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界,三大需求——投資、消費、進出口貿易被視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它們共同影響著經濟增長的態勢。本文根據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前后“三駕馬車”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得出結論:我國的三駕馬車發展還不均衡,最后提出我國GDP長期穩定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三駕馬車;GDP;經濟危機;貢獻率
在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已作為核心指標,反映一定時期內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從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終需求——投資、消費、凈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因此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
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經濟危機在2008年爆發了。中國的經濟也因這次危機而嚴重受挫,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對GDP增長的貢獻也產生了變化。
一、全球經濟危機前
回顧過去,在2003~2007年的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始終是投資和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如下表所示。
對我國2002~2006年的測算結果表明,在上升的經濟周期中,在國內最終產品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增長率遠低于投資、出口的增長率。這就必然導致:在三駕馬車拉動的增加值中,消費拉動的比重逐年下降,投資拉動的比重大致保持不變,出口拉動的比重逐年上升;在GDP的增量中,由消費拉動的增量貢獻最小,投資拉動的增量貢獻居中,出口拉動的增量貢獻最大。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
2007年,中國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共同發力,形成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但是,投資和貿易順差增長過快,內需相對不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在11.4%的GDP增長中,消費、投資、凈出口分別拉動GDP增長4.4、4.3、2.7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GDP為246619億元,同比實際增長11.4%。在“三駕馬車”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8%,加快3.1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4.8%,加快0.9個百分點;貿易順差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減緩26.3個百分點。
二、200B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三駕馬車的推動率都在放緩
國家統計局2009年1月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30萬0670億元,比上午增長9.0%,這一增幅創下2001年來新低。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三季度增長9.0%,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000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4萬6183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2萬0487億元,增長9.5%。
盡管去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回落到6.8%的速度,但是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仍然保持了9%的增長。根據IMF的最新估計,中國的9%的增長率依然是一枝獨秀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從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的增長情況來看,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結構有所改善。2008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萬2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12月份當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9%。消費方面,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萬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個百分點,12月當月增長19%。進出口全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四季度增速回落較多。全年進出口總額256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出口增長17.2‰進口增長18.5%。四季度進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長4.3%。
三、2009年“三駕馬車”分化嚴重
2009年前三個季度我國GDP實現了7.7%的增長,全年“保8”已無懸念。不過,“三駕馬車”的貢獻分化嚴重。對于前三季度的GDP增長,投資貢獻了7.3個百分點,消費貢獻了4個百分點,出口拉動是-3.6個百分點。預計今年全年我國投資、消費、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可能呈“8-4-(-2)”的格局。相較2007年的“4-4-2”和2008年的“4.6-4.5-0.9”,投資和消費的不平衡大幅加劇。
四、結論
在2003~2007年的經濟周期上升階段,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始終是投資和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2008年和2009年,由于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為了對沖外需急劇萎縮,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財政和信貸拉動,消費狀況沒有顯著改善,貿易順差同比增速則連續7個月為負。面對這種情況,在經濟增長中降低資本形成的貢獻率、提高最終消費的貢獻率,即“調結構”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應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自1998年首次提出擴大國內需求以來,我國已經連續11年將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由于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可以預見,隨著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不斷得以鞏固,2010年經濟政策將會重回“調結構”主線上來。
五、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結論,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如下預測和建議:
1 把調整結構作為長期政策,同時支撐消費行業的發展
2009年,國家已經開始根據經濟回升趨勢而適度微調中央投資節奏,對于部分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的審批控制明顯加強,新開工和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速近幾個月持續高位走平。
與此同時,拉動消費的政策也已陸續出臺。家電下鄉引爆了冰箱、電視和空調的需求釋放;購置稅減免、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刺激了汽車行業快速復蘇;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也在推動醫療衛生需求快速增長。在“擴內需、調結構”的政策背景下,政府很可能延續對消費的扶持政策。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潛力。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增長迅猛。城市消費步入更新換代期以及農村消費開始追趕城市,成為我國消費長期增長的動力。消費的崛起不僅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提供有力支撐,也將促進全球經濟的再平衡。
在支持政策有望延續和消費潛力開始釋放的雙重刺激下,明年經濟有望繼續保持較高的景氣度。
2 保增長這個目標不會變,適時增加投資
“保增長”仍然是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GDP的增長不但關系到經濟總量,也關系到就業和市場信心,更是上市公司利潤提升的基礎。
歷史數據顯示,當經濟增速在8%以上的時候,企業利潤將加速提升。1997~2002年間,GDP季度累計增速在8%左右波動,上市公司平均EPS的季度累計增速在-40%~10%,2003~2007年間,我國經濟快速增長,GDP季度累計同比增速超越8%,甚至攀升至12%以上,期間上市公司平均EPS的季度累計同比增速大幅提升,在2005年和2007年的一季度都一度逼近80%的高位。在未來信貸投放回歸常態的背景下,業績的超預期增長無疑是推升股價的最大動力。
總體來看,經濟政策有望圍繞“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展開。一方面,“調結構”是我國長期面臨的基本任務,是“保增長”的基礎,相關政策必將持續推進,另一方面,“保增長”仍然是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如果經濟出現大幅回落,也不排除增加投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