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發,在頃刻間無情地奪走了近十萬人的寶貴生命。90年前的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遠不朽的力的豐碑。
5月,一年前的5月和90年前的5月,就這樣深深地烙入了一個復興中的偉大民族的歷史記憶之中。
至今還記得,汶川地震發生時那永遠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錐心之痛。環顧四周,除了淚眼還是紅腫的淚眼,除了悲傷還是無盡的悲傷,除了沉默還是無言的沉默,然后我們就在剎那間行動起來了。
那么多的志愿者,都涌向了四川,不論是身在四川還是心向四川,那一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四川人。我們深深地意識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公民,我們必須做些什么。中華民族的公民意識覺醒了!
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哀悼日,國旗緩緩降下。五千年來,國旗第一次為普通的平民百姓而降。國旗降落了,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緩緩升起,因為伴隨著緩緩降下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是生命的尊嚴。在那一刻,我們分明感受到了一個普通中國公民的生命價值,一種回歸人本的生命尊嚴。是的,國家乃公民所建,公民露出笑臉,國家感受幸福;公民心中哀痛,國家承受悲傷。
今天,我們依然要為那些善良的、已在天國的生命祝福,愿他們安息;今天,我們依然無比牽掛校舍的安全狀況,娃娃們需要一個基本的安全保障;今天,我們依然要追問那一個個逝去的生命,他們的名字都找到了嗎?為逝者立一座刻有他們名字的紀念碑,將遇難者的墓碑建于國家記憶之上,讓作為個體的“人”的尊嚴高高地聳立在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我們這個飽經滄桑而又不屈不撓的民族才能在哀思中奮起前行的勇氣。
發生在90年前的那場“五四”運動恰恰是一場爭取和捍衛人之尊嚴的偉大啟蒙運動,它通過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和穆姑娘(道德)的引入,開啟了中華民族現代性訴求的帷幕。用胡適先生的話說:“新文化運動的一件大事業就是思想的解放。”
如同任何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都有自身的瑕疵一樣,“五四”運動同樣有其自身的歷史局限性。盡管“五四”前輩的一些觀點不無偏激,但這正是尼采所說的“神圣的否定”,他們試圖通過“價值的重估”,使得國人能對自身的文化和發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作為今人,我們最需要的也許不是對前輩先賢的苛責,而是自覺地對他們的思想加以繼承和提升,無論他們的得與失,都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財富。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五四”運動和汶川地震盡管已成為一個歷史事件,高揚人的價值,展現人的尊嚴,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卻是千古長存的。這或許就是我們向這些高貴的前輩先賢和自然災害中不屈的靈魂所表達的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