
課程的設置應遵循學科課程本身的邏輯順序,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藝術類各門課程雖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可歸為一大類,但藝術類課程在體育教育專業整個教學計劃中,開設的順序是課程整體改革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藝術類課程的開設順序的先后,依據的是這門課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第一學期應以芭蕾基本功訓練、樂理欣賞節奏訓練等基礎課程設置為主,并加大學時,第二學期開始逐步加入后續課程設置,如健美操等,健美操是以舞蹈、體操等基本動作編排出來的。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藝術體操都應作為體育藝術專業的主打課程,時數應分配均勻。因此,藝術類課程的開設順序依次為體育舞蹈、藝術體操、健美操和團體操,是一種較合理的順序。
3 加快體育藝術項目教學內容的科學化和創新
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校教育改革的實際,應將體育藝術類項目作為體育課程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和必修課來開設。增加體育藝術項目教學時數,調整課程設置的順序,加大教學內容改革的力度,將各門課程中共性的部分綜合,減少不必要重復,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
體育藝術類各課程大都有相似的教學內容,例如,靈敏練習、姿態練習、柔韌練習和平衡練習等,在對教學內容改革調整時,可將這些共性部分綜合,以減少過多的重復。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在內容上可側重改革,例如,體育舞蹈側重基本功的訓練,介紹它的不同步伐、姿態等
4 改善教學環境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應挖掘潛力,努力為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繼續加大場地器材建設、加快課內外一體化進程。在繼續加大體育場館的建設同時,要充分利用現有場館資源,學院體育館在教學外不對學生開放,體育藝術項目大多集中在體育館內,因此不開放既是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課內外一體化進程和終身體育的培養。認真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體育與健康的新課程標準》,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繼續強化體育教師輔導制度,合理安排運動量、教學項目,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