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修正的直接測算法和間接測算法,測算了我國的資本外逃規(guī)模。結果表明:我國資本外逃規(guī)模總量較大,而且其增幅在不同年份存在差異,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同時,我國存在著資本的大量外逃與外資的大量流入并存的現象;我國資本外逃在未來仍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規(guī)模上,并對宏觀經濟環(huán)境有著強烈的敏感性。
關鍵詞:資本外逃;規(guī)模測算;國際收支
Abstract:This paper measures the scale of capital flight in China by adjusting on the direct measuring method and the indirect measuring metho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cale of capital flight in China is large, and the extend takes on an evident process in different year. Meanwhile, the phenomenon of capital flight and capital inflow is simultaneous. The capital flight of China will be remain at a higher scale in the future, and is sensitive to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Key Words:capital flight,scale measurement,balance of payments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8-0042-05
二十世紀80年代,國際經濟學界在研究拉美國家債務問題時發(fā)現,伴隨著國家公共部門外債增加的同時,私人部門卻出現了持續(xù)大量的資本外流,從此資本外逃問題開始受到的廣泛關注和研究。此后,我國圍繞資本外逃的相關研究也同步發(fā)展起來。但是由于在定義口徑、測算方法、數據來源上不盡相同,得出的我國資本外逃規(guī)模的結論通常都大相徑庭。一般認為,測算方法越科學,測算結果誤差就越小,可信度就越高。因此,本文旨在對我國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進行重新測算,以求更加細致和深入地對我國的資本外逃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資本外逃的定義
目前,經濟學界對資本外逃尚無統一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或機構,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對資本外逃的表述各異。

(一)國外學者觀點
金德伯格(Kindleberger,1937)將資本外逃定義為:資產所有者因恐懼和疑慮所導致的資本異常流出。此后,卡丁頓(Cuddington,1986)將資本外逃擴展為追逐短期超額利潤而產生的“短期投資性資本,即游資”的外流。杜利(Dooley,1986)認為資本外逃是從發(fā)展中國家流出的、躲避官方管制和監(jiān)控的私人短期資本。伊格·沃爾特(Ingo Walter,1986)將資本外逃比作是私人投資者對一種隱含的社會契約的違背。托尼爾(Tornell and Velasco,1992)定義資本外逃為“生產資源由貧窮國家向富裕國家的流失”。德普勒和威廉姆森(Deppler和Williamson,1987)認為資本外逃是為購置對國外非居民的要求權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是由于所有者擔心如果繼續(xù)在國內持有資產,其資產價值會遭受各種損失。世界銀行(1985)將資本外逃定義為:債務國的居民將其財產轉移到國外的任何行為。
(二)國內學者觀點
宋文兵(1999)將資本外逃的概念界定為“以國內投資者為主體的資本非法外移”。韓繼云(1999)定義為:國內資本出于安全動機、投機動機或者其他目的,逃避正常的監(jiān)管制度,以各種非正常的方式轉移到國外的行為。楊海珍(2000)將資本外逃定義為“由于意識到本國的非正常風險,或者為了逃避本國當局控制的非正常資本外流”。李曉峰(2000)將資本外逃定義為:因恐懼、懷疑或為了逃避本國的異常風險或管制,或為了獲取較高的相對收益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資本外流。莊芮(2000)認為資本外逃是基于避險、獲利等動機而在一國出現的非正常資本外流。任惠(2001)將資本外逃定義為未經批準的、違法違規(guī)的資本外流,是超出政府控制的資本流出。這也是我國官方比較認同的資本外逃定義。
綜合上述觀點,理解資本外逃的定義應注意兩點:一是資本外逃是指非正常的資本外流;二是資本外流不等于資本外逃。筆者在此基礎上將我國的資本外逃的定義為:我國市場經濟在不斷的深化和完善過程中,經濟人出于政治、經濟或其他的目的,違反我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約束,采用非法手段或假借合法的形式將資本轉移出境的資本流出。
二、資本外逃的基本測算方法及評價
資本外逃是一種地下或者灰色的經濟活動,說明資本外逃必然是隱蔽而難以監(jiān)控的。學術界一直在試圖闡釋其原因,并希望找到一個比較準確測算資本外逃數量的方法。經過有關學者專家的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提出了以下三種基本測算方法:
(一)直接測算法
直接測算法是通過一個或幾個對國內異常風險反應迅速的短期資本外流項目來估計資本外逃額。這種方法直接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采集數據,所以通常又稱國際收支平衡表或卡丁頓法。基本測算公式:

資本外逃=私人非銀行機構的短期投機外流資本+誤差和遺漏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把非銀行機構的短期外流資本都當作投機的熱錢并不合理,且誤差與遺漏項中的部分統計可能反映的是真實的統計誤差。鑒于國家金融工具的日益豐富,后來凱特(Kant,1996)在卡丁頓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通過把資本外逃劃分為三個層次的“游資”,從而能夠對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進行不同層次的估計,成功地克服卡丁頓法的第一個缺陷。測算公式分別為:
“游資1” = -[誤差及遺漏+其他部門其他短期資本項目中的其他資產項目]
“游資2”= -[誤差及遺漏+其他部門其他短期資本項目]
“游資3”= -[游資2+債券和公司股權方面的證券投資]
直接測量法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思路清晰、計算方便、數據比較容易獲取,比較適用于資本投資規(guī)模較大、資本流動期限較短且國際收支統計比較完備的國家。但其缺點也很明顯:(1)直接測量法是將資本外逃視為一種短期資本外流,基本上沒有考慮長期資本流動,因而容易導致低估一國的資本外逃額。(2)“誤差與遺漏”項目不僅包括那些隱蔽的未記錄的資本外逃,還包括一些真實的統計誤差。(3)沒有區(qū)分“正常的”資本外流和資本外逃,從而導致高估一國的資本外逃額。
(二)間接測算法
間接測算方法也稱作“殘差法”或者“余項法”。該法最早由世界銀行(1985)提出,它將一國的外部資本來源與對外資本運用之間的差額視為該國的資本外逃額,一般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四個項目的變化量間接地估計資本外逃規(guī)模。基本測算公式:
資本外逃=對外債務增加+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經常項目逆差-官方儲備資產變動
摩根信托擔保公司(Morgan Guaranty)采用上述方法估計資本外逃時,將銀行系統的短期外國資產增加額從中減去,認為銀行持有短期外國資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外匯交易需要,是一種合理性資本外流。克萊因(Cline,1987)又對摩根法作了改進,從摩根擔保方法中減去了已留在國外的外國資產再投資收益、其他投資收益和經常項目中的旅游收入。他認為已留在國外的外國資產再投資收益從未進入國內,不應視為資本外逃。
間接測算法相對于直接測算法要廣泛全面得多,它涵蓋了私人部門所有對外資產的凈增額,且模型具有較好的可調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外部資本來源與對外資本運用間的“殘差”實際上反映的是全部資本的流動額,因此,它可能夸大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2)它無法反映通過經常賬戶的虛假交易(如進出口偽報)所進行的資本外逃;(3)雖然能識別出一些正常的資本流動并將其從模型中剔除,但同樣無法將已記錄的一般性資本外流與資本外逃完全區(qū)分開。
(三)混合測算法
混合測算法由杜利(Dooley,1986)提出,其具體測量方法是:首先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相應項目將可識別的資本外流部分加總,得出一國的對外債權總額,然后再進行三項調整。一是加上“誤差與遺漏”項目;二是加上世界銀行統計的債務總額與官方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相應項目計算出來的對外債務之間的差額,這是官方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未作記錄的對外債權;三是減去已申報的對外債權部分,該部分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已申報的投資收益除以對外債權的國際平均收益而獲得。該方法相當于直接測量法與間接測量法結合,強調的是居民未申報的對外債權,從理論上說,比上兩種方法更貼近實際。測算公式為:
資本外逃=總國外資產所有權存量-估計的國外利息所得
但該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1)居民申報的利息可能不準確,從而影響已申報的對外債權的準確性;(2)所有已申報的對外債權未必都能獲得國際平均收益;(3)無息資產被動歸入資本外逃之列。
三、我國資本外逃規(guī)模的測算
由于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無對外債權利息收入的統計數據,所以無法采用Dooley的混合測算法對我國資本外逃進行估計。同時,由于資本外逃本身的模糊性和統計數據的不完善,資本外逃的各種測算方法都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為了對我國資本外逃規(guī)模有一個較全面的估計,我們分別采用直接測算法和間接測量法對我國的資本外逃規(guī)模進行估計。鑒于我國的統計數據缺乏一致性,統計科目不夠細,我們在采用直接測算和間接測算法進行估計時,做了一定的修正。
(一)直接測算法修正
我們在采用直接測算法估計我國的資本外逃規(guī)模時,考慮到國際金融工具的日益豐富,采用的是凱特的“游資”測量方法。由于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無“其他部門其他短期資本項目中的其他資產項目”和“其他部門其他短期資本項目”的統計數據,我們無法做凱特的“游資1”估計。對于“游資2”的估計也是經過一定修正的,估計范圍介于凱特的“游資2”與“游資3”之間,相應地“游資3”也和凱特的“游資3”有所不同。本文的估計模型如下:
“游資2”=-[其他部門其他投資資產+誤差與遺漏]
“游資3”=-[“游資2”+債務和股權方面的組合投資]
(二)間接測算法修正
由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股權融資方式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所以我們對基本的間接測量方法也進行了修正,其修正模型如下:
資本外逃=債權資本流入+股權資本流入+其他債務流入+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官方儲備資產增加+經常項目
四、測算結果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不同的測算方法所測得的資本外逃規(guī)模結果懸殊,表明它們還并不完善,存在著忽高忽低的現象,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但不管怎么說,這三種方法所測得的結果趨勢具有一致性,對我們還是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的:
(一)我國資本外逃總量較大,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將修正的游資2、游資3、間接法測算結果分別相加,可以發(fā)現1985-2008年我國資本外逃額累計分別為3468.50億美元、3532.49億美元、7584.90億美元,平均每年外逃額分別為144.52億美元、147.19億美元、316.04億美元。如果我們將上述三種測算結果取平均得到綜合值,其資本外逃額累計也達到4861.96億美元,年平均外逃額也高達202.58億美元。同時,考察期24年間資本外逃額綜合值累計相當于1992的GDP總額(約4882.22億美元),占考察期內GDP累計總量(289181.53 億美元)的1.68%。表明我國的資本外逃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二)我國的資本外逃和外資流入現象并存
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以后,我國進入了利用外資的黃金時期,多年連續(xù)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利用外資國。隨著利用外資的規(guī)模的擴大,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1985-2008年,我國累計資本外逃為4861.96億美元,占同期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8314.17億美元)的58.48%,亦是同期借用外債增額(3626.10億美元)的1.34倍,大大超過每年新增的外債。考察期我國資本外逃(4861.96億美元)占同期資本流入(9729.02億美元)的比重竟達到了49.97%,也就是說,當我們努力去引進每1美元外資時,卻有大約0.5美元的資金通過各種方式逃避到國外。
(三)我國資本外逃的增幅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985-1991年,我國資本外逃現象較為穩(wěn)定且規(guī)模不大,每年保持在100億美元以下;1992年資本外逃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并在1992-1998年之間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期間1998年資本外逃規(guī)模達到巔峰狀態(tài);1999-2004年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波動較為頻繁,并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2005年以后我國的資本外逃又開始大幅度上升,個別年份增幅達一倍以上,按照這個趨勢,我國的資本外逃形式不容樂觀。
(四)我國資本外逃對宏觀經濟環(huán)境有著強烈的敏感性
1992年、1998年、2005年都是資本外逃的一個高峰期:1992年由于受我國經濟的“硬起飛”的影響,經濟超高速增長和經濟秩序的混亂,物價上升、貨幣相對貶值,為了達到保值的目的,資本紛紛外逃;1998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國內一些風險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我國整個經濟大環(huán)境惡化,加劇了人們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資本大量外逃。2005年由于現實中人民幣升值的幅度有限,且預期未來急劇升值的減少等因素作用,我國資本外逃額又迅速增加。2001年、2004年都是資本外逃的一個低谷期:2001年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消退,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人民幣貶值預期減弱,資本外逃規(guī)模有所下降;2004年由于反洗錢領域相關法規(guī)的出臺及完善對外投資的監(jiān)管,加上我國對資本流動渠道的逐步放寬,大量的“熱錢”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我國,使我國的資本外逃開始減少。
(五)我國資本外逃在未來仍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規(guī)模
雖然我國大量的資本外逃未給我國經濟造成很明顯的危害,但其潛在破壞性不容低估。之所以未對我國經濟造成很大破壞,是由于我國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率,使得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我國,同時貿易收支保持較大盈余,外匯儲備充足掩蓋了資本外逃帶來的危害。若一旦我國的外資流入降低或逆轉,出口創(chuàng)匯能力
降低,資本外逃的危害將會逐漸體現出來。
五、小結
本文在對資本外逃的定義及測算方法討論的基礎上,綜合修正的直接測算法(游資2、游資3)和間接測算法,較全面地測算了我國的資本外逃規(guī)模,結果表明:(1)我國資本外逃總量較大,同時,存在著資本大量外逃與外資大量流入并存的現象。(2)我國資本外逃的增幅在不同年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1985-1991年,我國資本外逃較為穩(wěn)定且規(guī)模不大;1992-1999年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上升;1999-2004年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波動較為頻繁,并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2005年以后我國的資本外逃開始大幅度上升。(3)我國的資本外逃形式不容樂觀,在未來仍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規(guī)模上,并對宏觀經濟環(huán)境有著強烈的敏感性。
注:
①修正的游資2、游資3、間接法三種測算結果取平均。
參考文獻:
[1]Cuddington.Capital Flight: Estimates, Issues, and Expression [J].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1986(58):1-40.
[2]Kant,Chand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apital Flight [J].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1996(8):644-661
[3]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R].Washington d.c,1985.
[4]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 LDC Capital Flight [J].World Financial Markets,1986(3):13-15.
[5]Cline,W. R. Mobilizing Bank Lending to Debtor Countries [J].In D.R.Lessard and J.Williamson,Eds. Washington, 1987(2):19-35.
[6]Dooley Michael. Country Specific Risk Premiums,Capital Flight and Net Investment Income Payments in Selected Developing Countries[J].IMF Departmental Memorandum,1986(17):5-48.
[7]宋文兵.中國的資本外逃問題研究:1987-1997[J].經濟研究,1999,(5).
[8]楊海珍,陳金賢. 中國資本外逃:估計與國際比較[J].世界經濟,2000,(1).
[9]任惠.中國資本外逃的規(guī)模測算和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2001,(11).
[10]莊芮.試析中國的資本外逃[J].金融參考,2000,(6).
(特約編輯 齊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