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是當今發展得最快的傳統產業。目前,世界植物藥市場總價值已超過600億美元,且每年還在以10%的速度增長。據有關國際組織預測,今后一段時期,國際傳統藥品市場將增長至1000萬美元的銷售規模。這無疑將給中國中藥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發展前景誘人
目前,中醫藥產品和醫療服務已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08年,中藥進出口額達到17.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08%,增速高出2007年3.5個百分點。其中,進口4.43億美元,同比增長24.46%,增速高出2007年5.2個百分點;出口13.0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4%,增速高出2007年2.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8.66億美元。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副主席黃建銀指出,中醫藥產業“走出去”的基本規律是,以中醫藥服務貿易帶動產品貿易,產品貿易帶動服務貿易。隨著國際范圍內醫療模式的轉變和回歸自然潮流的興起,以及中醫藥產業水平的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近年來。在國際范圍內,包括中藥在內的傳統藥品得到迅速發展。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副主席董志林認為,導致傳統藥品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的主要因素有四。首先,隨著人們對化學藥品副作用認識的深入,國際醫藥市場中傳統藥物的用途和影響不斷擴大其次,世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對社會、環境。心理及生活方式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導致人類疾病譜和健康觀念發生巨大變化,僅依靠單一的現代醫學技術已不能應付這種復雜的新局面,第三,世界各國在尋求抑制醫療費用不斷上漲、減輕公共福利開支沉重負擔的有效途徑的同時,紛紛把目光投向傳統藥品,對植物藥的認識逐漸加深,其對待傳統藥品的態度已明顯轉變;第四,隨著現代科技的運用,傳統藥品的質量、安全和可控性得到保證,這大大增強了政府和消費者的信心。
經過數千年發展,中醫藥學在老年人養生。保健,康復及疾病預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特別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輔助下,中醫藥在老年醫學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得到國際老年醫學界的認可。黃建銀表示,當前,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加劇也為中醫藥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權威機構分析認為,從1950年到2025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兩倍多,從25億增加到82億。其中,老齡人口將增加4倍,從2億增加到11億,人口老齡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中醫藥在老年群體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其市場前景誘人。
仍處成長階段
“所謂中藥產業國際化的概念,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中國中藥產業向全球銷售產品,提供服務;第二層次是中國中藥產業向全球配置資源;第三層次是中藥作為藥品進入世界醫藥主流市場,中國中藥企業、跨國公司和戰略投資者共同配置世界中藥資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強調,由于受制于多種因素,目前,中國中藥產業國際化仍然處于成長階段。
中藥進入歐美市場路途依然遙遠。中國“九五”、“十五”期間提出的實現2~3個中成藥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目標至今沒有實現。據董志林介紹,中國至今仍沒有一個國際級的中藥高科技產品。目前,本土企業主要將原材料和半成品以低價售給國外企業,在外加工成成品后銷售,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又高價返銷到國內。
中藥在西方國家仍然沒有合法身份。黃建銀指出,目前,中醫藥尚未得到國外政府的足夠重視,還無應有的法律地位。中醫藥只能作為一種民間的替代療法而生存發展。中藥產品只能作為食品、營養品和食品補充劑,化妝品進入西方市場。高門檻的技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給中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設置了巨大的屏障。各國政府不斷用藥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措施,加強對傳統藥品的管理。他們制定或提高相關的技術要求,如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量、微生物限量標準等,使中藥的推廣和使用受到諸多限制。
國內中藥行業“小、散、亂,差”的現象嚴重。澳中貿易促進會副會長林東峰表示,產業低水平表現在兩個方面:內部經營上,部分企業還有較多的短視行為,如不惜重金鋪天蓋地地做廣告,而只以很少的資金用于科研投入和提高產品質量。對外貿易上,中國出口的中藥產品存在嚴重的包裝問題,現有產品包裝幾乎都不符合西方國家的法規和市場要求。主要表現在成分表達含混不清、生產日期和產品批號不規范、有的是全中文、有的把功能和主治用英文寫得特別細、包裝設計過于中國化、紙張差等方面。
此外,目前有的企業常委托代理公司出口,有的企業或代理商甚至有意把假冒偽劣產品銷往海外市場,這嚴重損害了產品的聲譽。與此同時,中國幾乎沒有一個產品在國外獲得知識產權,而大量的“洋”中藥在中國卻擁有知識產權。
期待政府主導
專家呼吁,政府須打破各自為政的僵局,加強合作,主導中醫藥國際化。中醫藥企業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并注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管理者,積極防范包括資本運作風險在內的各種經營風險。
促進中醫藥國際化,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董志林強調,在國際醫藥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和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下,創立自己的品牌中藥成為中國中藥產業國際化的當務之急。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和完善為國際所認可的中藥及其制劑的質量標準和規范,用國際通行標準對中藥和中藥制品進行安全性評估。同時,還應制定相關政策并加大投入,如采取對出口產品免稅或出口補貼的方法,支持那些具有發展前景的中醫藥企業。此外,要以法律手段保護中藥資源,防止過度開發。有關數據顯示,目前仍有60%的中藥材資源來自野生,栽培藥材只占40%。要大力推廣種植和養殖,并尋找和開發替代品,確保瀕危野生植物有充足的資源。
劉張林認為,中藥企業的國際市場開拓是一個系統工程。中醫藥企業國際化的先決條件是企業領導者的國際化。企業領導者是企業運轉的心臟,企業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實質性資本和關鍵性資源,是經濟創新、技術創新的重要組織者和推動者,是現代企業運轉和經營的靈魂。盡管近年來隨著中國醫藥企業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企業領導者對國際市場的認知和熟悉程度不斷增深,但總體而言,中國醫藥企業領導者國際化意識仍有待加強。
醫藥行業投資大,風險高,醫藥產品是關乎生命健康的特殊產品,中醫藥企業如何在國際經營中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十分重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交流中心顧問陳茂仁博士指出,中醫藥企業國際化主要面臨市場準入風險,質量管理風險、經營風險,資本運作風險和跨文化風險等。以資本市場的運作風險為例,目前,國內A股市場上70多家中藥企業的市值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個茅臺集團的1/3。如果外匯市場放開,外資企業則可以通過很低的成本并購整個中藥產業,這種風險不得不防。在防范資本市場風險的同時,還要善于利用資本市場為國際化助力。陳茂仁建議,中藥上市公司可考慮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收購或并購國外現有傳統醫藥企業,利用其建立的市場銷售渠道和營銷經驗把產品打入世界主流市場。
黃建銀強調,練好內功、加大科技投入是中醫藥企業國際化的基礎。所有從事傳統藥或保健品生產的企業應清醒地認識到,未來傳統藥品國際競爭的核心是科技含量。企業只有加強科技投入,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開發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術產品,從低層次的價格戰和廣告戰中走出來,轉向高層次的技術戰,才能締造出品牌,走向國際主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