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美貿易高速增長,隨著貿易量的增加,產品結構的升級,高科技產品的增多,涉及知識產權糾紛的案件也日益增多。目前,中國大陸已繼日本、臺灣之后成了受“337”調查最多的地區,對于一個制造大國的企業來說,應訴像“337”之類的貿易官司,我們的企業如同呀呀學言的小孩,無論在經驗還是專業知識方面,都相差很遠,更不用說主動性了。
日前,本刊記者獨家采訪了中國唯一一家主動申請加入美國“337”調查并勝訴的企業一一鹽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鹽城捷康”)CEO安立軍,采訪當中他的一些觀念讓記者耳目一新,他說“要把知識產權保護當作一項投資來對待”。他強調“關鍵要看企業的定位,如果你的企業定位是一定要靠這些發達國家來生存的,那么你要必須把知識產權作為戰略定位來考慮,必須要把知識產權作為投資來考慮。”
鹽城捷康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中外合資并單一生產三氯蔗糖的企業,三氯蔗糖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從蔗糖里提煉并經過化學反應而成的一種非營養型高倍甜味劑,甜度相當于蔗糖的600—650倍,它的安全性特別高,添加在食品和藥品中,對人體沒有副作用。目前,全球有3000多種產品采用這種甜味劑,比如可口可樂、黃金搭檔、康師傅等品牌的產品都在使用。據介紹,全世界只有中國和美國的少數企業生產這一產品,而泰萊三氯蔗糖公司是美國唯一一家生產三氯蔗糖的企業,在三氯蔗糖市場需求發展迅速的前提下,泰萊公司為了保持其在三氯蔗糖市場的絕對壟斷地位,于2007年4月6日,與英國泰萊科技有限公司(合稱“泰萊公司”)以專利侵權為由,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對中國三家三氯蔗糖生產企業和國內外貿易商等25家被告展開了針對三氯蔗糖及其下游產品侵權行為的調查。
根據“337”法案規定,一旦調查成立,便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普遍排除令,即中國的所有三氯蔗糖企業都不得再向美國出口該產品;另外一種是有限排除令,即應訴獲勝的企業可以繼續出口,其他企業則被排除在外。據安立軍介紹,此次,美國泰萊公司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簡稱“LTC”)提起了337-TA-604針對五項專利的調查申請,所簽發的就是普遍排除令,一旦泰萊公司勝訴將排除所有來自美國境外的三氯蔗糖及下游的產品。
2007年5月6日,ITC受理了泰萊公司的申請并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調查通知。
雖然捷康公司不在此次調查的范圍內,但捷康的產品已進入美國市場,并且在美國有很多潛在客戶,泰萊公司的這一舉動對剛剛起步的捷康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做出決定前,捷康公司經歷了痛苦的掙扎。安立軍說:“當時公司用了3個月的時間進行抉擇,是主動參與還是背地里看熱鬧,公司的高管及律師顧問在考量了各種因素,并先后聽取了技術研發人員對自身技術特點的匯報和美國方面的專利律師仔細研究后,作出了果斷的決定——主動出擊。”他介紹說,當時,泰萊公司的律師自見到申請的第一天起就竭力反對,他們認為這樣一來不僅打亂了泰萊的戰略部署,還會逼迫泰萊公司追加律師人員及律師費,尤其是在泰萊沒有捷康公司任何的證據儲備和法律方案的情況下,增加了泰萊的敗訴幾率。對于ITC的法官來說,也很少遇到有企業在4個月后主動提出加入的,更沒想到是中國企業。
但是捷康公司還是根據ITC的法律要求提出了自己的四條理由,最終通過了ITC的法官審核并認為捷康符合ITC的程序要求,而ITC的委員一致同意ITC法官的決定,就這樣,捷康公司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主動申請加入并成功接受ITC調查的生產企業。
2008年9月22日,ITC根據相關法律對此做出裁定:進口到美國的三氯蔗糖及下游產品不侵犯泰萊公司的訴請的四項專利,對于泰萊公司訴請的另外一項專利,ITC沒有管轄權。截止至2009年6月6日,美國總統沒有行使60天的否決權,從而,ITC的裁決正式生效。至此,捷康公司成了全球唯一ITC勝訴又沒有地方法院訴訟的三氯蔗糖制造企業。
此次捷康公司主動加入“337”調查雖耗資300多萬美元,但贏得了法律上的完勝,而且還贏得了市場上的巨大成功。安立軍說:“通過這場官司,最大的收獲是,第一取得了全球第二的市場地位,同時,樹立了品牌,把這個品牌的知名度在全球范圍內作了最大的提升;第二,利用訴訟的時間建立起了全球的銷售網絡;第三,保障了投資人的利益。在訴訟期間內,我們的投資人也比較有信心,不斷地對企業進行投資。通常,如果作為被告的話,一般情況下投資人是沒有信心的;第四,吸引了高級管理人才。我們充分抓住了這個訴訟的機會,整合了我們所有的資源,使原本落后于同行十幾年的企業,迅速成長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的企業。而且取得了20年的市場通行證,市場機會估值在200多億元左右。”記者認為。此案的成功意義不僅如此,關鍵是它遏制了國外行業巨頭濫施“337”法案的囂張氣焰,同時,也為中國企業在應對境外知識產權訴訟和維權方面提供了典范。安立軍對記者的觀點表示贊同并略帶微笑地說“這是公司在投資理念上一次突破性的創新——以市場養法律,以法律推動市場。即利用美國市場賺來的錢來打美國的官司,以美國的法律規則維護并拓寬市場的渠道。說到底就是戰略的問題。”他說“國際貿易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特別是高科技產品,這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是不可避免,那就勢必要花費一定的律師費,這個律師費如果在未雨綢繆的情況下就叫投資,如果是在亡羊補牢的情況下就叫費用。”
安立軍把打這類的貿易戰輕松地比喻成打撲克和賽馬游戲,他說沒什么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亂了陣腳,不怕對方的出牌規則,因為,規則都是相同的,關鍵是你首先要了解這個規則,要運用好這個規則,然后,再搶占出牌權,這是最主要的,如果企業不在這些方面去考慮,而是采取躲避、僥幸的心里,能省的就省,能搭順風車的就搭順風車,這樣一來,最后倒霉的還是你自己,別人打完了,你也占不了光,不是輸了官司就是輸了市場,有的甚至兩者都丟失了,所以,安立軍建議,外向型的企業~定要注重維護自身的知識產權,一定要改變投資理念,要把知識產權的保護作為一項投資來對待,另外還要熟悉法律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占據法律的主動權,同時,要把這個主動權跟市場主動地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