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08年中國茶園種植面積達160萬公頃,茶產量124萬噸,均排名世界第一,茶葉出口量居世界第三。目前,茶葉已成為許多貧困地區的支柱產業,福建、浙江、湖南不少農民因茶而富,因茶而康。近5年來,中國茶葉出口一直呈逐年穩定增長態勢,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增長勢頭。
中國茶葉的地位在世界居第一方陣,這個成績在業內人士看來,已經遠遠不能令人滿足了。原本應該是在第一方陣內遙遙領先的中國茶葉,現在的外貿發展勢頭已經顯露出疲態。茶葉是中國具有幾千年生產歷史的傳統商品,茶文化是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之~,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近年來,茶葉產業的發展也為農民增收、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發展經濟、拉動內需消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已經大大低于我們的預期。
不可否認,中國茶產業仍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茶葉標準化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面臨新的挑戰;產量大,品牌少,培育自主品牌刻不容緩茶產品在國際市場影響和宣傳力度不夠茶葉生產和出口市場的規范需進一步加強等等。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茶葉出口量一直在30萬噸之前徘徊,這表明茶產業拓展國際市場的瓶頸期已經來到。特別是由于中國生產成本和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因素影響,近期出口額的增長更顯得是一種虛高。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茶葉大國的地位是歷史遺留和自然賦予的,茶葉強國的地位需要我們通過努力去爭取。國際市場茶葉生產、消費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茶葉要想在其中擔當起領頭羊的角色,必須適應時代的變革。
以前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英國立頓一個茶品牌的銷售額就抵得上中國茶產業100強的總銷售額。盡管對這個說法大家也是見仁見智,但說起國外茶界大品牌的聚合力、擴張力、營銷能力沒有幾個人不是口服心服。應該說,我們是有差距的,并且差距還不小。
中國茶要走趕超之路,保持領先優勢,眼下還有幾門功課亟需“惡補”。
其一“品質”。并不是說中國的茶葉質量不好,而是說中國茶品質在海外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還不夠高。長期以來,中國綠茶出口一直占據世界頭把交椅。然而,中國綠茶加工工藝一直沿襲傳統,產品創新滯后,同質競爭仍以價格為主。中國對非洲、獨聯體綠茶出口占了出口總額的絕大部分,主打品種均為珠茶、眉茶等傳統大宗低檔綠茶,附加值與國際名牌相比怎能同日而語?提升產品品質,塑造中國茶葉的全球品牌已成為業界的燃眉之急。
上海老茶人劉啟貴認為,“我們的茶葉企業必須走出單打獨斗的格局,要講究拼配,這才是茶產業增加效益、擴張規模的最佳途徑。比如,甲地的茶品相不俗但口感較單薄,乙地的茶味道甘醇卻粗枝大葉,我們就可以精選這兩種茶葉或者更多地挑選幾種茶葉,用合適的比例拼配成一種中庸但穩定的茶品,再以一個統一的品牌去占領市場。英國的立頓就是這么干的。”
其二“特色”。目前,紅茶貿易量占了世界茶葉貿易量的75%左右,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中東地區。而中國出口的紅茶僅占其中的4%,并且以中低檔為多。因為,加工企業實力不強,使得紅茶的市場增長空間受限。其實,世界紅茶三大產地印度、中國、斯里蘭卡,所產紅茶各有千秋。中國安徽的祁門紅茶就是名品之一:云南臨滄、保山等地出產的滇紅功夫茶屬大葉種類型的功夫茶,是中國功夫紅茶的后起之秀,也具有獨特的品質風味,在歷史上就頗受國際市場青睞。雖然由于氣候、土壤、茶種及加工工藝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紅茶的內質,包括濃度、強度、鮮度等先天品質均不如某些傳統紅茶生產國,但是,中國紅茶在國際市場仍然有“異軍突起”的可能。比如,中國的小葉種類型紅茶口感平順,特別適于制作冰紅茶,在歐美市場頗受消費者的歡迎。如果抓住機遇,把中國的特色品種產業化,規模化,紅茶的國際市場格局重新劃分不是沒有可能。另外,產量足夠大、能夠耐存放而且受到一些西方國家認可的普洱茶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特色還包括定向培養消費市場。烏龍茶市場可以在日本培養,黑茶瞄準港澳東南亞,綠茶是北非和中東地區,白茶去美國。高檔茶市場呢?目前國外還是寥寥。中國農產品一般都是好的外銷,差些的內銷,但茶是個例外。中國銷到國際市場的茶平均價格每公斤只有1~2美元,而國內市場每公斤數千上萬元人民幣的茶葉并不罕見。中國的綠茶的確好,但講究時令,講究“明前茶”、“雨前茶”,有“當年是寶,隔年是草”的說法。有人認為受物流條件的影響,一流的綠茶不可能出現在國際市場。其實,比茶儲運條件更高的時令水果都可以在各大都市買到,高檔綠茶在海外難覓蹤影主要還是外國人不同的消費習慣在作祟。專家認為,這正是樹立特色,形成概念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在發達地區的高收入群體培育起一個高檔綠茶消費市場,社會名流、商界精英都以飲用綠茶為榮,物流成本還會是個問題嗎?
其三“結構”。結構調整在種植業中早已不是新名詞,遺憾的是在茶產業,仍然存在著大片空白。比如,有機茶最早于1985年在斯里蘭卡通過頒證開始生產,在中國也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對有機茶的認識、企業的營銷策略等與先進地區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中國有機茶產量僅占茶葉總產量的1%,市場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令人欣慰的是茶產業正在得到國家更多的關注,優質特色茶葉將得到規模連片的發展。不久前,農業部發布了《全國茶葉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09-2015年)》,四大重點區域茶園面積提高到全國的60%,總產量73%,總產值80%。四大重點區域分別是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重點區域: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重點區域;長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綠茶重點區域,西南紅茶及特種茶重點區域。此次規劃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四大重點區域茶園總面積達150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870萬畝,良種覆蓋率達58%;總產量達102萬噸,比2005年增加90%。重點區域茶園及無性系良種茶園總面積分別約占全國的60%和78%,總產量和名優茶產量分別約占全國的73%和82%,總產值和名優茶產值分別約占全國的80%和84%。
下一步,農業部還將重點加強茶葉科技支撐體系、茶樹良種繁育體系、茶葉生產基地、茶葉產業化示范區、茶葉加工設施改造工程、茶葉質量監控與預警體系、茶葉市場體系等建設。
其四“形象”。中國茶雖好,世人卻不曉。現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以中國的有機茶為例,因為沒有在國際市場進行有效的整體形象宣傳,多數消費者對中國有機茶還缺乏真正的了解,致使中國有機茶多以袋泡茶或袋泡茶原料的形式出口,價位低廉。
“形象”的載體是文化。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然比這更早一些。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精神特質。中國人飲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最近,上海世博會正在籌措增加中國茶葉展覽的內容,就是傳播茶文化,樹立中國茶形象的一種手段。
據統計,2008年湖南省茶葉出口近3萬噸,同比增長34%,一舉躍居全國第二。為什么湖南省近年茶葉出口快速發展?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茶葉分會秘書長蔡軍說,原因之一是2007年國際茶業大會暨展覽會在長沙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茶商、茶客對中國的茶文化增加了了解,對湖南茶葉有了嶄新的認識。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最近又在成都舉辦了2009年世界茶業大會,會上四川茶作為一個整體登臺亮相,讓全球茶人親眼目睹四川災后重建的巨大成就和中國茶產業的優勢,增強全球茶人經營中國茶的信心。成都是中國最早種植茶葉和飲茶的地區之一,唐代蜀中八大名茶就有蜀中味江、邛崍火井、彭州堋口等三種名品產于該市。如今的青城山、彭州、邛崍、蒲江等地仍是許多優質名茶的產地。成都歷來以茶館多而聞名,也最具特色,茶館、茶鋪遍及大街小巷、公園及娛樂場所,而傳統的茶館從茶桌,竹椅、茶船蓋碗、茶藝及環境更具有川西地方特色。海外茶商浸潤在如此豐富的中國茶文化信息之中,相信會帶來更多的消費者與中國茶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