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黨所取得的成就是在議會民主制的框架內取得的;
共產黨人黨在黨章上規定它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共產主義,但在實際中卻是十分現實的。
摩爾多瓦是位于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之間的一個東歐小國。3月5日,摩爾多瓦舉行自1991年獨立以來的第五次議會大選,結果,自2001年以來一直執政的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獲勝。一些參選的反對黨派對此十分不滿,聲稱共產黨入黨在大選中舞弊,不僅組織支持者舉行抗議示威,而且暴力沖擊總統府和議會大樓,造成近百人受傷和大量財產損失。在這次因選舉而起的騷亂中,西方媒體炒作這是一次反對共產主義的“革命”、“起義”,國內也有人將摩爾多瓦稱為“紅色小國”。那么,摩爾多瓦是“紅色小國”嗎?
從政治體制上看,摩爾多瓦是一個議會民主制國家。根據1994年議會通過的憲法,摩爾多瓦堅持多元化的民主政治,實行三權分立,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合法政黨24個,共產黨人黨是議會中的第一大黨。在經濟體制上,摩爾多瓦實行的是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市場自由經濟。
這樣看來,共產黨人黨事實上是一個多黨體制下的合法政黨,所取得的成就也都是在議會民主制的框架內取得的,在程序上與其他政黨沒有任何區別。不僅如此,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雖然在黨章上規定它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共產主義,但在實際中卻是十分現實的。在幾次議會大選中,它的競選口號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執政后,更是把發展經濟、提高福利、消滅貧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提出把摩爾多瓦建成一個國家富足、人民安康的新社會,實現社會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現代化和與歐洲的一體化。
摩爾多瓦自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獨立后到2000年,一直是親西方的中右翼政黨執政,實行的是全盤私有化和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這給摩爾多瓦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衰退。1991~2000年間,摩爾多瓦的GDP下降了50%,農業和農工綜合體倒退了35~40年,外債增加到15億美元,居民月平均收入20~25美元,是“歐洲最窮國”。共產黨人黨執政后,摩爾多瓦GDP年平均增長率在6%以上,人均GDP已超過1300美元。正是因為經濟狀況有好轉,民眾才將選票投給共產黨入黨。
事實上,摩爾多瓦的這次議會大選是在國際社會監督下進行的,據稱有2500名國內觀察員和750名外國觀察員對投票過程進行了監督。他們對選舉過程沒有提出質疑。反對黨中右翼政黨自然不甘心長期在野,希望摩爾多瓦也發生像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那樣的“顏色革命”,因此,他們不顧議會民主的基本規則和客觀事實,大肆渲染摩爾多瓦處于共產黨的統治之下,指責總統(共產黨人)沃羅寧實行獨裁統治。其實,與俄羅斯、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獨聯體國家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或加強總統權力相比,摩爾多瓦的政治并沒有向總統獨裁方向發展。
說穿了,摩爾多瓦發生的這次騷亂是原蘇東地區轉型國家經常發生的事件,實際上反映的是這一地區民主政治的不成熟。當然,冷戰結束之后,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在原蘇聯東歐地區是惟一重新上臺執政的共產黨。不管它是怎樣上臺的,也不論它做了什么,“共產黨”這一名稱本身對西歐和國內反對派來說就是“刺眼”的色彩。因此,摩爾多瓦反對黨在騷亂中打出“反對共產主義”的旗號,主要是為了在國內外爭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據稱,這次騷亂還有鄰國卷入,這就是羅馬尼亞。4月8日,總統沃羅寧聲稱騷亂從頭到尾都有羅馬尼亞人參與,因而決定同羅馬尼亞實行簽證制度,同時宣布羅馬尼亞駐摩爾多瓦大使特奧多雷斯庫為不受歡迎的人。他講這番話緣于有人在騷亂中將羅馬尼亞國旗插到了總統府上,媒體還刊登了一群人揮舞羅馬尼亞國旗的圖片。不過,羅馬尼亞外交部斷然拒絕這種指責,聲稱所發生的一切與羅馬尼亞無關。這里邊的誰是誰非外人很難下斷語,但可以肯定的是,出現這種爭議并不是偶然的,因為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歷史上的摩爾多瓦是羅馬尼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主要民族都是達契亞人。而幾經變遷的摩爾多瓦后來成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直到1991年獨立后才改國名為摩爾多瓦共和國。
摩爾多瓦獨立后留戀過去但絕口不提與羅馬尼亞的舊情。遠離俄羅斯以避免直接刺激它。雖然如此,摩爾多瓦也很難完全擺脫這種歷史重負,且不說由俄羅斯軍隊駐扎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分離問題始終難以解決,就是與羅馬尼亞的關系問題也一直理不順。近些年來,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之間的磨擦不斷增多。摩爾多瓦指責羅馬尼亞干涉其內政,指責羅馬尼亞向摩爾多瓦的反對黨和反對派媒體提供援助,指責羅馬尼亞教會在摩爾多瓦境內設立教區,認為這是一種侵略。另外,擬議中的政治基礎條約和邊境條約,兩國迄今尚未簽署。