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的語文教學三十年

2009-04-29 00:00:00鄭曉龍
中國教師 2009年16期

30年前,我從師范學校畢業,被分配到一個鄉村聯中工作。那里地處荒遠,四面環山,學校位于山腳下,是村子東頭的兩排石頭壘砌起來的有些歪斜的平房。4位公辦教師,十幾位民辦教師,從小學到初中十幾個班級。當我把一個柳條書箱、一床被褥放到前排房子的集體宿舍中的時候,心也踏實了下來。

我對這里不陌生,因為它屬于我的家鄉——學校距我家4里路,我是從這里走進師范學校又回到這里的。走之前,我是民辦教師,隊里記工分,每月8塊錢。現在我是公辦教師,吃的是國庫糧,1979年12月,給我定的工資標準是二十九塊五毛錢。我也能像其他公辦教師一樣,拿出一部分工資交給伙食管理員,買來米面蔬菜,一日三餐,可以告別以地瓜為主食的歲月了。

為了給我“接風”,老師們湊份子殺了一只青山羊。把辦公桌對成餐桌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深深地悶了一口“蘭陵大曲”,酒入口腹,五味雜陳。兩年前我走的時候,老師們給我“洗腳”送行,吃的是同樣的肉,喝的是同樣的酒。

喝完“上工酒”,輕車熟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我教四年級語文,教的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塊銀元》之類。每天孩子們日出而來,日落時整隊唱著歌回家。同學們的書包裝走了一天的喧鬧,學校像一棵落盡了葉子的梧桐樹,只剩下光光的枝杈,靜靜地佇立著,偶爾有吱吱喳喳的麻雀。民辦教師們也隨著孩子們回家了,家里還有農活等著他們。我們幾位住校的教師批完作業,到小院進餐。緊鄰學校的一所農民院落是我們的伙房,1個灶臺,1張破舊的矮桌,4只板凳。一個專門為我們做飯的老光棍伙夫,享受民辦教師的待遇,按鄉俗,我稱他三哥。光棍三哥拙于烹調,水平僅限于把生的做成熟的。不過,吃著院子里自種的黃瓜茄子,喝杯薄酒,高興了作作“詩”,互相揶揄打趣一番,別有一番情味。

山區的夜寂靜漫長,煤油燈下,我們各忙各的。一位男青年教師,新婚不久,媳婦陪嫁了一輛自行車,每天下班后趕十幾里路回家。偶爾不回,喜歡鼓搗自行車,擦擦灰,抹抹油,拆一回裝一回,然后蒙頭大睡。另一位中年教師,距家百里,山路阻隔,半年難回一次。他喜歡舞文弄墨。學校有份人民日報,報紙夾縫有個欄目叫做“聞者足戒”,百字短文,揭露些小小時弊。他于此寄予了希望,每天夜里煙霧繚繞中苦心經營,一百個字像一百塊磚頭,碼來碼去,第二天等著送報的到來。但最終寄出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我則喜歡看看書,李白杜甫之類,寫寫日記。有時聽到村里雄雞高叫,對面床上的光棍三哥,睡醒了一覺,抬起頭看看我還籠在煤油燈昏黃的光里,嘖嘖兩聲,鼾聲再起。

校長是一位50歲的矮矮的結實的男人,他家在距我們學校十多里路的鎮(當時稱“公社”)駐地。他經常到中心學校開會,順便回家,在校時間不多。但我們每周六下午的例會是必開的。他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兩腿懸在半空,說些舊故事,傳達點新精神。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干嘛的講嘛,賣嘛的吆呼嘛”,意思是我們是做教師的就要教好學。我們自覺落實著他的精神。雖然離家很近,周日、農忙我也不回家,實際是學校的常住“主持”。校長幾天不在,我們也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條,隨時應付好一些突發的事情。民辦教師們老實忠厚,好指使。一次上級突然要來校檢查,我們緊急忙碌一天,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空當處栽了成排的樹苗,用白石灰把小樹干刷得整整齊齊。教室的外墻上貼上“熱烈歡迎領導蒞臨指導”的標語,結果獲得好評。教室的前后是農田,村民們經常在這里播種耕耘。后來,不知什么時候,學生們中間風傳一種叫做“少女日記”的手抄本,內容淫穢不堪。我急忙召集班主任,迅速把那些“洪水猛獸”收回了一大摞。由于沒來得及銷毀,我把它們藏在我宿舍床席的下面,可是我上課回來,手抄本竟全部不翼而飛,我們又一次地去沒收。

漸漸地,校長在校的時間長了,教學交流的活動也多了起來。有時候周末跨學區聽課,老師們要步行十幾里、幾十里,翻山越嶺,觀摩、討論、聯考,之后大家一起吃個大鍋飯,交流一下體會,倒也很有收獲,并且也越來越覺得老師們的業務水平需要提高。一次聽一位老年民辦教師上課,他提問一位女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說:“前邊的那位小婦女兒,你起來回答。”我愕然良久。

一次例會上,校長傳達新精神,強調了知識、學歷的重要,并且說有個離職進修的名額。散會后,校長握著我的手說:“你是我的左膀右臂,但干嘛的講嘛,我支持你進步提高。”于是,來這里剛滿1年的時候,老師們又一次為我殺了青山羊。

1981年,進修1年回來,縣教育局重新分配工作,我帶著書箱被褥來到了我們公社的中學里。

這里是我讀高中時的母校,學校的一草一木都熟悉親切。可這時候的母校,已由原來一個“村姑”出落得光彩照人了。省里第一次評定全省重點中學,我的母校名入其列。“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因為地處偏遠,受沖擊較小,學校的基本框架、教學秩序依然完整有序;而且,學校有遠近聞名的校辦工廠——水泥廠。校園倚山臨河,與公社駐地若即若離;林蔭里書聲朗朗,機聲隆隆。恢復高考以來,學校的成績逐年攀升,這在當時的中學里,自然一枝獨秀,引人注目。評上省重點后,上級一下撥款20萬元,錢花不完,校長愁得輾轉難眠,一連起了4排帶長廊的寬大教室,新建2排教師宿舍,學生宿舍的木板床換成鋼絲床,教師的辦公椅換成折疊椅,辦公桌換成多屜寫字臺。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全縣的優秀教師不惜坐一天的汽車,趕迢迢150里路,從縣城來此執教。其中不乏劫后余生的名師,江蘇的、濟南的、青島的,也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全縣的優秀學生也云集于此,農村學生能夠賣掉部分粗糧,在校吃上白面饅頭。每年高考結束,考進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生,榜名串串。

在母校工作,校長是當年的老校長,不少老師是自己的老師,自然比較舒適。開始教初中語文,后來教高中。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國統一的語文教材。32開本,書面樸素,選文雖然較多政治人物的文章,但也有不少傳統經典的名篇。如《孔乙己》《祝福》《項鏈》,以及文言文《赤壁之戰》等。名師云集,有模仿的榜樣,也增添了壓力。那時候課上得好,就是教師課文講授得好。隨著辦公條件的改善,我有了一間單獨的房子,備好課有了保證。夜里不再是煤油燈,而是電燈通明;雖然經常停電,但學校自備有發電機。借助漫漫長夜,把課文讀得滾瓜爛熟。先自己感受、理解、領悟,然后到圖書室查資料,對課文的理解盡量做到全面而深入。《十月》《當代》等雜志每期必讀,新鮮的內容不斷引入課堂。課堂上,不看教案,課文分析得清晰透徹,情節講解得生動曲折,把意境闡釋得充分感人,同學們聽得入耳入心,學得津津有味。一次,學校領導突然進教室聽課,過后大加贊賞。我也漸漸感覺自己正不斷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老師。

學校年年輝煌,工資待遇也有改善,我每月已經有50元的工資了,買了收音機、自行車。周末青年教師聚在一起,或到河岸的樹林里漫步,或到近處奇秀的山峰流連,甚至騎車百里到滕州縣城逛逛。逢鎮里大集,到熙熙攘攘的市場買些日用品,不時一起打打牙祭,喝喝剛興起的啤酒。生活雖然愜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老師的“終身大事”成了問題。一個偏僻的山區學校,匯集了幾十位男青年光棍教師,且越積越多。他們尋找配偶的最基本條件是“吃國庫糧”。是啊,既然考了大學走出農村,就不想再找一個農村媳婦,背上沉重的包袱,機關出身的更是如此。學校有幾位“文化大革命”前分來的大學生,他們最終落戶當地,和農村姑娘成家,教完課還要去鋤地、播種、收割,繁重的勞動讓這些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白面書生狼狽不堪。男大當婚是硬道理,可是哪里有那么多“脫產”的女青年呢?學校分來的年輕單身女教師鳳毛麟角,又多已名花有主;縣城的女孩不愿意嫁到這里來,免得落個牛郎織女的境況。一個小小的鄉鎮,三五個機關,未婚女孩總共不超過10個,即使都嫁給老師,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何況,她們不愿下嫁給一個教書的。銀行的管錢,糧所的管著“皇糧”,供銷社的可以走后門買點緊俏商品,學校老師能做什么呢!漸漸地,青年才俊們如熱鍋上的螞蟻,躁動不安了,他們的目光開始翹望遙遠的縣城。

我也成為一個“大齡青年”了,和他們一樣焦慮,尤其輕易不敢回家。回家后叫伯伯的已經一大群,家里鄉親們熱情地關注著:“什么時候領著脫產的姑娘回家呀。”好在是自己的老家,人頭熟,幫忙的多,今天見一個,明天相一個,開始都難成正果。但功夫不負苦心人,最后終于劃拉了一個自己滿意的,于是結婚成家,心有歸屬。

光陰荏苒。1988年,得了一個機會,去蘭州參加一個全國語文教學研討會。坐了兩天一夜的火車,見了些鼎鼎大名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在虔誠地觀摩了他們的課堂教學、聆聽了他們的報告后,感慨唏噓,知道自己離一個優秀教師還相差太遠。

一天,一位50多歲的語文老師生病,到一個很遠的部隊醫院診治,診斷是患了肝癌,結果沒能活著回來。接著又有一位老家在西安的老師,回家過年,死在手術臺上。接連兩個追悼會給學校蒙上了沉重的陰影。他們都是外地人,家庭出身不好,“文化大革命”時備受折磨,家庭負擔沉重。自然,山溝的醫療條件也是造成他們英年早逝的原因。慢慢地,每年暑假人事變動的時候,老師們便惶惶不安起來,要求走的人越來越多了。有人改行從政,有人擠進縣城,有人調回原籍,學校的輝煌漸漸暗淡下來。

眨眼已是10年,學校由鼎盛開始衰落,同事們漸漸云散,我想我也該換換地方了。

1990年秋季,我也拿到一紙調令,擠進了縣城一所中學。校長接過調令,不知我什么來頭兒,破例分給我兩間筒子樓房。我把行李鋪好,就算在縣城安了家。說是家,還是我一個人,妻子孩子還在鄉鎮;想把妻子調進縣城工作,卻難于上青天。

我一邊求人調動工作,一邊教課。周六坐車回家,周日晚上趕回。把家務擺脫給妻子,自己落得個清閑,教課、讀書、思考。那時候高考備考復習資料很少,于是自編自印,學校有鋼板、鐵筆、蠟紙。每天課后我都在吭哧吭哧地和鋼板較勁,然后自己去教導處印,滾油泥,翻頁,再滾,一兩年下來,字刻得越來越漂亮,我成了油印高手。可是刻字著力的中指起了疙瘩,有些變形。教材還是老教材,我已經熟練了,開始有余力把目光撒向學生,課堂上觀察學生的思考動態,逐步改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夜里,回到宿舍,開始整理自己積累下來的思考感受,敷衍成文。1993年,在一家大型語文雜志,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

教育局設立教研室,配備了教研員,教學教研活動越來越規范有序。我參加了縣里舉辦的課堂教學比賽,講課的時候,瞥見校長在教室門外徘徊。我知道,他關注著我,也關注學校的名譽。結果我得了第一名。接著我又參加了市里的教學比賽,又得了第一名。這一年我還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縣報和省報先后登了照片和事跡。

進城轉眼3年,托了不少人,妻子的工作調動依然沒有消息。我也習慣了,每天早餐一包方便面,午飯晚飯自己做著吃。買了一個電火鍋,烹點花生米;熱油炸辣椒燉出一鍋紅亮的辣椒湯,再把白嫩的豆腐放進去燉好,加一把青菜,一鍋湯菜,色香味俱全,吃得很飽。有時候香味引來單身的同事入伙,喝上兩杯,吆五喝六,好不熱鬧。有時候,有家院的同事熱情邀請,也就順勢去蹭吃蹭喝。

學校要蓋教師宿舍樓,有資格住房的要交一萬元錢。我想著以后家搬過來,應該有個像樣的房子住,雖然一萬元對我來說還是個天文數字,但還是東挪西湊把錢交上了。一年后,終于拿到了70平米房的鑰匙。不久,又拿到了妻子的調令。妻子工作有了著落,孩子上學也安排好了,我深出了一口氣。

1994年一個夏日周末,我去教研室開會,完了又和朋友喝酒,日落西山的時候才醉意朦朧地回家。進門發現客廳里坐著兩位年長的知識分子模樣的人。介紹后知道,他們是市一中的校長和書記,走了200里路程,早早就趕到,等了我一天了。問我是否愿意到市一中工作,我們學校和縣教育局的說服工作他們來做。我看著兩位干巴巴的嘴唇、疲倦的臉色和渴望的眼神,輕輕地點了點頭。只是妻子和孩子有些不樂意,她們剛剛熟悉了工作和學習環境,我們分開4年才剛剛團聚了不到3個月呀。

學校的一輛小拖斗車,載著我和一只書箱、一床被褥,進了市一中的大門。方磚鋪地的干凈的道路,路旁一盆盆地開著正盛的一串紅;一排排合圍粗的白楊樹,遮天蔽日。林蔭里坐落著辦公樓、體育館、圖書樓、教學樓,前面是400米跑道的體育場,鐵絲網圍攏的硬化的球場。群樓后面,一片精致的花園,長廊迂回,雕梁畫棟,楊柳依依,荷葉田田。校長一邊介紹著校園,一邊把我介紹給遇到的學生和老師。老師們儒雅和善,同學們活潑靚麗又彬彬有禮。歡迎宴后,回到宿舍躺下,想,我到了一所硬件軟件全國一流的學校,一切都那么美好。只是我又開始了單身的生活。

單身的好處,是自己有充裕的時間。課余逛書店,讀書,寫文章。各地的教改實驗也在開展著,什么“單元教學法”“訓練式教學法”之類。省教研室、中語會、青語會相繼成立,教學教研活動也一波又一波,如火如荼。我積極參與其中,學校大力支持,常常得到名師名家的指導,不斷地執教公開課、觀摩課、比賽課、錄像課,好評多多。自己在鍛煉中不斷領悟提高,把語文課上得實用又活潑。朗讀,思考,啟發,點撥,把學生領進詩文的天地,徜徉于人文的意境,在訓練中落實基礎,在熏陶中積淀素養。榮譽也紛至沓來,“市十大崗位明星”“省級拔尖人才”,省語文“教學十佳”,省“教學能手”,不一而足。偶有閑暇,校園走走,廣播里正播放著熱播電視劇《潮起潮落》的主題歌:“天藍藍,海藍藍,拉起錨,撐起船……”學校東臨浩淼的沂河,徜徉河岸,回味著《論語》曾晰的話:“風乎舞雩,浴乎沂,詠而歸。”

白天的熱鬧過后,晚飯我又打開電火鍋開關,繼續辣椒燉豆腐;早晨起來,繼續一包方便面。學校領導當時答應幫助調動妻子的工作,可是落實起來困難重重。他們不斷地作著努力,但路路阻塞難通。我每兩周回家一次:校門口坐個三輪,趕到長途車站,到家要經過四五個小時的顛簸。這個市是個新興起的商業城市,是全國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商賈云集,長途車站熙熙攘攘,如一個繁忙的碼頭。除定時長途班車,個體的中巴像一條條游魚來回穿梭。穿著青色燈籠褲的健壯男人,把著車門,大聲吆喝,招徠顧客。熱情地把你拉上汽車,然后繼續打轉。“給我張車票吧。”一次上車后,我說,學校答應報銷我來回路費。“一會兒一定給。”車終于開動,走到中途的時候,天色早黑了。“給張車票吧。”我催促。“要什么車票!一腳把你踹下去!”燈籠褲一吼,我噤若寒蟬。心想,怎么這樣對待一位“全國優秀教師”呢?周日晚返校,演著同樣的故事。

教師節到來了,關系單位紛紛送來“節禮”。市長來了,要召開教師代表座談會。校長抓住機會,請領導幫助解決教師兩地分居問題。市長說“這個,當然,當然”。但是,又一個教師節來的時候,情況依舊。3年后,學校看看沒有辦法辦正式調動,只好臨時安排妻子來一中工作,給了我一套90平米的樓房,調動從長計議。我終于又一次結束了吃方便面的生活,只是妻子為自己的職評晉級之類而憂慮。

不知什么時候,學校新置了電腦,面對這新鮮玩意,我一竅不通。時間不久陸續增置了多臺,有了計算機房。年輕的老師們活躍在里面,查資料,敲教案。但我因為無知,所以有畏,終于敬而遠之。但是自己寫的稿子,不斷請青年教師輸入成電子文稿。街面上也有了打字復印的店鋪,于是自己寫的文章、教案之類漸漸都存入了一個薄薄的方形的磁盤里去了。

1997年,我參加了一次全國課堂教學比賽,抽簽課題是《祝福》。我沿襲自己的風格,課上得自然、樸實、厚重。在我前面上課的老師,卻在講臺上走上跳下,揮舞雙手,像在指揮一場大型音樂會。結果我只獲得了二等獎。反思中我在尋找著自己的不足,也在為中學語文教學而思考。這一年,我被評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又一個教師節到了。市長召開教師代表座談會。會上一中校長說,我們學校有的優秀教師,兩地分居的問題長期不能解決。市長說,這個好說,市里一定幫助解決。校長說,人已經走了。

2000年新世紀鐘聲敲響的時候,我躺在去北京的火車上,行李架上放著我的書箱和衣物。車到濟南的時候,正是夜半子時,廣播里悠悠的鐘聲,喚醒了熟睡的旅客。我一直醒著,聽著鐘聲和著車輪前行的節奏,品嘗著“跨世紀”的滋味。

半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北京一所重點中學和我素不相識的校長打來的。校長問:“可否愿意來這里工作?全家戶口、妻子工作、孩子上學、住房,學校都能解決。”我沒有即刻答應,找到了我們學校的校長說:“我喜歡我們的學校,我愛人的工作關系是否還有可能解決。”校長說:“已經用盡了最大努力,看來希望不大。”“那我想調動一下工作。”他聽完調動方向和學校的條件后,沉吟半晌,說:“好事,支持你走,調動中有什么困難我來幫忙。”于是我今夜躺在了火車上。

幾年前,“孔雀東南飛”的潮流就已興起,后來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出臺了利用自己的優勢吸引人才的政策,這些早有耳聞,我并沒放在心上;最終動身的原因還是來自俗人俗念:妻子的后顧之憂要考慮,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上大學的問題不能不顧及。

一邊辦著調動手續,一邊喝著一場場的送行酒,最后一場是和在市里工作的我的當年的學生。喝完酒,幾十個人還每人湊份子給我作盤纏。雖然這時候我的工資已過千元,雖然已經工作了半輩子,但我的存折上的數字是零,所以我進京帶的“家底”就是學生送的一萬元錢。

夜色闌珊、曙光初顯的時候,我走出北京站。草草吃了口早點,沒有洗把臉,就背著行李趕往學校。八點多鐘我把行李放在了校長辦公室里。校長有點奇怪地看著我,我說“我是某某某”。“喔,喔”,校長若有所悟,“少年老成,少年老成啊”。校長只在一些雜志和材料上見過我的照片,而我的年齡和相貌之間一直有十年的距離,再加天氣冷,身上裹著個棉大衣,又灑上一路風塵,難民模樣,土得掉渣,難怪在校長意料之外了。

學校把我安排在一間平房里住下,臨時沒安排工作,讓我裝修一下分給我的一套住房,辦一辦余下的手續。一切就緒后,已過了春節,一輛廂式卡車把幾件舊家具和我們全家拉進了北京。

北京春天的風真大啊,不時沙塵彌漫,天暗地昏,出門一會回來,人簡直成了土人。清明的日子,夜晚華燈齊放,高處光彩爍爍,環路上光流渺渺,如夢似幻。入鄉必須隨俗,飯店里要個炒蒜苗,服務員端上來的是一盤炒蒜薹,于是知道了北京人稱蒜薹為蒜苗。裝修的師傅說你去買個一字改錐,買來后原來是螺絲刀子,于是學著說一字改錐。不過也經常產生阿Q一樣的困惑,城里人為什么叫長凳為條凳,為什么把蔥花切成長段呢?

媳婦見舅姑。我講了一節公開課,后來聽說是唯一一次課后學生自覺熱烈鼓掌的。這里的學生耳朵刁,不喜歡批評,敢于表現,但一旦接受了你,就接受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缺點和批評。這里的家長不會請你吃飯,會的是給你提要求,希望多關注和表揚他的孩子,善于給學校打電話或寫信,要求換掉某老師。但他的孩子接受了你,他們就接受你;孩子敬慕你,他們也心懷感激。同事們習慣各人自掃門前雪,白天忙忙碌碌,少有交流,放學各自回家,假期邂逅,形同路人。但熟悉了解了,也能結成“君子之交”。

在這里終于見到了另一版本的教材,大32開本,按照能力層級劃分,高一文言讀本,高二文學讀本,高三文化讀本。也按體裁組織單元,有課前提示,有閱讀分析和思考練習。用了20年的舊教材,見到新的版本,自然覺得新鮮,但新鮮過后發現很多不足——理想化,進入高三,文化讀本被棄置一邊,羅嗦的閱讀提示之類,顯得臃腫繁雜。厚厚的6本作文教材缺少實用價值。吃了雞蛋還能經常見到母雞,有機會和教材編者交流,提出修改意見,他們注重一線教師的意見,虛心納下,因為教材與經濟利益連在一起了。

后來,我也成了教材的編者之一。宮中桂樹搖動,人間陣陣春風。一股教育教學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勁之風自上而下,撲面而來。時代需要創新人才,不得不改。和外國教學現狀差距太大,要迎頭趕上,必須“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學校設施、教師理念素養等一時難以見功,就先從課程教材改起。于是“標準”和教材同時出爐,各家教材蜂起,眨眼間多年來一套教材一統天下的局面蕩然無存。十年樹木,百年樹“材”,一套經典的教材需要多年多人打磨,但多種新教材“嬰兒”短期內還是呱呱墜地了。自然,新教材定然有許多先天不足,但相信有了模樣,慢慢會成長健壯起來。傳統的經驗否定得多了些,但近兩年都在反思沉淀。也許任何一種改革,都需要進三步退兩步吧。自己有幸趕上了這一波潮流,參與教材編寫,和著名學者教授共同謀劃,啟發收獲良多,久之,也覺得自己很像專家了。

新世紀伊始,氣象萬千。薪水逐年增長,除了國撥工資還有“結構工資”之類,漸漸地有時能拿到“一個數”了,當年領“二十九塊五”的時候,想一想這個數字,簡直是犯罪。學校一邊拆,一邊建,院子水泥地換成磚頭,再把磚頭換成大理石,每個假期回來,都好像進了一所新學校。學校周圍環境也日新月異,今年是荒地,明年起高樓;昆玉河上今年獨木橋,明年高架路。我終于學會了電腦的一般操作。學校有“機房”,辦公室里配了兩臺電腦,自己也買了電腦,后來學校每人配了一臺筆記本電腦,現在又換了配置更新的筆記本電腦。有了電腦,去圖書館的時間少了;電腦備課、做課件,上課板書少了;內容豐富了,形象生動了,但也少了點什么。不知哪天開始,北京的房價水漲船高起來,開始一平米三千,次年五千,眨眼間六千。面對紛紜變化的形勢,頭昏腦漲的同時,自己的膽子也在膨脹,帶了存款折里的一點數字,跑到銀行大筆貸款,下狠手買了一平米八千的房子。正忐忑不安中,房價突然翻到每平米一萬六了。世事變化急遽,讓人難以捉摸。股民們昨天還意氣沖天,今天突然頹然沉寂了。眼前金融危機又來了,經濟的發展是否也走三步退兩步呢?

……

匆匆乎三十載,踏遍青山人已老。出校門,進校門,但走出的校門后來都沒有再進去過。想念最切的時候沒能回去,朋友們也就漸漸淡了念想。后來有機會回去,又怕人事已非,“兒童相見不相識”。聽說,當年在聯中時給我們做飯的光棍三哥已去世多年,我工作10年的高中母校,早已平房變樓群,但輝煌沒能延續。曾經用上火車前1個小時的空檔,打車在市一中門外轉了一圈。時光如水,但夢境中經常出現30年前又前的情景:我們村一排低矮舊草房,泥坯做腿,木板為桌,鍋底灰刷的黑板,我手執木條教孩子們讀“a—”“o”—“e—”,教室門口站著一位抱著孩子的大嫂。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 朱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亚洲天堂啪啪|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狠狠色丁香婷婷| 欧美成人日韩|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亚洲欧美成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性欧美精品xxxx|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福利片91|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亚洲二区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日本成人一区|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jizz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91网站国产| 欧美黄网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男女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午夜国产理论|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