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兵器種類繁多,那么,在造字時代,哪種兵器最具有代表性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兵”字的構形中找到答案。“兵”甲骨文寫作,左右兩邊的構件是兩只手,中間的構件是“斤”,也就是斧頭,整字是通過兩只手捧著斧頭的形象來表示兵器的??梢?,斧頭在造字時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兵器。以前我們談到過的取象于斧頭的“王”字,也可以作為這一問題的佐證。
《說文》:“斤,斫木器也?!薄敖铩钡谋玖x就是“斧頭”,如《孟子》中的“斧斤以時入山林”,成語“運斤成風”,其中的“斤”用的都是本義。斧頭的起源很早,在舊石器時代,斧頭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了。斧頭分量較重,可以用來獵殺動物,分割肉類,砍伐樹木,還可以用來制造別的生產工具。可以說,斧頭是人類最為原始也最為重要的生產工具之一,在先民征服與改造自然的活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斧頭也成了先民所崇拜的圖騰之一。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辟地所使用的就是斧頭,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只缸上繪有鸛魚石斧圖,金文族徽中有斧形圖案。在專門的兵器出現以前,先民們曾用部分生產工具當做兵器(這種形式一直流傳到今天)。在石器時代,斧頭的殺傷力在眾多的生產工具中可謂首屈一指,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兵器的代表。古人在造“兵”字時選用“斤”作為兵器的代表,正是石器時代文化信息的遺留。
“兵”字在小篆中寫作,上面的構件已經發生了訛變,象形性降低,已經難以看出斧頭的形狀了。隸變后作,上部定形為“斤”,小篆中下面表示兩只手的構件簡化成了,上的一橫又和“斤”粘連在一起變成了“丘”?!氨钡谋玖x是兵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也就是士兵。舊社會對兵痞常貶稱為“丘八”,正是因為隸楷之后,“兵”字的構形理據變得模糊,人們根據楷書“兵”字的寫法而做出了錯誤拆分?!短接[》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東晉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前秦(皇帝為苻堅)有一個大將叫慕容垂,此人是軍事天才,據說一生從未打過敗仗。慕容垂有一次行軍前夢見自己在趕路,走著走著沒路了,突然看見路旁有孔子的墳墓,周圍還圍著八座墳,他醒后覺得很奇怪,就找占夢的人來解夢。占夢人說:“前方沒有路,說明此路不通??鬃用?,周圍有八座墳,丘和八合起來是個‘兵’字,這條路一定有伏兵?!庇谑牵饺荽咕透淖兞嗽ǖ男熊娐肪€,后來得知那條路上果然有伏兵。這個故事反映出那時人們已經將“兵”拆分為“丘八”了。
隨著兵器的不斷改進,用做兵器的斧頭逐漸與用做生產工具的斧頭分道揚鑣,在斧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戉、戚、我等新兵器。這三種兵器的形制與斧大致相同,但各有特點(見下圖)。《說文段注》說:“戉,大斧也?!睉啾雀源?,刃較圓,一般向兩邊張開,有時柄端還帶有金屬尖?!对娊洝贰案筛昶輷P”,毛傳“戚,斧也”。戚與戉相比,刃張開度小,略內斂;與斧相比,戚的邊緣帶有鋸齒狀槽溝,斧則邊緣平滑?!拔摇迸c斧相比,特點是刃部呈鋸齒狀。戉、戚、我三者都是長柄的斧類兵器。甲骨文中這三個字都是象形字,古人在造字時非常準確地抓住了三種兵器的典型特征,“戉”字突出了圓刃,“戚”字突出了帶溝槽的邊緣,“我”字突出了鋸齒形的刃部,從而將三種形制相似的兵器區別開了。到了金文中,三個字中像柄的部分均已經類化成表義構件“戈”(戈是古代常見的兵器,我們已在前面的文章中介紹過,不再贅述),“戚”字更是加上了聲符“尗”(戚、尗古音相近),成了一個形聲字,“戉”和“我”的象形性也有所減弱。后來,“戉”表示斧鉞時添加了表義構件“金”,分化出“鉞”字;“戚”的常用義已不再是武器名,而是被借去表示“親戚”的意義;“我”的武器義則完全消失,被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古代斧鉞既是兵器,也是用來執行斬首之刑的主要刑具,金文中有個族徽,像執鉞刑人之形。《史記#8226;周本紀》記載,武王攻克商王王宮后,用黃鉞斬了紂王的頭顱,懸于太白旗上。因此斧鉞又是主掌生殺大權的權力的象征,常被帝王用作典禮和出行時的儀仗,是威嚴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征?!巴酢弊旨坠俏淖?,也取象于斧鉞,像一把平置的斧形。《司馬法》中記載說,夏朝時執黑色的鉞為儀仗,商朝用白色的戚為儀仗,周朝用黃金裝飾的黃色鉞為儀仗。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婦好墓中,出土了兩件大型青銅鉞。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巾幗英雄,曾多次率兵出征,這兩件大鉞正是她權威的象征。
矛和斧一樣,也是較為原始的兵器。矛是一種用于直刺和扎挑的兵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用獸骨、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后來加上柄,這大概就是矛的前身?!懊痹诮鹞闹凶?,作為構件參構別的字時也作,是一個象形字,像矛頭與矛柄,中間的環是用來掛飾物的。矛上掛的飾物不僅有裝飾作用,還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刺擊時晃動的飾物可以干擾敵人視線;刺中敵人后,血會順著矛尖流出,飾物可以防止血沿著矛柄流到抓握的位置。戰國文字中“矛”作,字形中纏繞的條紋,突出地表現了矛身上的飾物。湖北包山二號楚墓中出土了三件刺矛,矛柄上依次縛扎著三束羽毛,每一束都環繞矛柄。《詩經》中有“二矛重英”的說法,“英”就是飾物,這句詩大意是說兩支矛的柄上都有重疊的飾物。這些都能與此戰國文字形體相印證?!墩f文》中還收了一個古字作,是在的基礎上又添加了表義構件“戈”。矛的柄很長,出土實物中最長的有四米多,可見小說中常說的“丈八蛇矛”并非太夸張。
兩軍對陣,還常用到遠程型武器。遠程型武器中弓和矢配合使用,“弓”、“矢”甲骨文分別作、,均為象形字。射箭的“射”字甲骨文作,像箭在弦上之形,這些均為人們所熟知,此處從略。除此之外,炮也是一種重要的遠程型攻擊武器。象棋走法口訣中說“車走直路炮翻山”,正是對炮攻擊特點的形象描述。象棋中紅黑兩方之炮一作“炮”,一作“砲”,二者原本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俺h”字義符為“石”,肯定與石有關。《集韻》:“砲,機石也?!薄皺C石”就是一種發射石塊的裝置,也叫做“拋石機”,炮彈就是石塊,借助杠桿的力量把石塊拋到敵人的陣地,達到傷敵的目的,或用來攻城。相傳戰國時期范蠡著有一部《范蠡兵法》,漢代賈逵曾引用其中的文字:“為機發行二百步,飛石重十二斤?!边@是以機發石的較早記錄,“砲”大概就來源于此?!墩f文》“旝”字下說:“建大木,置石其上,發其機以追敵?!彪m然《說文》中這段話不是解釋“砲”的,但據此可以肯定的是,發石裝置的出現最晚也在漢代。“炮”字義符為“火”,本義是一種烹調的方法?!墩f文》:“炮,毛炙肉也?!本褪前褞娜庥媚喙≈蠓诺交鹕峡?,類似于今天叫花雞的做法?;鹚幇l明以后,逐漸被應用到軍事方面,大約南宋時期出現了火炮?!端问?8226;兵志》說:“又造突火槍,以鉅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后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边@種“突火槍”的功能和拋石機相似,但我們可以看出它已經使用了火藥,不再單純用杠桿原理發射炮彈了。“炮”字從“火”,于是又成了記錄“火炮”一詞的本字,與表示烹調方法的“炮”同字異詞。古代的火炮也多發射石彈,所以用“砲”字來記錄“火炮”依然有理據,但現代武器中炮彈均已為金屬所制,此時再用“砲”字來記錄,就沒有理據可言了,因此“砲”也就徹底被“炮”字所取代。從“砲”到“炮”的轉變,正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文字的影響。
前面所述的都是攻擊型武器,戰場上廝殺,自然要有攻有守,所以防御型武器盾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金文中“盾”作,像人持盾之形。其中構件就是盾,盾體呈長圓形或長方形,里面的幾筆表示盾牌上所繪的花紋。金文族徽中有個符號,像一人一手執戈一手執盾之形,其中的盾形正與形相似。古代將士作戰時,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體,防止敵人攻擊型武器的殺傷,右手持戈擊殺敵人,攻擊型武器和防御型武器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既保全自身、又殺敵制勝的目的。
戰爭直接促進了兵器的發展,兵器的發展也不斷加劇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兵器從一開始就是因戰爭而產生的,所以《老子》中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痹诶献涌磥恚侨f不得已,就不要用兵動武。古人將“武”解釋為“止戈為武”,就是要表達“能夠止戰才是真正的用武之道”的思想觀念。盡管從文字學的角度看,對“武”字的這種說解無疑是錯誤的,但它卻代表著一種高境界的戰爭哲學,反映了人們渴望和平、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