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辦好學校的關鍵在教師”。在基層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實際過程中,怎樣對待教師職業人群的民間情懷、百姓立場?在教師隊伍管理和建設中,該做怎樣的觀念轉變、制度創新和工作改進?本文作一探討。
1.重溫教育的民間情懷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里,乃至今天在未完全脫貧的“老、少、邊、窮”地區,鄉村學校教師仍有在學生家里“搭伙”吃“派飯”的情況。“派”到哪一家了,這戶人家哪怕再困難,也會想方設法讓教師吃飽、吃好。往往一家人誰也不上桌,因為家里拿不出來那么多好吃的。要說對教育、對教師的民間情懷,這就是縮影。
是的,家長對教師好,家長對教師放心;至于教師書教得怎么樣,待孩子好不好,孩子能不能考上什么大學,家長不去多想,因為家長相信人心都是肉長的,誰沒有良心?誰不是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人?
你看,來自民間情懷的教育尊重、信任、理解和關懷,就是這樣熱到人心窩子里去。
其實,教師職業的辛苦和辛酸,延續的年頭很長很長。記得20世紀60年代初,小學教師的月薪也就僅夠買一擔胡蘿卜。但不管過去教師職業收入怎樣低標準、低要求,來自民間的淳樸、善良和厚道的教育情懷、真誠禮遇,還是催生、培養和保護了教師的職業良知和敬業精神。在那個年代里,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真正的教育家和名師大儒,他們中不少就是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講堂,這樣篳路藍縷干出來的,他們代表了讓人肅然起敬的中國教魂。
2.待遇并不僅僅看這只“飯碗”
知恩圖報是善良的中國人所信守的普世價值觀,以“為人師表”為職業操守的中小學老師,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1996年,深圳市羅湖區中小學運動會上,有學校打出了一條大幅標語:辦好教育,回報政府!它迅即得到全區和全市教育界的響應,成為使用率最高的教育宣傳和動員口號,至今仍被頻繁使用,而且在后面加了“和人民”三個字。
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這些年在不斷改善。從教師的收入這一塊看,哪個地方都今非昔比了。如今想成為教師不容易,不是你想當就當得了的,競爭這個職業崗位的人可多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人氣為什么會這樣旺?原因之一就是物質待遇相對不錯。
可是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在普遍地提高了工資待遇后,教師的幸福感并未維持多久,近些年還降低了。這樣說,可能讓不少人大跌眼鏡。但只要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待遇問題,它的內涵原本很深刻、很豐富,并非僅僅看端了一只什么“飯碗”,也不是只看這只“飯碗”里有什么。影響人的幸福感的,還取決于這只“飯碗”與周邊環境所建立的多種關系。
我們歷來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和研究,習慣于從教育問題的宏觀思路著眼,管理者大多從行政管理技術的操作程序出發考慮,結果就忽略和過濾掉了最常見、最真實和最基本的“教(師)情”,讓“以人為本”,即以教師為教育大計之本的思想,總難真正貫徹到現實深處。
3.直面教師的工作心情
在學校日常工作生活里,可能導致教師不開心的因素不勝枚舉。這里擇其大要,作一梳理。
最突出的是委屈感。委屈什么呢?舉例來說吧,攤上了一個“差”班。這原本沒什么,自己多操點心,也就認了。可是,學校領導不體諒你,批評沒商量:“你這個班怎么亂糟糟的?”“你這個班考試成績拖了年級均分1分多,趕快想辦法!”你想解釋,希望得到理解。可是校長不高興了:“我說錯了?我校長批評你一次都不行?”“你這人什么態度嘛!”這樣的情況下,你的心情就別提多沮喪了。
學生不懂事,對他們要求必須嚴厲些吧?可學校每學期都會在學生中來個例行的“民意測評”,如果學生投給你“不滿意”票,你的臉就真沒處擱了。
最要命的是每學期的教學常規檢查:查備課教案、查上課情況、查作業布量和批閱、查課后輔導和活動開展,等等。不僅學校教務處組織檢查,上級也會來抽查或普查。別以為你的教學水平高,得過什么級別的教學比賽大獎;也別以為你的班級考試成績遙遙領先。只要被檢查出什么問題,你就等著挨批評吧。于是,你寫教案時,你批閱作業時,你完成聽課任務做記錄時……總之你在工作的全過程中就必須時時要想著接受檢查,還要想著便于人家檢查,便于人家看到你的工作態度是認真的,工作作風是踏實的、細致的。
以上僅就工作過程中遭遇的委屈來說說,它讓我們看到,在教師的收入問題得到比較理想的解決之后,大家的勞動強度也加大了。如果這種付出是合情合理的,是教師可以理解和支持的,那么,因經濟待遇提高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就不會被抵消;反之,教師的心情可以想見。
4.這樣的“關懷”走向了反面
當我們近距離地接觸教師職業人群的生態環境之后,就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們除了前面所說的在工作上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委屈之外,還有更多、更深層面上無從訴說的苦悶、焦慮和憂傷,他們太需要得到真正的關心、理解、愛護和尊重了。
比如,每年的榮譽表彰,很多時候教師并未因此得到鼓舞和鼓勵,反而感到泄氣和不滿,攪亂了原本平和的心態。
都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要說誰貢獻大,成績有多顯著,真的很難說。就是彼此有個差距,也不足掛齒,犯得著因獎勵而人為加大差距么?而且,這種獎勵操作的思想方法,具有主觀性、機械性和“計劃分配”的特點,并非先有先進人物,再酌情給予表彰和獎勵,而是先把名額分配下去,再進行物色和選舉,哪怕沒有也要評一個,哪怕先進再多也名額有限。
在學校評先評優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人緣總占舉足輕重的份量,其中的“領導緣”更不容小覷,這也是人之常情。評先評優就這樣演變成“評人緣”。結果,相當一部分人與之注定永遠無緣,他們的心情會為之冷漠;而不少有“進取之心”的人,則漸漸滋生了虛榮心和世俗之氣,而少了那么一點正直和正氣。就這樣,在教師人群中,和諧之風的維護變得好難好難。
要是教師們大氣一點,把這些東西看開了、看淡了,多好。可是在學校里,但凡涉及到教師利益分配上的事,比如各級各類的評先評優,比如行政干部的競聘上崗和考核提拔,比如外出學習考察和培訓,哪怕是安排誰教什么年級什么樣的班,甚至當個年級長、科組長,教師都會往心里去。這也不難理解,教師天天和學生打交道呢,久而久之,教師也變得愛較真,愛認死理,心情既單純又脆弱,而且敏感得很,程度不等地染上了一點孩子氣。而且,教師職業與生動精彩而又復雜的社會生活總有疏離,世故、圓通、灑脫、練達和不安分等為人品性在教師人群中見得極少。正是因為教師的可敬可愛,家長們才放心地把孩子交到他們手上接受教育。誰也不該輕慢教師的活法,更不該把教師整得跟社會各色人等沒什么兩樣。如果在中小學校園里行走的人,也來個“皆為利來,皆為利往”,教育的安全感還有嗎?“百年大計”豈不危險了?
5.關懷,還是關懷
從民間情懷、百姓視點看教育,教育并不復雜,也不深奧。老百姓都懂得,教師干的是良心活,和醫生治病一樣,盡心竭力。回望我們的教育記憶,誰也不該忽視民間教育情懷給我們的啟示,不該偏離這樣樸實而深刻的教育思想的出發點。
如今學校教育發展的興奮點,可是齊齊盯住政府的財政,即廣大納稅人的貢獻上。大家比的是拿到多少錢,搞了多少項目和活動,但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呢?不妨做個調查,看看投入到教育上的錢都用到哪兒去了,是否用得必要和值得。作為政府的教育專職督導機構,是否能把教育評估的目光分一點到政府教育財政投入使用情況方面,而不要只是監督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再投入。
教育上存在著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費,這已經是普遍現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教育管理思想中忽視或輕視了“以人為本”及“教師之本”,在管理行為及管理方法上造成教師心情不快樂,從而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精神狀態,于是學校教育轉頭去向財政求援——這多省事省力且立見成效啊。但這個“成效”只是表面功夫,骨子里怎么樣,誰心里都有個數。學校建設、學校發展關鍵還是要在管理中做到“以人為本”,多一些人文精神。誰也不全盤否定制度管理之必要,也不絕對懷疑“檢查評比”方法的效用,但是,多看一看當前教師職業生態的真實狀況,多想一想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多想一想民間教育情懷的善良、樸實和仁慈,我們的學校教育管理該作怎樣的反思,該作怎樣的改弦易張,答案是不難弄明白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