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重慶市主城區、近郊區縣以及部分遠郊區縣中小學大課間活動、體育課堂以及課外活動的觀摩,調查了中學36所,小學41所,走訪了渝中、九龍坡、銅梁、大足等16個區縣體育教研員以及重慶市直屬中小學體育教研組組長,收集了大課間活動方案、學校校本教材、“陽光體育”活動方案等資料。通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分析,提煉出各學校開展“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的共性和個性。
一、領導重視,全員參與
通過調查,所有開展該項工作的學校,領導都特別重視,并且對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認識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也是該項工作能夠得以實施的前提。
在人員參與上。不僅僅是學生、體育教師,更包括了班主任在內的全體教師和大部分職工。作為一項龐大的“陽光工程”,單是學校的幾個體育教師,是很難把數千學生全面照顧到的,這就需要其他教師協助組織、落實。并且,這個過程中,所有教師不單純是組織者,更是活動的參與者。廣大教師的參與,是活動質量的保證。在臺川大石中學我們所看到的大課間活動,可以說是全員參與的典范,在每一塊小的活動場所,只要有學生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看到教師矯健的身影。有了教師這個成年人群的參與,活動安全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投入活動,使活動氛圍得到提升。
二、形式靈活,內容豐富
為了提高學生興趣,以保證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各學校都在開展形式和內容上下足了功夫,也充分展示了各單位策劃者的創造力,從組織規模上呈現為“大集體”進行的項目和“分年級、班級”,甚至是“分小組”進行的項目這兩類形式。大集體形式進行的活動,特別強調整體性、觀賞性,其難度較小,具備一定的運動量,便于組織者統一指揮,只要學生積極參與都能達到好的效果,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是對學生集體感的一種養成。如武術操(鵝嶺小學)、跆拳道操(新華小學)、韻律操(大同小學)、秧歌舞(臺川大石中學)、部頒操(幾乎所有中小學)。分年級、班級,甚至是分小組形式進行的活動,強調學生的興趣、考慮學生的運動能力,相對來說,其難度的差異較大,適合不同年齡學生的需求,學生能在這些運動中充分展示自我,也是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合作能力的平臺,如接力跑、跳長繩、竹竿舞、足球、跳拱、攀巖、“斗雞”、舞龍等。

三、校本教材,展現特色
課程改革以來,特別強調課程的多級管理模式,很多學校抓住了這一機遇,校本教材在重慶市初具雛形。而本次“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各學校也充分把握了本校特色,發揮校本教材的優勢,使得全市鍛煉呈百花齊放之勢。如:休閑體育(南開中學),都市體育(巴蜀中學),生活體育(育才中學)、軍事體育(壁山中學)、民族體育(合川大石中學),足球(大田灣小學)。在活動中,這些學校都從自己的校本教材中提取了相關內容進行加工,合理運用,從而使課堂教學和課余鍛煉有機結合,豐富了鍛煉內容,也提高了鍛煉效果。
四、場地運用,適合校情
各校在辦學規模及體育活動場地等方面的差異,成為部分學校沒有很好開展“每天鍛煉一小時”活動的重要原因。但是,通過調查,我們發覺也有類似學校,如渝中區化龍橋小學,就是根據自身場地特點,除了運動場以外,還開展了跳、技巧、武術、跳繩,在教學樓上也有諸如投紙球,教師保證組織安全下的跑樓梯等活動,鵝嶺小學在教學樓過道也有仰臥起坐等活動,做到了室內室外的結合。有學校的老師說:“你要到我們學校來了,就知道我們那個場地有多小,不過,辦法也是逼出來的,再小也能組織好。”當然,其他場地較好的學校,組織起來相對輕松許多。不管什么樣的學校,都在積極地結合自身的場地情況,充分考慮安全因素,把活動落到了實處。
五、時間保障,各具特點
“每天鍛煉一小時”,首先必須在時間上得到保障。從多所學校看,由于各自的情況不同,體現出兩種做法,即“每天保證一小時”(表1)和“平均每天一小時”(表2)。總體時間基本一致。而不同的學校,細劃到具體項目上時間不盡相同,這些學校都有自己具體的“鍛煉時間安排表”,并且大部分學校都將該計劃納入學校“總課表”,部分學校還分春、秋季有不同的體現。
從表中不難看出,渝中區鵝嶺小學在沒有計算體育課的情況下,都能夠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在時間安排上,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突出不同時間段,有的將活動大部分時間安排在大課間,有的則重點放在下午的課外鍛煉上。
“每天鍛煉一小時”,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在形式,只重實效。以上是調查重慶市部分中小學開展該項工作的情況。從整體上看,形勢可喜。領導重視、教師投入、學生喜歡、家長支持是這些學校得以順利實施的根本。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部分學校并沒有真正落實,或者說還在觀望;另外,器材的開發利用還略顯匱乏、雨天難于全面開展,由于才開展不久,一些活動的設置還有待改進,教師在組織、參與過程中相互的配合還顯得不夠默契等等,都是我們以后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