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汽車協會統計,5月份國產汽車產銷雙超110萬輛,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前5個月,國產汽車產銷分別為483.77萬輛和495.68萬輛,同比增長11.10%和14.29%。應當說,今年前5個月的產銷數據不但確立了上半年國內車市在全球范圍逆勢增長的主基調,也為全年車市沖擊1000萬輛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6月份后,相關數據表明,車市在第一周、第二周出現跌宕起伏。針對這種波動,有分析認為,這是利好政策效應見底。但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國家出臺的降低購置稅、汽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的效應仍未全面顯現效力。下半年,隨著汽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等政策的全面深入落實、精耕細作,利好政策的“緩釋效應”將發揮對車市增長的重要支撐力。
專家認為,今年前5個月車市的增長并非全面增長,最起碼在三個方面存在潛在的平衡性爆發力。
首先,是利好政策在時間上的延續作用。由于汽車下鄉政策細則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剛剛公布并有細微調整,其對車市的刺激作用仍未完全顯現。隨著政策宣傳和執行的深入,政策涉及的微型客車和輕型載貨汽車等的銷量會不斷攀升。
其次,是車市的結構平衡性增長趨勢。前5個月,乘用車產銷同比增長15.61%和21.20%:商用車產量同比增長僅0.62%,銷量下降1.56%。乘用車與商用車市場表現相差懸殊。下半年,商用車會受到以舊換新政策的刺激,也會隨著投資拉動效應的顯現逐步回暖,起到結構性平衡的作用。
再有,在地域增長平衡性方面,中部,東部和西部將成為帶動車市增長的重要力量。瑞銀證券的一項分析認為,國內汽車市場的增長仍有望保持強勁,但由于中國欠發達地區需求正在趕上較富裕的沿海地區,再加上政府在執行刺激汽車消費,推動自主汽車品牌開發及行業整合方面的計劃,因此,不是所有汽車廠家都能夠同樣抓住增長的機會。從中期方面來看,中國中部、東部地區以及西部的部分地區將成為主要的增長地區,自主品牌推出的低價小型轎車將受益于這些欠發達市場。
從進一步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上效益的角度看,各級政府部門下一階段應當繼續對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包含的一系列政策精耕細作。例如,在進一步改善汽車消費環境方面,眼下急需解決的就有徹底清理各地阻礙汽車消費和使用的“土政策”;結合“質量和安全年”工作重點,抓緊制定汽車“三包”法規,繼續大力監督汽車召回工作,盡快修訂汽車產業眾多落后的行業標準等。實際上。與降低購置稅等財稅刺激政策相比,出臺汽車“三包”,實現強制召回突破等政策手段更能在長期鼓舞和保護汽車消費信心,是拉動內需背景下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
此外,目前國家對汽車購置稅調整采取簡單地以1.6升排量為界限,好處是可操作性強,優惠面大,見效果快;但政策也有未盡之意,那就是暫時沒有將節能環保小排量汽車的技術標準明確,并大幅度降低甚至免除其購置稅。從調整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消費結構的角度看,未來,如果在購置稅杠桿上再進一步加大對1.0升以下節能環保小排量汽車的傾斜力度,這種政策組合拳將發揮巨大的消費引導作用。
專家分析,目前,很多廠家紛紛調高全年產銷計劃。前幾個月短暫、局部的供給緊張局面會在下半年隨著產能釋放得到改變。因為,提不到現車導致的拋單和持幣待購有望緩解。再加上漢蘭達、福瑞迪等新車不斷上市的刺激,消費者的信心有望維持。當前,由于中國消費者的購車潛力多為第一次購車的剛性需求,再加上一系列拉動內需政策的鼓勵,中國汽車市場逆勢增長、充當全球汽車業引擎的作用短期內不會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