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今年高考什么話題最熱?“加分”無疑將名列榜首。高考尚未開鑼,浙江加分爭議便沸沸揚揚;錄取還沒開始,重慶30多名考生“民族造假”即浮出水面。人們不免質疑:加分制度出了什么問題?高考改革是否應從加分改起?
一、高考加分,出于什么考慮
毋庸置疑,高校招生的原則是公平競爭、公正選拔、公開透明,德智體美全面考核、綜合評價、擇優錄取。在堅持這些原則的前提下,高考還有兩個方面不能忽視:一是倡導人文關懷,關愛照顧那些困難和特殊人群;二是逐步推進改革,不拘一格選拔特殊人才。設立高考加分制度,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據了解,高考加分項目由教育部劃定,每年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都有明確表述。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在這個范圍內進行選擇,最終決定權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統計顯示,近年來,各地各類高考加分政策約有190多項,其中一些加分規定引發頗多爭議,被公眾認為明顯有違教育公平。
二、政策調整,為何阻力重重
和往年相比,教育部于年初公布的2009年加分政策沒有太大的變化,所加分值最多不超過20分。其中9類考生可以在高考時加分,還有3類考生錄取時可降分投檔。但一些省市對加分政策作了調整。教育界人士認為,調整高考加分政策,或對一些比賽不規范、證書有水分的加分項目“瘦身”,或對一些困難群體適當關照,使加分標準盡可能體現公平公正原則,對于完善加分制度有積極意義。但是,加分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每一項調整都可能影響到部分考生的成績,因此,即使對不合理、不公平的規定作點調整,也可能引來一片反對聲。高考要改革,就要充分考慮到復雜性和艱巨性。
三、怎樣保證加分制度的公信力
加分制度對考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對考生的成績和命運意味著什么?據統計,在上海比較集中的分數段,一分之差就是200個人的差距。湖南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考(理科)檔分5分段統計表》顯示,在中間的分數段,分布的考生人數眾多。一名本科二批(理科)的考生如果加上10分投檔,就可能超越8500多名考生。也正因如此,家長、考生對加分看得越來越重,常常是“高考未動,加分先行”。有人對2008年北京市高考考生成績分布表(文史類)分析發現,在考取600分以上的所有599名考生中,得到加分照顧的考生達214人,占35.7%。前不久,北京大學招生辦負責人作客人民網時透露,根據往年的統計,北京大學近幾年在北京錄取的考生中40%以上存在加分投檔的情況。不論是“省級三好學生”,還是“二級運動員”,都有人違反原則,暗箱操作;不論是“華僑子女”,還是“少數民族”,都有人打通關系,弄虛作假。這些走了樣、變了味的“加分”,讓高考加分制度本身面臨信任危機。
據了解,河北省正考慮舉行高考加分聽證會,以此作為確保加分公平公正的具體舉措。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劉教民表示,“民怨”過多的加分項目可以考慮調整甚至取消。
(摘自2009年7月6日《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