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和制造業升級是所有制造業大國都邁不過去的一個“坎兒”。重要的是,重工業化的產業背景將延長中國制造產能過剩的存續時間;此次金融危機倒逼中國制造業格局需要做出重大調整;中國要選擇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和反危機的突破口,實現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突圍。
全球產能過剩矛盾突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以汽車和住宅消費為核心市場需求結構的升級,重化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從而使中國工業化進程呈現出了重化工業特征。中國目前工業化率達43%,遠高于其他國家完成工業化時的水平,其中,重化工業占整個工業比重不斷上升至70%以上。重化工業的資本規模大,投資周期長等導致固定資產投資不得不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從而延長了產能過剩的存續時間,重化工業的產能過剩也隨著經濟下行而周期性發生。
目前,代表全球制造業景氣指數的JP摩根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PMI指數連續數月回升。美國5月PMI數據表明,雖然美國制造業繼續萎縮,但整體經濟在經過7個月的收縮之后,已經顯示出反轉的跡象。歐元區和日本的制造業經理人先行指數也均有不同程度回升。而中國的PMI指數更是連續5個月反彈,跨越經濟周期的分界線,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11個分項PMI指標中,6項超過50%(產出、新訂單、就業、供應商配送時間、采購、購進價格),1項達到50%(進口),只有4項仍低于50%(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出口訂單、積壓訂單)。這表明中國制造業活動的復蘇已經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撐。
但是,對于這些復蘇跡象我們不能輕言樂觀。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制造業相關部門的外部需求將有所減弱,部分行業產能面臨重新調整。就產能擴張與經濟周期的關系而言,在經濟波動周期由上行期向衰退初期的轉化階段,社會總供給明顯大于總需求,伴隨存貨同比的持續上升,企業開始選擇減少產能利用率,意味著經濟進入“去產能化”階段,經濟衰退也由此進入深化期。一般而言,在“去產能化”過程中,反映“去產能化”程度的指標即產能利用率持續下行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從各大經濟體看,產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繼續。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較歐元區的下降幅度更顯著。2007年9月份,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達79.7%,而至2009年4月份已下降至69.1%水平,為1967年開始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歐元區2008年第四季度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約為81.6%,較2007年第二季度84.6%的水平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日本鋼鐵行業和石化工業產能利用率分別出現了30%和20%左右的下滑。凸顯了金融危機對制造業大國的重創。
金融危機也使得中國產能過剩的周期性調整提前到來。目前,中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2008年以來,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問題非常突出。按照在建和已投產產能計算,如果以2009年4.6億噸的產能指標計算,2009年,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只有78.4%。此外,制造業上游行業和一些新興行業也出現大面積產能閑置狀況。今年一季度氧化鋁產能閑置38%、焦炭業產能閑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產能閑置20%。作為全球芯片制造發展最快的市場,一季度中國半導體制造產能利用率下跌至43%,是2004年第二季度最高點92%以來的巨幅下跌,芯片和半導體制造業產能閑置接近60%。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的產能過剩與中國經濟波動有很大的相關性,中國制造業曾出現過兩次產能過剩(1996-1989年和2005年前后),但與前兩次產能過剩不同的是,這次是制造業中重工業的普遍產能過剩。由于重工業產業關聯度高、迂回生產環節較長,因此,“去產能化”和“再產能化”的周期和調整幅度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外向型制造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以及制造業整體產能利用率的全面回升,還有賴于全球經濟的整體復蘇。
走出危機最終要靠制造業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引擎。30年問,中國制造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78~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約15%,高于全部工業與GDP年均增幅。“中國制造”龐大的生產能力,使其每產生10%的增長,就能拉動全球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2007年,中國制造業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計算達到1.3萬億,在全球制造業中比重從3%提高到13.2%,成為世界第二大制造業大國。
在制造業中,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逐年上升。上世紀90年代,中國已經通過各種貿易方式進口必要的設備,建立起了自己的生產能力。因此,中國加工貿易開始出現順差。自此,加工貿易無論是在GDP增長中的份額,還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都凸現了重要地位。特別是1998~2008年,加工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每年平均達58.6%,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達4.8個百分點(以GDP平均增長率8%計算)。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制造業也面臨全球分工鏈中的貿易失衡。1997年以來,中國與發達地區制造業貿易快速增長,中國制造業部門對發展經濟體的貿易順差逐年上升。這表明了中國更深層次地參與了經濟全球化進程,融入了全球分工體系,“中國制造”在當代國際制造業體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摩擦點。
客觀地講,中國離制造業強國還很遙遠。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制造業貿易大國,但是應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制造業利益分配中面臨著嚴重的失衡。由于中國制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制造業整體附加值不高,中國制造業仍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下游,中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卻大量進口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價格的“三高”產品,使中國制造業部門對外貿易的條件呈現明顯的惡化趨勢。
化解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新機制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調整制造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要真正走出全球經濟危機,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為現有龐大的生產能力找到與之相適應的需求,通過海外投資等方式,尋找產能過剩新的宏觀治理路徑。
從時間周期看,制造業產能的普遍過剩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緩解。因此,積極主動地創造外需,可以為制造業和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效益。
一是輸出過剩制造業產能,提高制造產出水平。對新興市場增加投資不僅是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和避開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也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布局。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非洲。拉美等地對中國制造業高端耐用消費品,機械設備、高端機床、數字化通信產品有相當大的需求,中國的設備和技術也普遍適應他們的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更具比較優勢。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的產能輸出效果明顯。從今年第一季度的統計來看,中國制造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124.3億美元,同比增長32.6%。其中,在亞洲實現營業額64億美元,同比增長40.9%,占51.5%;在非洲實現43.3億美元,同比增長35.2%,占34.8%。有效地帶動了大量國產設備、材料、技術出口和勞務輸出,促進了國內制造業等多個相關行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巨大。相信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將為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是通過發行債券,將過剩的制造產能轉化為債權,有利于推進加快制造業全球布局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期,有專家建議,將過剩的制造產能轉化為債權。現在的問題是債權如何轉化?筆者認為,可以嘗試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工業振興”債券、“基礎設施援建”債券等,支持中國企業在非洲、拉美或中東等地從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對方可以以人民幣債券的方式償還,也可以以中國所需要的資源勘采權益等方式作為對建設投資的償還。這樣,不但對中國制造全球布局有所促進,也可以間接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