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雜件收藏比作聚寶盆:聚集珠寶,珍寶,財寶之盆。
雜件,老古玩習慣上又稱雜項。古玩范疇里面,除陶瓷外,可供上手把玩的工藝藏品,包括青銅器、玉器、家具、繡品等,都可稱為雜件。雜件收藏種類最多、形制最奇、工藝最精、范圍最廣,賞玩魅力無窮,增值潛力無限。雜件收藏,趣味在一個“雜”字。
雜件中的竹、木、牙、角雕,硯臺、紫砂壺、琺瑯器等,主要興盛于明代中期以后,清乾隆時期各種雜件工藝品的工藝制作達到了頂峰。明清時期的硬木家具及瓷器工藝紋飾,與竹木牙角玉雕、鼻煙壺、紫砂壺、硯臺上的雕琢工藝有很多相似之處。俗話說,一專多能,一通百通,明清時期很多雕刻家,既會雕玉器,也會雕竹器、牙器、角器、木器。凡懂得鑒定明清時期的彩瓷紋飾、家具紋飾、玉雕工藝者,多少也懂得竹木牙角玉雕,鼻煙壺,紫砂壺。銅墨盒上的雕琢工藝。
雜件的鑒定方法是采用橫向對比的方法,清乾隆時期玉雕工藝達到頂峰狀態,那么同時期的竹木牙角雕,也有類似玉雕乾隆工的風格。說雜件收藏如聚寶盆,特指雜件收藏品雜中有精華,雜中有珍寶,長年累月,積累多了,收藏家自然成了聚寶人。雜件收藏并不是剛介入收藏領域,就可以上手收藏把玩的,必須有前提條件。要有長年積累的見多識廣的收藏眼力;要有橫向對比鑒定的收藏經驗;要有敢于先下手為強的收藏膽略;要有持之以恒耐心覓寶的收藏信念。
自明代至清末,中國文化社會進入到一個空前繁榮的工藝品創作時代。宮廷崇尚賞玩工藝品,民間各地最優秀的工匠紛紛被招入宮廷內府,從事工藝品創作,使得明清工藝品創作達到有史以來的鼎盛期。自明代以來,著名的民間藝人層出不窮,如明代有嘉定竹刻祖孫三代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手爐制作家張鳴岐,玉牌雕刻家陸子岡,犀牛角雕制家尤通、鮑天成等:清初有硯雕刻家顧二娘。印鈕制作家楊玉旋。嵌銅銀器制作家石叟,象牙雕刻家黃振效等;近代有內畫壺名家馬少宣、葉仲三,周樂元,鳥籠制作家鐘明,銅墨盒雕刻家陳寅生等以及當代竹刻家徐素白、徐秉言、徐秉方父子,黃楊木雕刻家徐寶慶等。
雜件謂之雜,其藏品雜,價格也雜。除竹雕,犀牛角、牙雕、端硯,鼻煙壺等有可比較的行情價格外,其他更稀、更奇的雜件如鳥籠、手爐、果核雕,銅墨盒,嵌銀銅器、古墨等,沒有行情價格可參照,主要憑收藏家個人的眼力、經驗來判斷其收藏價格。“雜件,古玩界人人都懂:但古玩界多不精通”,這是歷年來雜件收藏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