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頻繁涉及的一個概念,是家喻戶曉的一種職業,不同的人對教師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評述。本文重在關注教師的精神追求,真實呈現教師心中的酸楚,呼吁人們傾聽教師的心聲,以期尊師重教在新時代能夠蔚然成風。
一、教師的精神追求
做了8年的教師之后,體會最深的是:教師的教育信念是如此堅定,教師對物質的要求如此簡單,教師的忍耐力是如此之強。單位里一位具有特級教師職稱的老教師,年過六旬,本已退休,也就意味著他從此可以過一種悠閑的生活。然而多年的教師生涯使他早已陶醉于教育教學工作,不能自拔。當學校決定返聘他為高三的班主任時,他便欣然地答應了。他已習慣于每天早早地起床,早早地到教室,早早地看著學生跑步;他把班主任一天中的五次簽到當成了生活中的必修課;他雖經驗滿腹卻會經常坐在辦公桌前聚精會神地備課,真正做到了以校為家。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一個教師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教育事業,使他朝氣蓬勃、精神煥發,并使他得到寬慰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心理的滿足感。教師的生活盡管清貧,但精神上卻并不貧瘠。每當教師站在講臺上,把自己的知識滿懷激情地傳授給學生時,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每當學生手拿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教師心中的快樂絕不比學生少半分。送走了一批批的學生,又迎接來一張張新的面孔,教師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終生都是如此。心中除了些許失落之外,更多的是慰藉,因為教師親眼看到一個個孩子長大成人,內心深處就會感到無比的喜悅和幸福。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個大公無私、忘我工作的人,只要滿足了他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他就會感到無比的歡樂,找到了真正的生活。[1]
二、教師心中的酸楚
學校猶如一個果園,教師就是園丁,勤勤懇懇地栽培著、灌溉著、祝福著。這種思想與教師親密無間,深入教師的心靈,永遠活躍在教師的腦海中,即使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碰到忘恩負義的事情,也心甘情愿,用培養孩子聊以自慰。[2]即便如此,有些學校領導仍會抱怨教師不求上進,抱怨他們只滿足于一時一事,抱怨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喪失了原來的教學熱情,最后甚至意志完全衰退。然而,他們除了抱怨批評教師之外,又何嘗追究過其中的緣由,理解關心過教師內心深處的委屈呢。一般而言,剛畢業的教師工作熱情相對比較高,這是因為他們剛剛告別多年的學生生活,對工作心懷憧憬與向往,他們躊躇滿志,渴望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有些教師意識到他們的努力得不到認可時,當他們遭遇最不公正的待遇時,他們的進取心怎能不受到打擊?以教師的職稱評定為例,教師一旦符合條件,晉級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上級非要規定出一定的名額限制,那么即使大家條件都符合,也只能積分排名,其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們為此爭得相互猜忌,傷心不已。而上級呢,為了把更多的人擋在門外,每年都要變換或附加一定的晉級條件,且不提前通知,習慣搞突然襲擊,弄得教師們措手不及,盼了、等了一年,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晉級對于教師而言,與其說是為了提升工資,倒不如說是能讓自身價值博得大家的認可。試想,一個從業多年的教師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個后來者都先于自己評上了職稱,稍有自尊心的人定會感到臉面無存,一次打擊尚可承受,多次打擊豈不讓人心灰意冷、麻木不仁。
再以教師的工作調動和進修為例,這本是一個教師應有的權利和自由。但在一些單位看來,這卻是教師對學校的不忠誠,對工作的不熱愛,于是就百般阻撓,采取各種強制的手段壓制教師,譬如對考上研究生的老師扣除上一年的獎金、不辦手續等。校領導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殺一儆百,敲響警鐘,以免他人效仿。然而,他們的目的能達到嗎?一個個離去的教師,心中所感受到的是切切實實的人走茶涼的酸楚,而其余的教師對學校的絕情做法也不敢茍同。殊不知,教師已是思想成熟、有辨別力的成人,教師的工作熱情,并不是靠恐嚇、威脅就能激發出來的,褒揚與鼓勵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其實作為教師,他們早已學會克制,不把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在社會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在校領導那兒受到的委屈發泄在學生身上。可教師也是人,有感情的人,他們心中的苦楚又向誰傾訴呢?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在默默地忍受,因為他們深知,教師要保持“安貧樂道”的美德,只有這樣,教師才不會氣餒,才會安于現狀,精神才不會松弛。[3]
三、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1.教師應當受到學生的尊重
目前,學校和社會關注更多的是尊重學生。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可這并不等于說學生就不應該尊重教師。在大學的公共課堂上,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些學生上課姍姍來遲,課堂上交頭接耳,接打手機,發送短信……難道這是對教師的尊重嗎?事實上,得到學生尊重是教師最大的需要和滿足。只有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才能建立民主、和諧、充滿活力的師生關系,才能順利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2.教師應當受到家長的尊重
教師是學生父母的代理人,教師承擔了最艱巨的神圣義務,用課堂教學來培育兒童的靈魂、情感和智力并且身體力行,因而,教師應當受到家長的尊重。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些現象:當學生的成績不能使家長滿意,或學生表現不好時,學生家長往往會對教師產生不滿,甚至責怪教師;當教師對學生管理嚴格時,家長會誤認為教師專門找學生的麻煩;有些家長還會在學生面前對教師妄加評判,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對教師的信任感。
更有甚者,有的家長竟對教師大打出手。相信不少人看到過人民網2008年6月13日的一則報道: 當著課堂上55名初一學生的面,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兒子,身為警察的夫婦糾集其他3名親屬,對一位27歲的英語女教師實施毆打,致使被打者受傷出血,大便失禁。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這位家長的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好,教師經常發現他的英語作業不能正確完成,多次向其家長提出批評和建議,引發了家長對她的不滿。毋庸置疑,警察闖進課堂毆打教師的惡性事件,給受害人精神上和肉體上造成的傷痛一輩子都不可能愈合。與此同時,也使所有目睹此次惡性事件及瀏覽此則消息的教師們感到十分心寒。
事實上,教師與家長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教師與家長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和溝通,構建一種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圍,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3.教師應當受到上級的尊重
教師要接受上級的領導,接受上級的監督,而上級在制定方針政策時,也應從愛護教師的角度出發,使教師享有一定的參與權與決策權,改變教師只是形式上的出席者的局面。如有些學校雖成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但卻形同虛設,大都是對一些本就決定好的事情進行討論,走走過場。此外,作為上級更需認真聽取教師反映的教學中的問題或工作進展,給教師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并參與其中,以便給會議提供決策的依據。[4]
4.教師應當受到同事的尊重
教師和同事之間是友好的伙伴,是志同道合的群體。教師之間只有團結互助,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經常交流,相得益彰,同舟共濟,才能共同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反之,否認同事的權利,侵占他人的優先權,破壞平等原則,貶低他人,會損傷同事之間的相互尊重。更糟糕的是,如果教師們長期處于一種充滿敵意和緊張的人際關系中,則可能導致產生各種問題,使學校受到損失。
5.教師應當受到社會的尊重
目前,社會上仍有不少人對教師懷有世俗的偏見,不按價值和貢獻取人,有人竟嘲笑教師只不過是和課本打交道的教書匠。殊不知對教師職業的歧視會嚴重挫傷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事實上,教師地位的高低應通過其社會作用的大小來衡量。不可否認,教師職業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其次,教師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再次,教師是人才生產的主要承擔者。[5]顯然,教師職業的社會作用不可取代,教師的勞動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與承認。
總之,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而尊重教師正是重視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具體體現。因此,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維護教師合法權益,讓教師成為社會上受人尊敬的職業,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
參考文獻:
[1][2][3]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87、205.
[4]Jane Fraser.Teacher to Teacher[J].Portsmouth,NH: Heinemann,1998.
[5]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13.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責任編輯: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