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教育學碩士培養模式(以下簡稱“4+2”模式,“4+2”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簡稱“4+2”碩士生)是近年來我國對教師教育培養體系的新探索。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考察了該培養模式的實效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結果表明:(1)“4+2”碩士生對該教師培養模式的選擇動機大多積極向上,但也存在一些消極因素;(2)對“4+2”教育學碩士培養模式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低;(3)管理較混亂,相關院系及部門缺乏必要的協調與配合;(4)課程結構不太合理,課程設置有待進一步調整。
一、問題的提出
“4+2”模式指學生在完成4年的本科專業學習、獲得專業學士學位之后,通過適當的篩選,直接進入教育專業碩士階段學習2年,獲得教育專業碩士學位,成為專業基礎扎實、素質較高的中學教師骨干或教育管理人才。[1]這種模式是我國開放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4+2”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還存在哪些不足?目前,對“4+2”模式的研究僅停留在理論論證的層面,缺乏實證的研究。本研究試以北京師范大學為個案,以在讀“4+2”碩士生為調查對象,從課程設置和教育實踐兩個維度對“4+2”模式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為“4+2”模式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實證支持與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研對象為北京師范大學在讀的全體“4+2”碩士生。目前2006級(研究生二年級)、2007級(研究生一年級)“4+2”碩士生共75人。一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不在學校,所以共發放問卷62份,收回50份,有效問卷50份。被試年級、性別及本科所主修專業情況見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和調查問卷進行資料收集。訪談提綱和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課程設置和教育實踐。為保證問卷的有效性,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了訪談,每年級選取2~3名被訪談者,兼顧性別與文理科差異;其次,根據訪談情況與文獻研究制定并修改問卷。在問卷的編制上,對2006級“4+2”碩士生側重就業及教育實習狀況,而對2007級“4+2”碩士生則側重課程設置和教育見習。再次,用修改后的問卷抽取部分學生進行預調研,根據反饋情況對問卷進行調整,最終確定問卷結構和內容。
(三)數據處理
所有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采用SPSS13.0。
三、研究結果
(一)“4+2”碩士生選擇動機大多積極向上,但也存在消極的選擇動機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4+2”教育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草案)》,“4+2”模式的培養目標是“擁有廣博的學識修養和良好的專業素質,不僅掌握堅實的學科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還懂得現代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或教育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的專業教師。因此,“4+2”模式要選擇那些真正熱愛教育工作、希望通過“4+2”模式的培養獲得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申請者。這樣的申請者不僅是“4+2”模式生源的保障,而且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急需的忠誠于教育事業的后備力量。因此,我們對被調查者的選擇動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選擇“提高教育理論和技能水平”占到50%,說明同學們選擇“4+2”模式的動機總體上是積極的;當今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也促使部分同學選擇“4+2”模式,選擇“獲得高學歷,找個好工作”和“就業難,緩兵之計”的合計達24%。另外,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同學當時對“4+2”模式不甚了解,有的同學選擇比較盲目。

(二)課程設置不夠科學,課程體系需不斷完善
課程設置是“4+2”模式的核心。我們從學分設置、本碩課程銜接和課程滿意度這三個維度調查了“4+2”模式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安排過多,學分設置量大
“4+2”模式下的課程實行學分制,學生修完45個學分才能畢業。在問卷調查中,反映“課程設置過多”的比例占到所有問題的16%。如表3所示。在訪談中,80%的同學反映課程安排過多:“我們都普遍感覺時間特別緊,需要修的課程特別多,在學分的要求上比三年制的研究生還要多,他們只要求36個學分,我們在比他們時間少一年的情況下,要修45個學分,而且這期間還有教育見習和實習,還要找工作,寫論文,時間真的很緊。”

2.碩士課程與本科課程銜接困難
“4+2”碩士班同學來自八個不同的文、理基礎學科,而進入研究生階段后所修讀課程基本相同,因此“4+2”碩士生對本碩所修課程的銜接問題反映很明顯。如表3所示,“本、碩銜接不緊密”問題占所有問題的16%。有同學認為“課程銜接問題是該模式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不過也有同學表示“由于該培養模式的特殊性,所以也不可能過于強求課程銜接,也沒法銜接”。
3.課程滿意度不高且在文理科間存在差異
對課程的滿意度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此也很難測量,為此,我們粗略地測量在讀“4+2”碩士生對該培養模式的總體滿意度,以期讓關心“4+2”培養模式的學者了解現在課程的滿意度情況。調查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4+2”碩士生每個專業人數較多,而預調查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兩大類內部對課程滿意度評價相近,故將其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其中文科包括中文、地理、思想政治和歷史;理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在對課程的滿意度方面表現出一致性:文科生認為“較滿意”和“不滿意”的分別占63%和37%;理科生認為“較滿意”和“不滿意”的分別占65%和30%,數據差別不太顯著,即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僅有六成的學生對課程滿意。但是理科生在“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方面卻有一定的顯著,理科生中有5%的學生對課程設置不滿意,而這一點在訪談中表現得更明顯。我們通過訪談了解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理科生在本、碩兩個階段所學的課程差異太大,在本科階段所形成的“理科思維”影響了他們對課程滿意度的評價。
(三)教育實踐重視不夠,缺乏系統指導
教育實踐是“4+2”模式在教師教育方面最鮮明的體現,也是教師教育中重要的環節。教育實踐通常包括三個方面:微格教學、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
1.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是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教學技能的系統方法。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4+2”教育學碩士是這樣進行微格教學的:每十個人一組,一組中每個成員輪流講一次課,然后指導老師對其進行集中評價,同時“4+2”碩士生們也相互評價。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4+2”碩士生比較認同微格教學,因為這種教學方式讓每個人看到自己是如何講課的,從而更好地矯正自己講課中存在的問題。但也有的同學反映微格教學課時安排的時間太短,“只讓講一次,應該多安排幾次,這樣才能看看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有了提高”。因此,微格教學時間安排不夠,而且缺乏系統指導的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2.教育見習
教育見習是“4+2”培養模式非常有特色的教育實踐方式。教育見習安排在第一學期(其實“4+2”碩生士在大四上學期就開始學習研究生課程,這里為方便理解,把研究生階段劃分為四個學期,即研究生第一學年上學期為第一學期,以此類推)的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教育見習是這樣實施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聯系教育見習學校,教育見習的學校一般都是北京市的普通中學。然后分小組由老師帶隊到學校聽課,每周去一次。這個階段就是讓我們多聽、多看、多問。我們聽課要寫聽課記錄,還要寫總結,指出執教教師這節課哪些講得好,還有哪些不足,改進意見是什么。”
訪談對象都認為教育見習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強調如果跟一個優秀的、敬業的一線教師,那么對自己的影響會更大。不過,也有人提出:“在去見習之前我們都不明白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是什么,要是提前明確一下會更好。”
3.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環節是“4+2”模式教育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教育實習安排在研究生二年級的上學期,與見習時間一樣,也是在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實習學校都是北京市的重點中學。被訪的“4+2”碩士生介紹說:“第一天帶隊老師會領著我們過去,分指導老師。要求每天都去,嚴格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還有實習報告,需要對自己平時的實習表現進行考核和打分。”具體實施起來,“要聽課,寫聽課記錄,還要自己講課。每個人必須講八節課,這是硬性規定,但是具體你要教哪些課,教學內容是什么,都是自己跟指導老師商量著定的”。
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4+2”碩士生對教育實習的反映總體上優于微格教學和教育見習。但是,他們普遍反映最好增加教育實習時間,使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于教育實踐。
(四)“4+2”模式管理混亂,相關院系、部門之間協調差
“4+2”模式涉及學校各個部門特別是各基礎學科院系和研究生院,僅靠教育學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科學協作。從訪談和調查問卷中,“4+2”碩士生反映“4+2”模式管理混亂。特別是在本科階段第四學年的銜接階段,學校對“4+2”碩士生在考試管理、本科畢業手續辦理、文件注冊方面管理混亂。
(五)“4+2”知名度低,宣傳力度不夠
“4+2”模式在北京師范大學已經試驗了六年,然而遺憾的是,社會及用人單位仍然對“4+2”模式知之甚少。一位剛找到工作的“4+2”碩士生說:“很多人還不了解‘4+2’模式,也有人持懷疑態度。很多用人單位對咱們這個‘4’和‘2’代表什么意思還不清楚。我們去求職的時候,往往先得在這方面解釋半天,而別人聽說我們才讀了兩年的研究生,有可能會懷疑我們的能力,所以這也是讓我們覺得很尷尬的事情。”我們還了解到,不但用人單位不了解“4+2”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甚至有些申請“4+2”模式的本科生都不太了解該模式。
四、政策建議
“4+2”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師培養模式,還處于試驗期,在現實的培養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本研究建議從如下方面進一步完善該模式。
(一)優化課程結構,體現“4+2”模式特色
課程設置問題是“4+2”模式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同學反映:“我們在學研究生課程的過程中,覺得目前這種課程設置,例如教育學、心理學的科目與我們自己原有的專業知識銜接不是很緊密,或者說我們還沒有很好地找到一個銜接的方法。”課程改革勢在必行,特別是要恰當地分配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環節。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相關專家的精心設計之外,還要聽取一線教師和“4+2”碩士生的聲音。
(二)加強管理,協調好相關院系及部門的關系
“4+2”模式改革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教育學院、各基礎學科院系和研究生院的密切配合與合作。《北京師范大學“4+2”教育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草案)》明確指出:“進入‘4+2’模式培養的學生,本科階段由各相關院系進行管理,研究生階段由教育學院管理。”然而具體實施起來卻十分困難。原因在于“4+2”模式涉及部門多,相關政策還不太規范。特別是在本科階段的第四年,這一年是本碩銜接的過渡年,容易出現管理上的“真空地帶”,所以建議對“4+2”模式制定更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對本科階段第四學年的過渡階段加強管理,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為“4+2”碩士生由本科階段順利過渡到研究生階段做好制度上的保障。
(三)重視宣傳與擴大“4+2”模式的影響力
“4+2”模式是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改革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模式不僅滿足了我國基礎教育對優質師資的需要,而且也是國際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對于這種教師教育培養模式,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并要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在選拔過程中要對文、理學院的本科生宣傳“4+2”模式,使他們了解這種教師教育培養模式,這樣才能把真正想當教師的學生選拔出來,也避免了盲目選擇“4+2”模式的現象發生,從而保證“4+2”模式的生源質量。另一方面,在社會上也要廣泛宣傳。東北師范大學專門制作的“4+2”模式網站,陜西師范大學的下鄉支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2”模式的影響力,這些做法值得借鑒。另外,可以和一些優秀的中學進行合作,一方面增強中學對該培養模式的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使我們的“4+2”碩士生更多地了解當前中學一線的實際情況,從而使自己的學習發展更具針對性。
本文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生科研基金資助項目“對北京師范大學‘4+2’教育學碩士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鐘秉林.教師教育的發展與師范院校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3,(6).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