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稅法規范一般是建立在會計規范的基礎上,同時會計規范也需要適應稅法規范變革的要求,新會計準則是稅法貫徹執行的重要基礎,因此,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存在著較多的聯系性,但是也存在著差異。本文首先從理論上分析了會計稅務處理對于資產減值差異比較,其次,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和資產減值的稅務處理的兩個實際案例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會計處理;稅務處理;資產減值;差異
一、前言
隨著新會計準則和新稅法的實施,在社會中應用越來越廣泛,新會計準則和稅法存在著以下的關系:新會計準則與稅法都是調整微觀經濟業務事項的法律規范。新會計準則與稅法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稅法規范一般是建立在會計規范的基礎上,同時會計規范也需要適應稅法規范變革的要求,新會計準則是稅法貫徹執行的重要基礎。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存在著較多的聯系性,但是也存在著差異。本文就會計稅務處理對于資產減值的差異進行探討。
二、會計稅務處理對于資產減值差異比較
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須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人,如果資產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者帶來的經濟利益低于其賬面價值,那么,該資產就不能再予以確認,或者不能再以原賬面價值予以確認,否則不符合資產的定義,也無法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其結果會導致企業資產虛增和利潤虛增。因此,當企業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時,即表明資產發生了減值,企業應當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并把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
稅法遵循實際發生原則,對企業未經稅務主管部門核定而計提的準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允許扣除。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持有各項資產期間資產增值或者減值,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稅基礎。即稅法不允許稅前扣除資產減值準備。這樣,就會造成資產的后續計量時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應在各年度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納稅調整。
此外,對于折舊方法,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折舊,準予扣除。關于折舊方法的確定,新會計準則的規定相對靈活,企業會計人員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經營情況進行職業判斷;稅法的規定具體明確,可選擇空間小。對于攤銷方法,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選擇的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應當反映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無法可靠確定預期實現方式的,應當采用直線法攤銷。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攤銷的費用準予扣除。對于無法可靠確定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的無形資產,新會計準則和稅法都規定了采用直線法攤銷。對于可以確實經濟利益實現方式的無形資產,新會計準則沒有明確規定攤銷方法,而稅法規定只能采用直線法。
三、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案例
例:2008年12月31日,A公司發現2002年12月31日購入的一項利用專利技術設備,已經有類似的專利技術在市場上出現,估計此項設備可能減值:
1 如果該企業準備出售,市場上愿意以220萬元的銷售凈價收購該設備。
2 尚可使用5年,未來5年的現金流量為50萬元、48萬元、46萬元、44萬元、42萬元、第6年使用壽命結束進行處置時預計帶來現金流量38萬元。
3 采用析現率5%,假設2008年賬面價值300萬元,已經計提折舊50萬元,以前年度已計提減值準備20萬元。
第一,比較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
賬面價值=原值-折舊-已計提資產減值=300-50-20=230(萬元)
銷售凈價為220萬元。
該設備賬面價值已經超過銷售凈價,因此該設備存在資產減值損失。
第二,計算資產使用價值。通過計算未來預計現金流量現值來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
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算見下表
資產使用價值為2283561元,銷售凈價為2200000元,取兩者較高者為資產可收回金額。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為16439元(2300000-2283561=16439元)
第三,資產損失的會計處理。
借:資產減值損失 16439元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16439元
四、資產減值的稅務處理案例
對于資產減值的稅務處理,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納稅人發生的壞賬損失,原則上應按實際發生額據實扣除。經報稅務機關批淮,也可提取壞賬準備金。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納稅人實際發生的壞賬損失,應該沖減壞賬準備金一實際發生的壞賬損失,超過已提取的壞賬準備的部分,可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已核銷的壞賬收回時,應相應增加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
經批準可提取壞賬準備金的納稅人,除另有規定者外,壞賬準備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過年末應收賬款余額的5%。計提壞賬準備的年末應收賬款是納稅人出銷售商品、產品或提供勞務等原因,向購貨客戶或接受勞務的客戶收取的款項。包括代墊的運雜費。年末應收賬款包括應收條據的金額。
2 存貨跌價準備分、短期投資比價準備金、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金、風險準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準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準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準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3 按國家稅務總局在《企業財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中對財產損失的處理辦法進行處理。
例:某公司年末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賬面原值為1600萬元,已提折舊700萬元,預計可收回金額870萬元。
會計上:
賬面價值=1600-700=900(萬元)
當年計提減值準備=900-870=30(萬元)
稅務上:納稅調整金額30萬元。
假定第二華年末已提折舊800萬元,預計可收回金額為850萬元。
會計上:
賬面價值=1600-800-30=770(萬元)
不得沖回多提取的減值準備。
稅務上:不存在納稅調整問題
注意:新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未作定量規定,只是原則性的要求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企業所得稅法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為20年,(2)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3)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4)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5)電子設備,為3年。
新會計準則規定:對于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應當在使用壽命內系統合理攤銷。即企業攤銷無形資產,應當自無形資產可供使用時起,至不再作為無形資產確認時止。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應攤銷。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于10年;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新會計準則沒有嚴格規定無形資產的攤銷具體年限,只規定應在無形資產使用壽命內進行合理攤銷,而稅法明確規定了攤銷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