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何必曾相識”
那是一個秋氣清爽、夕陽如橘的下午,我接待了他——田雨,精神的寸頭,燦爛的笑臉,晶亮的眸子中透出一絲矜持。打過招呼之后,他的母親誠懇而又迫切地談起了孩子的情況:“上初三了,理科一直還不錯,就是這個語文老扯后腿?!蔽蚁瘸醪椒治?“一般來說,一個人總是生活在集體中,而且總是有個定位和共識。強的科目是孩子的閃光點,由于它給孩子贏得了較多的賞識和優越感,加上感情上的親近感,會使孩子樂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即使做作業的時候也優先安排,因此也會呈愈來愈強的趨勢;而弱的呢,會因為孩子有一種敬畏、疏遠的心理而愈發淡漠,似乎呈沉睡或自生自滅的狀態,需要外部力量的喚醒和提攜。很多孩子的類似現象都說明,這并不等于孩子這方面的資質弱或沒有潛力可挖掘,它是有一定的‘歷史因素’的,是‘長期’積累而成的?!?/p>
孩子沒說話,似乎在思忖我的話。他母親卻立即反應:“我也納悶啊,曾經怎么提醒、鼓勵、伴讀,和校內老師交流,可以說是該用的、認為科學合理的方法都用到了,就是沒有起色,一直拖到畢業班這會兒。細想咋真是您說的那回事呢!”
看了他的卷子,清秀劃一的字跡與五大三粗的他形成強烈的反差,我一下子產生了好感;再看內容,是一次課內文言文測試,準確率很高,絕對在96%以上。我說:“挺好的呀!”
他媽媽接著說:“可要說到那個文章閱讀和作文卻不是很好,閱讀總是準確率不高,總是和答案擦邊而過;作文呢總是沒啥可寫?!?/p>
他補充說:“老師,課內文言文是不錯,課外的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就不行了?!贝蠓踩硕加袗勖孀拥男睦恚@是否就是他們就把測試成績較好的一次試卷帶來的原因呢?
我考慮:課內能答得這樣好,說明孩子還是有上進心、肯用功的,有一定的記憶竅門和基本功。他的問題是不會運用聯系的、發展的、總結的觀點完成課內知識點、能力點向課外的遷移,只是簡單地識記。至于現代文閱讀,知識點繁多而又有章可循,要在建立整體知識框架,并在分門別類、提綱挈領地抓住規律的基礎上,一一和實踐結合起來付諸感性,才有可能進一步領略到篇章的個體性特色,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這兩點應該都是由于他對相關知識框架沒有整體印象,不善總結歸納,涉足的范圍狹小,學習方式過于被動,缺少系統、序列的訓練和主動的匯總造成的。至于作文,把語感的提升、素材的整理放在一朝一夕的積累上,對不同命題形式的適應、不同文體立意構思的練習、寫作技巧的研習等則可間隔性地加以輔導。再說,讀寫不分家,誰又能說我們在研習現代文閱讀、探究那些蘭心慧質的作者的心靈歷程時不會得到寫作的靈感啟迪呢?
我簡明扼要地闡述了我的輔導計劃,并且委婉地糾正了他們的一個誤區:現代文閱讀的考點應該分類對待,像對文章結構功用上的一些作答點,的確需要確切,且最好能用專業術語來答;但是對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上的理解之類的問題,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存在“擦邊球”的問題,完全取決于孩子敏銳細膩的感悟力和揮灑自如的語言駕馭能力,可能還會出現答題語的新意和感染力超越命題語和原文的情形,那正是語文教育和考試組織者求之不得的情形。我的話顯然讓孩子從失落中找回了些許自信,似乎歷次受到的委屈或埋怨此刻減輕了很多。
“心有靈犀一點通”
鑒于時間關系,不長的交談之后我就和孩子開始了“一對一旅程”。由于了解了他的基本情況,對他的輔導計劃雛形已經成竹在胸,我們的行程很快切入了快車道。
“老師,這個‘濯’字我們課內學過,是‘洗滌’的意思;可這個‘比’字如果按照《陳涉世家》中‘比至陳’的‘等到’理解的話,這個‘比三旦立于市’就講不通了?”“你總算知道了這種不完全般配的情況,那就查查唄!這樣,這個詞的義項對你來說就拓展了。你最好把它加在你的整理本上,以防回生?!薄袄蠋煟憧次夷X袋這么大還需記在本子上么?再說,我們的時間已經夠緊的了,記在腦子里不是更方便嗎?”“你別貧嘴了。以后我會不定期提問,答不上來可要接受懲罰的!”
“老師,說明文、議論文現在問題不大了。對于記敘文和小說,雖然我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但我心里至少還有明確的思路與方法。就是那個抒情性散文,不僅覺得那些詞句華麗堂皇卻言而無物,而且作者的情感實在難以捉摸,常常讓我如墜迷霧,無功而返,弄得我只好主觀臆斷。你說這些作者咋放著好好的話不說,總喜歡拐彎沒角呢?” 這個問題明顯地帶有隨意性,甚或有些“大男子”主義。有時還反映在寫作上——閱歷不豐卻以哲學家自居,動輒問津議論文,來展示自己體悟到的人生哲理或“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且對別人的娓娓敘事或栩栩描述的作文頗為不屑?!澳銈冞@些男孩子啊,讓我咋說呢?”我只好先慨嘆一聲,再逐條批駁。諸如舉例說明先弄清是借景還是托物,抒的什么情,線索是什么,各個段落熟稔與否,再進一步研究語言具有什么特色。三番五次,使他從一臉霧水逐漸的到輪廓清晰。
這篇寓言為什么用《母親的眼淚》作題目?
你看完文章了嗎?表現了什么主題呢?眼淚出現了幾次呢?
“噢,老師,我明白了:從內容上和結構上兩方面理解——從內容上講,眼淚是母愛的載體,有利于主題的凸顯;從結構上講,眼淚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可以使文章更嚴謹?!?/p>
“對了!你那大腦袋終于不是光為數理化長的?!?/p>
看到他自得的神情我不由地稱贊道。然后趁熱打鐵,我立即補充有類似考點的《六個饅頭》《那件反穿的T恤》等文章。
“你找到做抒情散文題目的感覺了嗎?”在一定的實踐操作后,我想讓他作個小結。
“老師,這‘形散神聚’好理解,是指結構靈活,主題集中。而具體理解起文章來呢,是不是要委屈一下自己,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或者和作者的感受相融合,或者把自己變成作者,從他的關鍵詞引發聯想,牽連出更多的名詞、形容詞;最后,幾乎自己頭腦中也模仿出了相似的一篇文章?”
“你太有才了!說得有道理?!蔽亿s忙肯定他的“研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聯想和想象力是一個人語文智慧的內核。如果能這樣舉一反三、善于聯系,我們就抓住了語文學習的關鍵——即使是在揣摩閱讀知識,也在研習寫作技法。”
“老師,我們校內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_______使我成熟》,你說我該咋寫呀?”
“你想想你們大多數同學將會怎么寫?”
“他們可能會寫‘挫折’‘磨難’‘鍛煉’……”
“文貴新。我們應該獨辟蹊徑,避人后塵。你想到了啥呢?”
“我想寫‘鍛煉’‘忍耐’?!?/p>
“把你的‘鍛煉’改成‘歷練’行嗎?寫‘閱讀’怎么樣?”
“‘歷練’啥意思?嗨,不就是經受鍛煉嘛;‘閱讀’是否太單一和虛無呢?”
“‘歷練’的確是經受鍛煉,可是,我們的語言有一個語體色彩,你看,歷練明顯就比鍛煉顯得書卷氣、雅致多了,更具文學氣息,更吸引人的眼球,你說呢?再說‘閱讀’,如果主體第一部分排比各種文學名著給予我們的精神營養,第二部分寫對社會的體驗,第三部分寫父母老師等長輩們給予我們的人生成長啟迪,是不是一個可行的思路呢?”
“別急,讓我想想,一三部分我是很拿手。可以啊,老師!”
“千淘萬漉始見金”
一段時間,孩子似乎通過一種新的方式讓心靈汲取了巨大的力量,理解能力、揣摩能力、辨析洞察能力、表述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許多。他母親每次來都無法掩飾高興和感謝之情??梢欢螘r間后,他過來的腳步卻遲緩了,有一次竟然缺課了。通過與學管交流我才知道:這段時間他鬧心病——一會兒要除臉上的粉刺,一會兒要減肥,一會兒又對在班上的成績座次若有所思。顯然,他陷入了心理矛盾,有學習的、有成長的。
我想開導,又見不到人。只好借學管老師的手機給他發了一個短信:“田雨,你好!你是一個智慧、情商都很高的孩子。你穩重、溫和、善解人意的性格和做事審時度勢、考慮周到的習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你能將自己的人生規劃得更出色。如果你把自己的事打理好了,在不耽誤你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一小時或半小時地上課,可以嗎?”
我又如約見到了那張笑臉,只是稚氣之中多了幾分穩健與剛毅。
顯然,我的短信觸動了他,像久陰初晴的陽光,及時撥開了他心靈的陰霾,增強了他的自信和自我肯定。經過風雨的“歷練”,他的天空又重新清爽明麗,天高云淡。他的確比以前更成熟了。
(作者單位:學大教育西安分公司高新校區 )
(責任編輯: 魯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