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掌握中國和世界歷史知識的同時,發展他們觀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是當前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要面對的問題。我結合自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的實踐,談談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景,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可以大大活躍課堂氣氛,使干巴巴的歷史概念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其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例如我在講授“宋金南北對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靖康之變”的前因后果,我利用農村教育資源網上的一段視頻課件展示以下情景材料:金朝的興起和遼朝、北宋的腐朽。學生在看視頻的同時,屏幕展示下列問題:1.女真是怎樣興起的,金是怎樣建立的?2.談談金滅遼的經過。3.北宋人民是怎樣抗金的?北宋統治者又是怎么做的?4.靖康之變是怎么回事?5.北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6.南宋是怎樣建立的?
學生的思緒跟隨視頻飛回到了宋金對峙時代,仿佛看到了金朝剛建立時朝氣蓬勃的氣勢,同時也感受到了暮氣沉沉的遼、北宋的腐朽氣息,認識到金滅遼、滅北宋是歷史的必然,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欣賞完視頻后,經過幾分鐘的熱烈討論,我結合以前所學知識然后分別展示,使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本小節的知識內容。
多媒體教學課件集聲、像、色于一爐,其直觀性是任何傳統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優美動聽的聲音,色彩鮮艷的圖片,生動活潑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學生聽、看、動手和思考問題的興奮點。對這些因素加以綜合運用,使學生運用各種感知器官對新知識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再如洋務運動、北伐戰爭、長征、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內容,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強烈刺激,都可以有效地增強內容的生動性和真實性,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從而有助于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歷史學習以掌握歷史概念、探求歷史發展動因和規律為目的,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直接理解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學生沒有任何直接經驗的歷史概念。僅憑死記硬背不僅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還不能夠理解歷史知識生成的過程,這樣的記憶勢必不會長久地停留在腦海中。而采用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用生動形象的動態演示代替抽象的說教,學生就會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快速地掌握相關知識。如在學習“紅軍長征”一課時,學生對第五次反“圍剿”、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等,往往因地理知識所限,難以理解。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幾幅動態地圖,通過流動的箭頭演示紅軍長征的路線,再配上遵義會議的影視錄像片等有關資料,使學生在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圖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僅較清楚地了解了長征路線,理解了遵義會議的重要意義,更掀起了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沉浸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
歷史教材中的一些知識點,其間的關系縱橫交織,錯綜復雜,這往往是歷史教學的難點。如何將其條分縷析、清晰明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就需要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視頻播放、圖形動態演示、教師生動講解點撥,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輕松地獲取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比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用粉筆在黑板上費時費力地劃寫描連,要美觀便利得多,也更能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如在講授“19世紀末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形成”時,我先把意大利、德國、奧匈帝國、法國、英國、俄國6國的國名在屏幕上呈現出來,然后讓學生思考:看似互不關聯的這些國家會發生怎樣的組合呢?并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它們之間的關系。同時隨著學生的表述,我用動態圖形生動準確地演示其錯綜復雜的矛盾。這樣不僅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學生也印象深刻,回味無窮,并對這節內容的理解提升到全面系統的認識,即:一個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三組矛盾(法德、英德、俄奧)→兩大集團(同盟國、協約國)→世界大戰。
三、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增進了師生互動,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歷史課堂中,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促進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培養其自學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歷史素養。教師通過制作學習課件,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對歷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進一步研究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動腦思考,反復研究,教師還要引導他們去發現新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正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實現互動,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充分領悟歷史知識的內涵,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利用知識的遷移猜想結論。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各種能力,學會了學習。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節,我在課前安排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搜集有關“文化大革命”的資料,并針對資料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們搜集到了相片、會議記錄、民間故事等資料,我協助同學們把搜集到的資料制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不僅形成了資源共享,更使同學們通過搜集、思考、討論,充分利用眼、耳、腦、嘴多種感官的參與,加深了對“文化大革命”的認識。同學們也通過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合作學習,獲得了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激發了主體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做到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多媒體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教學中能力培養與發展的重點。信息技術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在興奮的狀態;能有效創設歷史情境,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再加之教師的循循善誘和適時點撥,便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搭建了極佳的平臺。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會步步提升。
先進的技術只有和科學的理論結合在一起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要想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優點,不僅要熟練地應用技術,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現代化教育理論。
(作者單位: 山東省微山縣馬坡鄉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魯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