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層央行金融風險監測工作機制設計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自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共有93個國家先后爆發117起系統性銀行危機,有45個國家發生了51起局部性銀行危機。從大部分銀行危機案例看,銀行體系的風險問題往往是由于最后支付能力不足而暴露出來。而在目前國內的金融監管格局下,作為維護金融穩定的法定機構,人民銀行更多地履行De Haan(2003)等人定義的“應對性監管職能”,即只有在金融機構出現支付能力不足,發生支付風險后才可以介入,履行金融穩定職能。
因此,無論是從銀行風險暴露形式還是從監管職能看,人民銀行都應該密切關注金融機構的支付能力狀況,而且在考慮運用何種救助工具、采取何種方式救助時,人民銀行需要及時掌握金融機構發生風險事件的原因和各種影響因素,準確地判斷出金融機構是由于臨時的流動性不足還是由于資不抵債導致風險的出現,為最后風險處置的決策選擇提供依據。基于以上考慮,基層央行金融風險監測工作機制的設計不同于銀監會預防性的審慎監管體系,而是采用溯源的形式,通過監測基礎指標—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化,層層向下梳理,找出引起金融機構頭寸變化的具體原因,從而對金融機構風險的性質、程度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形成一個全面的判斷,為總、分行處置風險提供決策支持。
(一)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作為基礎指標,從第一層次上反映法人金融機構的頭寸情況
選取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作為基礎指標基于以下幾點考慮:一是其能夠反映出金融機構日常頭寸,及早揭示金融機構支付能力情況。二是人民銀行分支機構能夠及時準確地監測到其變化情況,具有監測上的便利。
(二)資產項目、負債項目和資本項目作為核心指標,從第二層次上反映法人金融機構表內業務變化對其風險狀況的影響
資產項目、負債項目和資本項目包含了金融機構大部分日常業務,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出現變化或者其頭寸出現異動,最終可以從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和資本三大項目里找到依據。因此, 在風險監測工作機制設計上,由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的監測向下過渡到資產項目、負債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監測就可以為金融機構頭寸變化找到合理的依據,同時可以估計出金融機構風險的潛在危害程度。
資產項目的監測包括資產質量監測、資產流動性監測和資產收益性監測三個方面。負債項目主要從負債規模和負債結構兩方面入手,關注法人機構主動負債能力和負債來源的穩定性。資本項目主要包括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撥備覆蓋率三個指標,關注法人機構運用自身資本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表外業務作為附屬指標,從第三層次上反映法人金融機構表外業務變化對風險狀況的影響
表外業務作為金融機構有風險的經營活動,形成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其中一部分還有可能轉變為金融機構的實有資產和實有負債。表外業務的變化往往會通過影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和資本項目的增減變化即核心指標的變化,間接作用于基礎指標的變化,引起法人金融機構頭寸變動。
(四)區域經濟、信貸運行情況為法人機構風險監測提供依據和支持
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特別是行業經濟變化往往是金融機構經營狀況和資產質量變化的先導。因此,在關注地方法人機構風險狀況的同時,需要關注區域經濟運行中的一些新變化,從而為金融機構資產質量變化提前做好預警。
二、基層央行金融風險監測工作操作流程
為保證風險監測工作機制切實有效地發揮成效,加強對法人金融機構的監測、分析,同時考慮到金融穩定部門的職能定位和目前國內的監管條例,風險監測工作機制運作流程設置如下:
(一)按月形成法人金融機構風險監測表
基礎指標—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一般應于每月月末從人民銀行營業室提取數據,同時,應逐步形成歷史數據,從趨勢上判斷法人機構頭寸情況。其他風險監測指標如流動性比率、中長期貸款比例等,應按月監測,一旦出現偏離正常值較大的情況,應提高監測頻率,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為按旬監測,結合外部經濟、信貸環境的變化做跟蹤調查分析。
(二)按季形成法人金融機構風險監測報告
法人金融機構風險監測報告應重點關注區域內經濟環境、信貸環境變化對法人機構資產質量、資產流動性的影響,尤其是主要貸款行業的景氣狀況對法人機構后續經營的影響;關注區域信貸增長、信貸投向的新特點,評估法人機構信貸投放的速度、投向重點以及金融市場操作對其資產質量、資金頭寸可能產生的影響,合理評價法人機構通過金融市場操作調節流動性的能力。一旦法人機構外部經營環境出現較大變化或內部經營管理出現較大調整,應提高監測頻率,將經濟情況、信貸情況的監測分析調整為按月監測分析,若部分行業調整變化較大,應組織專門調查,全面評估區域內經濟、信貸環境變化和行業結構調整對法人機構經營狀況的影響。區域經濟、信貸運行情況和金融市場情況可以參考貨幣信貸部門的分析報告,有針對性地加以借用。
(三)每半年作預評估,按年度形成法人機構評估報告
法人機構評估報告應全面評估法人機構的經營穩健情況和金融環境變化對法人機構自身穩健經營的影響。各監測指標的下限是監管機構的監管指標;參考值是上市銀行各項指標平均水平。當法人機構某項指標處于上市銀行各項指標平均水平之上,就可以認為該項指標為良好。當該項指標處于監管指標和上市銀行平均水平之間,認為該項指標為一般。當該項指標處于監管指標之下,則認為該項指標不合格。最后,根據法人評估原有的權重標準,通過綜合打分,度量出法人機構的風險狀況。一旦法人機構預評估情況低于合理水平,應在下半年對法人機構的經營情況和外部環境變化作持續跟蹤調查。
(四)異常情況處理和風險應急預案的完善
異常情況是指法人金融機構基礎指標—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連續10天以上處于低于1個百分點的狀態,同時部分核心指標或附屬指標監測值大幅低于正常值。在這種情況下,應對上季區域經濟運行、信貸運行和法人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情況作全面的分析,結合法人機構流動性的變化情況,找出基礎指標和各項指標偏離的原因,客觀地評價地方法人機構風險狀況。有針對性地準備風險應急預案,完善各項風險防范手段,提前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