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的文獻典籍中就有了“鄉”“土”連用的說法。《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游于四方而不歸,何人哉?世必謂之狂蕩之人矣”,這應該是目前所見文獻中“鄉土”一詞的最早記載。“鄉土”主要作為“家鄉”講,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它常常指的是某人生活的自然地域,而并不限指其范圍大小。
鄉土包含了三大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一定的區域,第三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鄉土文化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人的發展過程是起始于他的生活環境,然后由近及遠、由簡到繁地逐漸建構的過程。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社會學習、觀察學習離不開社會環境,有效的教學應當注重兒童的學習內容與其原有知識、經驗的相關性。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也認為,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是他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可見學生最熟悉的鄉土知識在其認知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學必始于鄉土,而后可通于天下。鄉土教育被正式納入國家學制始于晚清,光緒二十八年七月頒布的“壬寅學制”,把鄉土教材納入教學內容。今天,要培養積極、睿智、民主、了解歷史的青年一代,除了依靠學校,博物館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博物館的文物、文獻等展品具有天然的人文教育功能,它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造就健康的人格,是一種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施教。
一、博物館的鄉土教育能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愛國主義熱情
大多數人對本鄉本土的歷史、民俗、名勝古跡、傳說及宗教信仰等非常感興趣,而且都會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是對鄉土深層次的理解卻未必為大多數人所掌握。而博物館卻真實而直觀地再現了鄉土的歷史遺存和文獻,對于人們了解各種鄉土文化現象的來龍去脈,理解更大范圍內的歷史現象和現在的生活事件,都有巨大的幫助。例如,河南博物院的“中原豐碑”的陳列,以詳實的文物和資料,生動再現了河南人民在1840年以后不屈不撓的斗爭歷程,真實記錄了活躍在中原大地上的先烈們氣壯山河的感人事跡。再如,展廳里烈士代表的圖片,向人們訴說著中原大地養育的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勇士,楊靖宇、彭雪楓、吉鴻昌以及宋學義等留下姓名的和更多無名的英雄,他們以身殉國,但精神不朽。這無疑會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對鄉土及家鄉人民的熱愛。家與國的關系十分密切,一個人最先熟悉家人,然后是家鄉,再逐步擴大到祖國。愛國之道,始自一鄉。博物館清楚地標示著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發展歷程,這足以滿足人們對鄉土歷史的興趣、渴望,從而激發愛國的熱情。
二、博物館是實現鄉土教育目標的最佳實踐活動基地
鄉土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自幼養成對鄉土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的關心與觀察,培養其關懷社會的情操,并開啟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好奇心與興趣。博物館是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物證,與鄉土相關的展品在博物館的陳列是不可缺少的,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情操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河南博物院的主要陳列“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按照不同時期不同文明和文化發展的順序,展出了河南境內出土的文物。給學生印象最深的是河南省南召縣出土的杏花山古猿人牙齒化石,化石的存在表明,在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前,中原地區出現過原始人類。還有那些粗糙的打制石器表明,我們祖先生活的舊石器時代,是一個人類用雙手開始同大自然進行搏斗的時代,那個時代發展緩慢而又驚心動魄。當時的人們生活極其艱苦,手中只有粗糙的打制石器和竹木棍棒,以火驅趕野獸,艱難維持著生存。這樣的陳列自然能開啟了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好奇,從而思考今天的文明是如何發展和傳承的。另外,博物館濃郁的文化氛圍、文物的意境之美,都能陶冶學生心靈,使他們能夠從浮躁走向寧靜,由現實走向理想。博物館沒有理論說教,沒有身心束縛,只有學生平等共享的精神樂園,它是啟人心智的終身教育場所,這恰恰與鄉土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河南博物院)
(責任編輯:樂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