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蘇的大潮里,中國船舶制造企業成為世人眼中的又一名弄潮兒。歷經5月份全球“零訂單”的慘淡歷史,目前手持全球最多訂單的中國船舶企業自然成為世界明星。
然而,“率先復蘇”贊譽四起的同時,“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更加嚴峻地擺上了臺面。尤其需要謹慎的是,金融危機至今,中國造一船“零訂單”企業依然居多,部分老訂單也遭遇撤單等問題。近期船舶股票出現的持續動蕩和滑落則更加令人擔憂。如此情況之下,船舶投資更加應該理性回歸,切忌盲目跟隨“復蘇”之風。
1600萬噸重壓
“判斷船舶行業是否真正復蘇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世界整體經濟形勢、貿易狀況和具體船企的發展情況。而單單兩個月幾百噸的接單是不足以充分說明的,并且從國際大船東近期趨向看也沒有再下新訂單的跡象。所以,對待‘復蘇’我們還需客觀冷靜,不能盲目樂觀。”中國船舶信息中心船舶產業研究部張嘉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6月份中國造船完工量達123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2%新接訂單41艘共470萬載重噸,在率先走出今年前5個月新增訂單均沒有超過百萬載重噸的最低谷后,7月份中國船企新接訂單超過410萬載重噸,占全球市場份額近七成。從以上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對船舶行業70戶重點監測企業的統計數據看,中國船舶制造業似乎確實出現了令人欣喜的復蘇跡象,連續兩個月創下造船接單全球第一。
但是,換個角度,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同時的另一項統計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中國船舶工業月均成交30萬噸,與前3個季度月均成交相比,跌幅達95%:今年上半年船舶行業70戶重點監測企業新承接船舶訂單54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80.7%;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6793萬載重噸,比年初有較大幅度下降。
更為重要的是,工信部日前發出造船行業過剩產能1600萬噸的警示,約占總能力的1/4。據了解,2008年,中國造船完工2881萬噸,新接訂單581 8萬噸,年底手持訂單20460萬噸,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29.5%、37.7%和35.5%。而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手持船舶訂單2169.7萬載重噸,雖然暫時位居全球第一,但這樣的接單比例對接今年前5個月中國船舶工業55.5%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產能過剩危機明顯加重。
“復蘇”的背后
除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之外,“復蘇”的背后還上演著“零訂單”,“撤單”和惡性競爭等復雜的市場環境。
當記者分別致電上海、浙江等地多家造船企業了解實際訂單情況時,多數負責人均表示擔憂——2009年上半年至今,尚未接到任何一家訂單。
“我們企業上半年也是零訂單,一艘船的制造周期一般都在2年左右,現在的生產基本是前兩年接下的,大約可以排到2011~20 2年。”上海一位不愿吐露姓名的船舶市場人士說,“按照這種形勢,對于一些前兩年本來就訂單不足的企業,2011年以后將面臨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這位市場人士吐露,今年7月份,中國簽下的超過410萬載重噸的訂單中,有4艘是40萬噸的礦砂船,所謂礦砂船是散貨船的一種,主要用來運載鐵礦石。
有市場計算,國產鐵礦石經品位換算,如果全部以進口替代可能會為世界鐵礦石海運需求提供40%~50%的上升空間。顯然,這和目前正值敏感的中國鐵礦石談判不無關系,有一定的偶然性。
“同時,低迷市場之下為了爭奪訂單,不少船廠競相壓價,惡性競爭。6月底修船換板價格已從2008年9月底的2800~2900美元/噸下降到1200美元/噸。”這位市場人士補充。
謹慎投資
“船舶企業的投資沖動可以理解,機遇需要去抓住,但發展更要講科學,在產能過剩明顯嚴重的情況下,投資發展一定要慎之又慎。”張嘉國表示。
張嘉國強調,在國際經濟不景氣、航運大幅萎縮的情況下,造船企業要自覺加強自我調整,認清產品的發展方向、結構優勢和特點,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船舶質量和造船技術水平上,控制產能擴張。
一般來說,在產能過剩情況下更容易出現不同所有制企業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尤其是中小船企,在對市場的分析研究和判斷上很可能被一時的利益所驅盲目投資,同時,也有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沖動,因此,這種背景下,船舶投資更加應該理性謹慎。
今年2月通過的《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除《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年)》內的造船項目外,各級土地,岸線、環保、金融等相關部門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塢、船臺項目的申請。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裝備專用基礎設施項目需報國家核準。今后三年,暫停審批現有造船企業船塢、船臺的擴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