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能源危機的出路
新能源是未來世界的主體能源,一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好壞將直接影響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發展替代能源,實現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替代是解決當前世界能源供需瓶頸、供需結構性矛盾以及減輕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世界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保障。
中國正在積極開發水電、核電,鼓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開發利用地熱能和海洋能。據中國新能源網預測,到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從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2035~2040年,這一比重將占到一次能源總量的25%以上。
二、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態勢
1 我國能源消費現狀分析
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所占比例由2001年27.6%、2002年24.62%下降到2003年23.36%、2004年22.26%、2005年21.60%、2006年21.1%,天然氣所占比例由2001年2.96%、2002年2.71%下降到2003年2.50%、2004年2.53%,繼而上升至2005年2.8%和2006年3.0%,所占比例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能源消費國的一般水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竟達70%,遠遠超過全球的平均水平(28%),而且,今年來有逐步上升的趨勢。主要原因是相對油氣資源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而且,相對工業國家我國過去對使用高污染的煤炭幾乎沒有環保的政策限制和外部成本合算。
2 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
(1)新能源行業的介定
新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它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于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
一般地說,常規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被大規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相對于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氧氣等。
(2)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政策及激勵機制欠缺
在現有技術水平和政策環境條件下,除了水電和太陽能熱水器有能力參與市場競爭外,大多數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資源分散、規模小、生產不連續等特點,在現行市場規則下缺乏競爭力,需要政策扶持和激勵。目前,國家支持風電、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夠完整,經濟激勵力度弱,相關政策之間缺乏協調,政策的穩定性差,沒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②市場保障機制還不夠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沒有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雖然國家逐步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沒有建立起強制性的市場保障政策,無法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可再生能源發展缺少持續的市場拉動,致使我國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發展緩慢。
③技術開發能力和產業體系薄弱
除水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和沼氣外,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水平較低,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設備制造能力弱,技術和設備生產較多依靠進口,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同時,可再生能源資源評價、技術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等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要求,沒有形成支撐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體系。
3 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展望
(1)水電
今后水電建設的重點是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黃河上游和怒江等重點流域,同時,在水能資源豐富地區,結合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需要,加快開發小水電資源。到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9億千瓦,其中大中型水電1.2億千瓦,小水電50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2000萬千瓦;到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億千瓦,其中大中型水電2.25億千瓦,小水電7500萬千瓦。
(2)生物質能
重點發展生物質發電、沼氣、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和生物液體燃料。到201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50萬千瓦,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90億立方米,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440億立方米,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到10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0萬噸。
(3)風電
①到201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重點在東部沿海和“三北”地區,建設30個左右10萬千瓦等級的大型風電項目,形成江蘇、河北、內蒙古3個100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建成1~2個10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試點項目。
②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在廣東、福建、江蘇、山東、河北、內蒙古、遼寧和吉林等具備規模化開發條件的地區,進行集中連片開發,建成若干個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大省。建成新疆達坂城、甘肅玉門、蘇滬沿海、內蒙古輝騰錫勒、河北張北和吉林白城等6個百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并建成100萬千瓦海上風電。
(4)太陽能
發揮太陽能光伏發電適宜分散供電的優勢,在偏遠地區推廣使用戶用光伏發電系統或建設小型光伏電站,解決無電人口的供電問題。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設施配套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擴大城市可薦生能源的利用量,并為太陽能光伏發電提供必要的市場規模。為促進我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發展,做好太陽能技術的戰略儲備,建設若干個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電站和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電站。到2010年,太陽能發電總容量達到30萬千瓦,到2020年達到180萬千瓦。
(5)其它可再生能源
積極推進地熱能和海洋能的開發利用。合理利用地熱資源,推廣滿足環境保護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供熱水和地源熱泵技術,在夏熱冬冷地區大力發展地源熱泵,滿足冬季供熱需要。在具有高溫地熱資源的地區發展地熱發電,研究開發深層地熱發電技術。在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發展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淺層地熱能進行建筑采暖、空調和生活熱水供應。到201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400萬噸標準煤,到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1200萬噸標準煤。到2020年,建成潮汐電站10萬千瓦。
三、新能源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我國新能源行業已經有了快速的發展,國家對于新能源產業的重視力度也在空前加強。新能源產業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體現于三個方面,一是投資拉動效應,二是能源供給效應,三是技術進步效應。投資拉動效應是通過新能源產業自身的大規模投資創造產值和帶動就業;能源供給效應是新能源可以為其他產業提供替代性能源,彌補可能出現的能源供應缺口;技術進步效應是新能源的應用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整體技術創新,增進社會福利。但就目前的條件來看,受制于市場、成本和技術等因素,新能源產業短期內仍無法擔當起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重任。政府應該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培植力度,是新能源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