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初步統計,預計2009年世界貨物貿易量將比2008年下降9%,成為二戰以來最大的降幅。金融危機對世界貿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所產生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是極為危險的,危機當頭,只有增強合作,保持國際貿易渠道暢通,才是解決危機之正道。
WTO指出,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的起源,并不是來自于貿易開放,而是來自于金融業以及對金融業監管的缺失。金融業現在比以往更加開放,應輔以更加開放和平等的貿易,就可以實現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要打擊貿易保護主義的任何勢頭。保護主義并不能保護一國的需求。一國如果要保護自己的進口,他的鄰國也會這么做,最終所有的國家都會受害。
從當前看,全球警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做法值得肯定。保持一整套連續的國際貿易合作機制,遏制各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對應對這次經濟危機非常重要。危機當頭,重要的是各國攜手共克時艱,而非互相指責,以鄰為壑。當前加強磋商、增強合作,保持國際貿易渠道暢通,才符合各國的根本利益。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是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和蔓延,世界經濟短期內明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美歐日經濟很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對外貿易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很多,主要體現在外部需求萎縮,國際貿易融資困難和貿易保護主義勢頭加劇等方面。
WTO預計,2009年全球貿易量將大幅下滑9%。其中,發達國家的經濟下滑形勢將尤為嚴重,預計2009年的貿易量將會下滑10%: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其經濟增長對貿易的依賴性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其2009年出口總額將下滑2%~3%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全球貿易下降,東亞損失最大,發展中經濟體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中將受長期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高速增長、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也日益受到不利影響。2009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延續去年11月,12月份持續下降的態勢,且降幅明顯擴大,進出口總額428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4.9%。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近日表示,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上半年負增長已成定局,短期內迅速扭轉的難度加大,下半年外貿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國際經濟形勢惡化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可能進一步加深,但保持外貿平穩較快發展仍有不少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第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部分能源和資源品的價格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這使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成本變得更低。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勞動力比較優勢明顯。第三,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將首先影響到高檔產品的需求,而中國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中低檔日用消費品,在性能價格等方面仍有明顯的優勢。第四,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下調等不利因素已使中國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明顯增強。第五,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市場還有很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