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方式,正在迅速發展。本文從電子支付特點出發對比傳統的支付方式,利用~WOT方法,分析了電子支付方式目前發展所存在的優勢、劣勢、機會以及威脅。在此基礎上就目前電子支付所處現狀進行簡要評價,并針對所存在的劣勢及威脅提出相關的政策與建議。
關鍵詞:電子貨幣;電子支付;SWOT分析
一、電子支付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商品交換時代,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一般等價物用來執行貨幣支付的職能。例如,早期貝殼、牲畜、布帛、紙張和鐵、銅、貴金屬等,甚至近代貨幣,票據等。按照貨幣持有的種類,支付方式可以簡單的劃分為現金支付方式與非現金支付方式,其中非現金支付方式又可劃分為票據支付方式以及電子支付方式。
電子支付方式源于美國于1982年組建的電子資金傳輸系統,隨后英國和德國也相繼研制了自己的電子資金傳輸系統,使非現金結算自動處理系統具有相當的規模。二十世紀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使了無現金、無憑證結算方式的實現,因此電子貨幣作為新型的貨幣形式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及內容逐漸取代著現金支付方式和票據支付方式。
電子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結算方式是指單位或者個人,通過電子終端直接或間接的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出支付指令,從而實現貨幣的支付結算或資金轉移的過程。按其支付終端的不同可以將電子支付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
二、電子支付方式的SWOT分析
1 優勢
(1)支付所需社會成本低
據美國經濟學家David B.Humphrey(1996,2001,2003)教授及其研究小組研究指出,采取傳統的支付方式則一個國家的支付系統所花費的社會成本大約占到了GDP的3%(Humphrey,Pulley,and Vesala 2000)。但是,如果選擇以電子貨幣為主的電子支付方式,則可以每筆交易額所花費的銀行的支付成本,僅占到采用傳統支付方法所花費成本的1/3或者l/2(Flatraakerand Robinson(1995);Humphrey,Kim,and Vale(2001))。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的GDP為251483.2億元人民幣,貿易額21738億美元。所以如果我國2007年全部使用傳統的支付方式,則我國需要為其支付的社會成本是7544.5億元人民幣,但若使用電子貨幣進行支付的話,則社會成本僅為2514.8-3772.3億元,節省下來的資金則可以用于促進經濟增長的其他途徑。
(2)支付方式安全性高
安全性是公眾在選擇支付方式時,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尤其是進行大額支付時,現金的不易攜帶性,易被盜取決定了其支付方式逐漸被票據支付方式所取代。然而票據支付自身特點決定票據容易被仿制外,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經常需要承受較高的支付風險,因而其安全性能也較難控制。
相比之下電子支付雖然通過電子數據的形式,在網絡系統上實現資金的流通和支付,但是更為安全。目前電子支付中多采用SSL(Security Sockets Layer)或者SET(Secure ElectronicTransaction)兩種模式,確保交易雙方支付過程的安全系數。其中運用了復雜的加密算法對支付相關內容進行加密,但交易雙方支付操作并不復雜。因而在保證了交易雙方可操作度的同時,確保了支付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并無被竊聽、甚至篡改,因此維護了數據的完整性、交易各方身份的合法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認性。

(3)支付過程效率高
各種傳統的支付方式不僅受到金額數量、貨幣種類、交易雙方所處區域等限制,而且在進行結算時,很容易由于交易雙方所處地域等原因造成資金在途時間長,以致拖延交易雙方的資金使用。電子支付方式通過網絡以電子脈沖傳輸形式進行資金結算,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基本可以做到無資金劃匯在途時間,所以支付過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從而防止了大批在途資金的形成,最終避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據統計,美國國內使用電子支付方式后,其收款時間由原來30~60天不等被縮短到24小時之內。
2 劣勢
(1)系統建設費與學習成本
電子貨幣及其支付方式的使用客觀上要求支付提供方建立與之相匹配電子支付系統,因此需要花費一定的系統建設費,其中包括平臺建設成本、網絡運營成本、系統維護成本等。對于個體使用方來說,除了需要花費一定成本來學習并熟悉新型支付方式的流程和使用方法,還需要具備一些與之配套的支付輔助工具,例如電腦、網絡、銀行卡等,這些都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雖然近年我國互聯網以及IT產業發展迅速,但是據CNNIC發布的《第23次中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銀行卡使用方面,2008年CTR的調查數據表明,僅從信用卡來看,我國中國信用卡持卡人比例已達36.9%,而美國2003年信用卡持卡人比例就達到了80%。因此建立完善的電子支付體統,以及普及電子支付工具,仍然需要耗費不少資金進行改善。
(2)支付雙方對新支付方式接受程度
決定一種新型支付方式能否成功,除了外界各種經濟因素的原因外,也決定于支付雙方對其接受程度。通常,當公眾習慣一種模式后,即便有更為高效、簡潔的新模式出現,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取代傳統模式。這一方面受到了使用習慣的影響,另一方面來看新模式的使用,還需要學習以及熟悉的過程。由于年輕人對于傳統模式接受時間相對較短,外加其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在接受速度上年輕人明顯優于老年人。就目前國內情況看,銀行卡已成為我國個人使用最廣泛的非現金支付工具,部分公眾已經初步養成持卡消費的習慣,但是總體上銀行卡消費占比還比較低,2007年,銀行卡消費額占同期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1.9%,因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加劇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而老年人數量的增多也為新興支付方式的普及以及推廣帶來一定困難。

3 機會
(1)區際貿易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
近年來在國內貿易中,雖然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影響著商品和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全國尚未形成統一的市場,但是伴隨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貿易結構的改善,國內貿易市場迅速擴大,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3年的52516.3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89210.0億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4.17%。并且由于各地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所以在增加了區域之間的貿易往來的同時,致使所與空間市場隨之擴大,加上目前區域間仍然存在著地區產業結構的差別,因而國內貿易呈現出了省際區域貿易不斷加強的發展趨勢。對外貿易方面,從2003年開始進出口總額每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快速增加,外貿額每年占據到國內GDP總額的50%的以上。(見下表)并且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調查數據顯示,國際貿易也逐漸朝向區域貿易組織內部進行。2007年,在北美、歐洲以及亞洲的區域間貿易僅占世界交易量的22.3%,但同時這個三個地區內部貿易量則占了世界商品貿易全部份額的52.1%。
貿易的快速發展,貿易區域的迅速擴大,客觀上要求良好、快捷的金融支付系統與之相匹配。但是目前傳統的支付方式,其速度、安全性、便捷程度并不適應貿易快速發展的需要,反而因為其緩慢的到賬速度、繁瑣的手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貿易雙方的生產活動。因此需要一種新型的支付方式,在保證支付結算和資金轉移過程中安全的同時,又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得資金快速到賬,提高資金運行的效率,因而為電子支付提供的未來快速發展的平臺。
(2)行業需求的變化
我國電子支付行業起步源于早期電子商務的發展,當時其主要應用與網絡購物層面,即依靠商業銀行的網管進行結算業務。然而在網絡應用普及的今天,許多傳統行業例如教育、出版、保險、旅游、電信等行業都逐漸涉足電子商務領域,需要大量的電子支付業務,所以電子支付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實現的功能逐步超出了電子商務的領域。此外新興產業例如數碼產業、網絡游戲等的快速發展,也逐步形成了對電子支付的大規模需求,使得電子支付應用領域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3)電子支付市場發展迅速
雖然我國電子支付起步較晚但是我國電子支付市場規模發展十分迅速。據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的交易額規模為500億元,網上支付用戶規模就達到了5500萬。2007年、2008年交易額規模迅速增長,增幅均達到100%。據市場研究調查《電子商務服務業及阿里巴巴商業生態的社會經濟影響》,預計我國2009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將達到25100億元,而2008年,我國也僅有四個省份的GDP總量超過20000億元。因此作為電子商務最主要的支付方式,電子支付市場正在迅速擴大。此外,我國銀行間也已建立了諸如商業銀行的行內電子匯兌系統、全國銀行電子聯行系統、全國金卡中心的POS網絡等各種現代支付系統。
4 威脅
(1)社會誠信環境缺失
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于信息渠道不暢通,造成信息不對稱后所帶來的問題,使得交易雙方更加容易獲得對方更詳細的信息,因此在社會信用較高的國家,電子支付可以快速發展起來。但是對于我國情況來看,由于我國社會誠信觀念不足,因而經濟活動缺乏必要的信用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信用體系發展程度低,并未針對個體或者企業用戶保留足夠的資信資料。加上行政劃分限制造成可記錄個人資信情況的各部門,例如稅務等,并不能與銀行共享信息,因而嚴重制約了電子支付產業的發展。
(2)相關法律仍然需補充完善
法律法規對一個產業快速發展的起著引導,規范的作用。但是目前為止,國內相關政策的制定及頒布明顯落后于電子支付產業發展的進程。目前結算相關法律僅限于傳統結算支付方式。網絡立法方面則僅停留在網絡建設、運營、域名注冊、網絡安全等初級階段。雖然在2005年,政府開始加快對其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完善,相繼出臺了《電子簽名法》、《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電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見稿)》等相關文件,對市場進行規范。但是電子支付方面相關法律的仍然不足,并為規定支付雙方的權利以及義務,對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也缺乏必要的管理辦法,尤其在出現爭端后,對責任認定、劃分、仲裁都未加涉及。所以針對性仍然有待提高,否則不僅影響到電子支付產業的發展,也涉及到公眾交易安全,甚至增加國家金融傳導、擴散的危險。
三、建議與對策
相比傳統支付方式,雖然電子支付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作為新興的支付方式,它對經濟和金融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電子支付不僅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為公眾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提高了經濟的運行效率,節約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快我國電子支付各方面的發展進程。
第一,需要完善目前的國內支付環境。雖然在目前我國金融設施得到改善,商業銀行也逐步建立起現代支付系統,但是公共網絡電子支付系統的建設仍然有待提高。有必要在原有金融專用網絡的基礎上,加強系統化,綜合性的應用,商業銀行間,逐步建立統一的信息中心,協調各銀行間以及各地銀行間的業務,逐步建立統一的信息中心,以推動電子支付應用的快速發展。
第二,政府一方面應當對電子支付的發展予以更多的扶持,例如:人才、技術、科研、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應當加快健全相關的法律保證體系。其中不僅應當明確電子支付雙方的權利以及義務,同時也應該對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電子支付業務流程等相關內容,制定更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從而為電子支付的持續發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和服務支持體系。
第三,建立社會誠信體系。作為經濟活動的信用保障,社會誠信體系不僅影響著電子支付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建立社會誠信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法律制度的規范下,不但需要加強個人誠信道德的教育,還應當建立獎懲機制,喚起公眾對社會誠信的重視,為電子支付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第四,加強電子支付的宣傳,普及電子支付的基本知識,從而消除公眾對電子支付安全的隱憂。
總之,傳統的支付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電子支付成為了經濟全球化和計算機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的產物,其特點決定它必將取代傳統支付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其優勢,解決目前電子支付所面臨的問題,從而促進電子支付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