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的英國《金融時報》刊登題為《被顛覆的全球化》的文章,指出國際供應鏈發展的新趨勢將是跨國制造商逐漸放棄全球供應鏈,而轉向區域化供應鏈。未來制造業將從中國向東歐,拉美等地遷移,中國可能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總結起來,提出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有兩點:第一,能源價格的高漲和能源供應不足使國際運輸成本攀升。第二,全球制造業向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集中,產生了“地域性風險集中,增加了系統受供應鏈斷裂攻擊的可能性”。
深入思考該報提出的兩點依據。可以發現,事實上這兩點根本站不住腳。第一,近兩年來國際油價的高漲,與美元匯率的波動和國際金融資本的炒作密切相關,而不完全是國際石油市場實際供需的真實反映。第二,國際貨物運輸的成本在短期內可能受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但從中長期看,隨著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國際運輸費用相對于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所占商品價格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第三,跨國公司的供應鏈布局決不是僅僅考慮國際運輸成本這個單一因素(這也不是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而是會綜合考慮東道國的人力資源價格和素質、基礎設置,產業配套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政府扶持政策等多種因素。如果綜合考量,目前以及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中國相對于東歐、拉美等國家仍然會保持著較強的競爭優勢。只要這種競爭優勢依然存在,跨國公司就不會在短期內輕易調整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布局。我們不否認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高企和環保政策的強化,可能會有一小部分企業轉向區域化供應鏈。但全球供應鏈的基本格局以及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顯著改變。第四,關于全球制造業的地域集中帶來的風險集中。應該認識到這種制造業的轉移和集中趨勢,是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市場力量自發形成的國際產業轉移(而不是某幾個國家產業扶持政策造成的),這種產業轉移是具有效率的,帶來了各參與國生產率的提升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對各方都是有利的。在完全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和制造業資本的流向形成了目前向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集中的格局,這符合效率改善原則,更多體現的是各方收益和福利的最大化提升,作為經濟觀察者,不能只單一方面緊盯著風險這一次要因素。
其實,供應鏈發展的區域化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這只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的一個方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由淺入深分別包括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政治聯盟等,不同的區域一體化政策安排在會不同程度上促進供應鏈的區域化發展。討論供應鏈的全球化和區域化的關系,離不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系,前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后兩者關系的表現,后兩者的關系決定著前兩者關系。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趨勢。科技進步,更多國家實行開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這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但其發展進程卻是經歷著各國的政策博弈而曲折前行的。理論上講,經濟全球化將使所有參與其中的國家都受益,但在一定時期內,會存在各成員國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情況。所以WTO多邊貿易談判總會面臨重重阻力,這就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目前區域一體化目標已成為很多國家經濟戰略的一部分,發展方興未艾。關于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關系,被公認的主流觀點“兼容和過度論”。而《金融時報》文章的觀點認為供應鏈發展的區域化將顛覆全球化(其標題就被鮮明的定為“被顛覆的全球化”),這種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沖突論”在國際經濟理論界已越來越多的受到批判,正在逐漸被邊緣化。應該看到,區域一體化是對全球化的一種重要補充,并不排斥也不會取代全球化,而是與全球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共同發展的,區域一體化不代表會出現世界經濟的地區分割。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在短期內可能存在矛盾,但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完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一體化在現階段具有其必然性,它的發展離不開全球化多邊主義的組織與制度基礎,區域一體化的成長也有利于全球化的縱深發展。在供應鏈方面,區域化只能是全球化進程中的階段性形式。
總之,在全球供應鏈的未來發展方向上,區域化只能是短期,局部和階段性的,全球化才是不可逆轉的長期和整體潮流。隨著國際分工,國際產業轉移的加速發展,以及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未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而不是被削弱。近幾年內,中國仍將是發達國家生產服務外包和國際直接投資的首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